李少军:绽放在时间里的长征

提要: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长征是一首英雄史诗,它被人们反复传颂;长征是一座丰碑,它铭刻在人民心中。

一、奇迹和创举

大千世界生生不息,时时刻刻都有奇迹发生,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奇迹也常常发生在新与旧的更替里。

在社会生活中奇迹往往被称为创举,社会与自然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自觉的活动,后者是自发的运动。社会生活是人的生活,它所发生的一切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创举是人创造新事物的活动,它体现了人的自觉能动性,新事物就诞生在创举活动中。

1919年,十月革命胜利不久,莫斯科铁路工人发起“星期六义务劳动”,革命领袖列宁称它为伟大的创举。6月28日,列宁写下《伟大的创举(论后方工人的英雄主义。《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一文。并指出:“后方工人的英雄主义也同样值得重视。在这方面,工人自己发起组织的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确实具有极大的意义。显然,这还只是开端,但这是非常重要的开端。这比推翻资产阶级更困难、更重大、更深刻、更有决定意义的变革的开端,因为这是战胜自身的保守、涣散和小资产阶级利己主义,战胜万恶的资本主义遗留给工农的这些习惯。当这种胜利获得巩固时,那时,而且只有那时,新的社会纪律,社会主义的纪律才会建立起来;那时,而且只有那时,退回到资本主义才不可能,共产主义才真正变得不可战胜。”“忍饥挨饿的工人,不顾饥饿、疲乏和衰弱,实行‘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不领任何报酬地加班工作,并且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难道这不是极伟大的英雄主义吗?难道这不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转变的开端吗?”(《列宁选集》第四卷第1页和第1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星期六义务劳动”是十月革命开辟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出现的新事物,对于共产主义来说它只是一颗幼芽,然而列宁称赞创造这颗幼芽的工人行为是英雄主义行为,称赞这一创造是伟大的创举,因为作为新事物,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有了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就是这些奇迹中的璀璨明珠,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一个伟大创举。

长征打破了敌人剿灭红军的企图;长征战胜了党和红军自身的弱点,扭转了“左”倾路线和右倾机会主义路线,使党和红军走上一条光明大道;长征是革命熔炉,它使每一个参加长征的人都得到锻炼,它熔炼出的革命的理想主义、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构成了伟大长征精神的实质。凭借这种精神,英勇的红军将士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血战湘江、突袭乌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通过长征洗礼,红军在娄山关、遵义、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彝区、藏区、雪山、草地等中国西部偏僻地区涂上红色,它们至今仍然色彩鲜艳。

二、事实和意义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共产党从5万多党员减少到1万多党员。挫折和失败不可怕,关键是要从挫折和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从血淋淋的事实中得出一条真理:枪杆子里出政权。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必须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于是,共产党人从血泊中爬起来,开始用革命的武装去反对反革命的武装,南昌起义、秋收暴动拉开了武装斗争的序幕,中国工农红军诞生了。在斗争中,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在党的领导下创建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工农政权,再次掀起革命高潮。

高潮的到来往往容易使人头脑发热,革命高潮使得党内部分同志,尤其是中央部分领导同志头脑发热,认不清客观事实,产生了脱离实际的思想,凭主观愿望领导革命,以主观愿望决定路线、方针和政策。在主观主义基础上形成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路线,这条路线导致红军反围剿的失败,迫使红军进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

长征是指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离开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的军事活动,它包括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的长征、红四方面军的长征、红二方面军长征和红二十五军的长征。

1934年10月10日夜间,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悄然从瑞金出发,率领红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余人进行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拉开了红军长征的序幕。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12个月零2天,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红四方面军从1935年5月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途经四川、西康、青海、甘肃4省。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

红二方面军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途经湖南、贵州、云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肃、陕西8省,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历时11个月零3天,行程一万六千里。

红二十五军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途经河南、湖北、甘肃、陕西4省,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

1936年10月22日,红军三大主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胜利结束红军长征。

史实(事实)和意义构成了历史事件,历史事件离不开史实和意义。长征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随着文献的不断公开以及当事人的回忆,长征的史实全貌已经较为清晰地呈现出来,人们对它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而深刻。但是,对于长征的意义,至今仍然存在着不同看法。

