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勇:传统工艺产业发展的机制与路径

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是传统文化复兴和文化自觉的内在要求,已成为中国人民当代生活的集体共识。我国幅员辽阔,农耕文明上下数千年,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传统手工艺,构成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传统工艺包括雕塑、陶瓷、织染、文房四宝、刻绘、编织等十余个门类,在历史上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田园生活,提升了农业生产力,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19世纪以来,伴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入侵,外国规模化生产的工业产品被源源不断地倾销到中国,从根本上破坏了自给自足的中国农耕文明体系,也渐次摧毁了传统工艺的原生形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加快工业化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传统工艺一度处于被忽视的境遇。但是,进入21世纪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上升,国民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大力推动传统工艺振兴和高质量发展。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不断实践,传统工艺以多种姿态回归民众,重焕当代新机,回归当下,再现文化光彩,正变身为时代“潮品”和时尚“新品”,成为赋能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

建立健全保护机制

在内容生产层面,采取文化链接、创意赋能和价值共生的实施路径。要对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区域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传统工艺活化工作进行总体性规划和系统性设计,开展传统工艺的文化传播、传承机制、材料创新、工艺流程、设计创意、产品品质、品牌营销等环节的保护标准制定和赋能平台打造,推动传统工艺振兴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融合,营造东方生活美学和品质生活方式。

在技术材料层面,要积极推动传统工艺与新型材料、数字技术的深度结合。传统工艺虽然意味着一种“传承”的标准和“正统”的规范,是老百姓日积月累的匠心积淀,但“传承”当随“时代”、“正统”宜合“潮流”,既要守传统工艺之“正”,又要融“现代科技”之新。传统工艺的产业融入,要广泛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将传统作坊与现代厂房相结合,将家庭经营与企业经营相结合,使得传统工艺既体现精致、细腻、手作之美,又具备效率、效用、功能之美,运用现代技术更好实现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

在空间营造层面,要统筹区域发展、产业升级、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建设等国土空间议题。积极推动有条件的特色工艺城镇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宣传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国家品牌,加强各级传统工艺生态保护区建设,全力推动传统工艺赋能乡村振兴,实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计划。

探索多种赋能路径

保护传统工艺活态性样貌,可以赋能文化旅游业。传统工艺的文化现代性,体现在手工造物与机器生产的对抗、生活之美与纯粹之美的互补之中。传统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是一种活态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创造的工艺。传统工艺的载体是人,人在传统工艺生产制作过程中体现了一种“活”的创造性劳动,这是对机器大生产造成的“人的劳动异化”的技术理性的超越,可以有效地纠偏“单向度的人”的片面发展。人在传统工艺制作过程中能感受到劳动的全过程,体会到“身—心”合一、“人—物”合一的纯然状态。因此,各地可以将传统工艺与地域文化、地方风物相结合,举办体验工坊和手工实验,组织传统工艺学习、体验的研学课程,激发游客的创造力,让游客体会到亲手造物的快乐,进而发展研学旅游,带动手工艺品和农特产品的销售,打造传统工艺特色村落和特色小镇。例如,云南丹寨万达小镇聚集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2项,包括蜡染、鸟笼、古法造纸、苗族刺绣、银饰、油纸伞等苗族传统工艺,成为深受旅游爱好者喜爱的非遗旅游目的地。

保护传统工艺生产性技艺,可以赋能现代制造业。传统工艺是实用的工艺和物道的工艺,秉承生产性保护原则,在活化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体现了匠人精神的代际坚守和造物精神的时代承续,可以成为现代产品制造的技艺补充和品质升级的重要手段。随着机器大工业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产品的生产包括海量制造、限量定制和艺匠手作等不同方式,既可以满足人民对产品大众化、规模化、低成本的共性需求,又可以满足独特性、小众化、精神性的个性需求。传统工艺作为一种艺匠手作的生产方式,可以满足特定人群的特殊需求,也可以发挥传统工艺在材料、技艺等方面的独特价值,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产业的结合,提高现代产业的工艺品质,增强现代产品的附加价值。例如,法蓝瓷在开创“倒角脱模工法”立体造型刻画技术之后,又大力推动3D打印陶瓷、瓷牙隐形矫正和瓷牙色彩数字化等新兴技术的研发,将传统陶瓷工艺应用于医美整形、航天、文化装备等新领域,取得了传统工艺应用场景的新突破。

保护传统工艺公共性属性,可以赋能人民共同富裕。传统工艺是民众的工艺,是集体的工艺,体现了社会之美和集体之美,应注重区域性的整体保护和系统性的生态构建。传统工艺往往代表了一个地方整体性的技艺水平和公共性的符号认知,是地理标志的特殊载体和原产身份的独特表现。虽然某项传统工艺有明确的国家级、省级或市级非遗传承人,但传统工艺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审美风尚、特定技艺、工艺标准和特殊材质,是属于其所在区域的共同财产,其价值效应理应被所在区域的人民所共享。例如,河北省霸州市王泊村将“京作”硬木家具制作传统手工艺打造成地方公共品牌,规范造型设计、开料生产、木工制作、雕刻装饰、刮磨与打磨、上漆和打蜡等“京作”传统工艺的标准工序,聚集了70余家手工作坊共同发展。王泊村成为北方远近闻名的“京作”红木家具制作基地,带动1500多名村民就业,实现了王泊村的产业发展和村民的共同富裕。

总之,传统工艺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流淌的文化”,是中国人能切身感受的“活的传统”。让传统工艺既“传得下去”又“活得起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使命的内在体现,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外在标志。中华传统工艺与时代先进文化相映生辉,相得益彰,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践行文化自信的真实体现。

(作者向勇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原文链接:传统工艺产业发展的机制与路径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