1991年,晚年的张学良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中心访谈时说:“毛泽东这个人啊,天生能领导。是带兵的,万里长征,我要领,会领没了,他(士兵)不跟你走,他跑了。他(毛泽东)能统御,他有这个力量。”张学良看到的是:红军经过长征,部队不散,这在旧中国是件了不起的事。共产党的抗日统战政策吸引了他,在长征结束不到二个月,他就抗命把剿共司令蒋介石抓起来,发动西安事变,接受了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为中国革命掀开新的一页发挥了作用。

当远在上海的鲁迅先生得知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并完成东征任务后,给党中央发来贺信,称赞道:“英勇的红军将领们和士兵们,你们的勇敢斗争,你们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最光荣的一页,全国民众期待你们更大的胜利,全国民众正在努力奋斗,为你们的后盾,为你们的声援,你们的每一步前进,将遇到热烈的欢迎与拥护。”“在你们的身上寄托着人类的光荣和幸福的未来。”(《鲁迅全集》第14卷第55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评价不仅鼓舞了红军将士,也让鲁迅看到了中国的出路与希望。

  在长征途中,张国焘指责中央红军的长征是失败的。1938年,他乘参加祭祀黄帝陵机会,叛党投敌。长征结束后,在党内开展了批判张国焘右倾错误路线的会议,贺龙一针见血地批评道:国焘同志,当你是共产党员的时候,我还是个军阀,现在我做了共产党员,你反而变成了军阀。

1935年10月,参加并领导红军长征胜利的毛泽东,创作了《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并在1935年12月27日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报告中,毛泽东高度评价了红军长征的意义,他说:“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49-150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935年10月15日,亲历长征的陈云同志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会议上作了《关于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情况的报告》。红军长征获得共产国际的高度评价。

1936年7月,埃德加-斯诺到陕北根据地采访,写出《红星照耀中国》(中文翻译为《西行漫记》),此书1937年在伦敦出版,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红军长征成为英雄主义的象征。半个世纪后,1984年,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不顾年迈(76岁)重走长征路并采访,写出《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长征再次引起中外的关注。

读史使人明智,谁能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智慧,谁能发现历史的真谛,谁就能开辟未来。

三、历史和现实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时间的展开表现为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间是绵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时间里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时间展现出来的是历史、现实和理想,历史、现实和理想在人类社会进程中是相互缠绕、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是连接历史和理想的桥梁,理想是从现实中提出的奋斗目标,它鼓舞着现实的人们,并为现实的人指明前进的方向。

红军长征已经是80年前的事,但是作为历史事件,它与我们今天的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长征的现实意义首先在于:对于一个政党来说,路线十分重要,甚至是至关重要。红军长征是被迫进行的军事转移运动,是党内“左”倾路线造成的结果。长征路上,英勇的红军将士血战湘江,突破了四道封锁线,但人数却从八万人减少到三万人,广大干部战士对于“左”倾路线的危害有了切身体会。由此,党中央召开遵义会议,开始纠正错误路线,确立正确路线,并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取得了胜利。多年后,毛泽东总结到:“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党的路线正确就有一切,没有人可以有人,没有枪可以有枪,没有政权可以有政权。路线不正确,有了也可以丢掉。”(《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第242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这是毛泽东从我们党的历史中得出的经验,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这条经验十分重要。1992年,88岁的邓小平告诫全党:“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页)

今天我们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要更加清醒认识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性,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红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团体,是党实现自身理想目标的政治工具,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红军中,共产党人的比例高达百分之四十多,在这支队伍里共产主义理想是它的灵魂,红军将士知道自己为谁而战,行军打仗是为了解放劳苦大众。革命理想使红军英勇无敌,这是一支敢于斗争、敢于牺牲、善于斗争的军队,这是一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军队。不畏强暴,不怕死、不怕苦,敢于流血牺牲,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敢于胜利,这就是英雄主义的本质特征。内心有了解放全人类的理想,共产党人和红军指战员的精神格局拓展开了,面对困难,他们才能展现出乐观主义的精神风貌。在长征中的艰难困苦,磨练出红军指战员的革命的理想主义、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而红军指战员更是凭借这种精神取得长征的胜利。

今天我们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我们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尤其是,要抵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就必须发扬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长征精神,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新事物长成参天大树。(作者: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少军)

信息来源:光明网

编辑:安宁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