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元培学院:“金字塔顶尖的本科教育”,如何培养拔尖人才?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以下简称元培学院)常常被视作“金字塔顶端的本科教育”,拥有三个被广泛熟知的标签。第一个标签是生源——多位全国各地的高考总分第一、国家级学科竞赛一等奖得主被元培学院收入麾下,这里曾经是北京大学录取省级高考总分第一名最多的院系级教学单位。

第二个标签是通识教育——这里的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自由选择通识教育课和学科大类平台课,在对自身及专业有了进一步了解后再确定专业方向。

第三个标签是跨学科教育——元培学院鼓励学生打破知识边界,在国内率先推出“古生物学”“哲学、政治学与经济学(政经哲)”“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整合科学”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跨学科专业。

多数人对元培学院的好奇往往建立在这三个标签上,在采访中,记者试图揭开标签,露出元培学院教育的真实肌理,探索其独特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然而走进元培学院的教学楼与宿舍,触摸到它真实的脉络与纹路后,记者才发现其真正价值不仅仅在于这些标签,其背后内涵牵引出一些更本质的问题: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具备怎样的品质?元培学院的培养目标又指向何处?

引导学生跨越学科边界——为学科做“乘法”

在元培学院采访的最初一段时间里,记者不禁感慨其教育内容太丰富了,但这份“丰富”与授课教师的知名度没有太大关系。

张令仪是元培学院2019级学生,从小对生命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进入元培学院后,她选修了院长李猛推荐的《理想国》课程。“《理想国》给我带来的提升并不仅仅体现在考分或知识面的拓展上,还有看待世界的方式、方法、角度及高度”,这一段学习经历让张令仪的思维不再固化在单一的“生物”学科中,而是立足不同学科,以多元视野进行思考。2022年,已经确定专业方向的她又选修了《社会博弈论》。

“未来知识的形态是交叉的,很多学者会开拓自己的学科领域,架设新的场景。”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长李猛认为,对于拔尖人才,培养其定义知识框架、探索知识疆界的能力非常重要。“比如生物专业的学生,如果物理也学得很好,那么就应思考能否运用物理学科知识来解决生物学科中的问题。”元培学院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秉持的理念,是引导学生利用好充沛的学科资源,真正跨越学科边界来思考问题。

当前的中国处于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中,呼唤能够实现“从0到1”范式突破的创新人才。这些人才普遍拥有这样一种特征:创造性地突破原有范式,构建创新解决方案,既具有必要的经验和知识积累,思想上又没有被现有范式所束缚。但学校为兼顾教育效率与公平,多采用标准化教学机制,导致当下培养的人才更擅长在现有范式下解决已知问题,而不擅长范式突破。为解决这一问题,元培学院打破传统范式,大胆为学科培养做“乘法”,以跨学科教育为创新性引擎,引导学生跨越学科边界,让多学科融合交汇,生发出成倍于单一学科研究的科研力量。

2022年1月,由元培学院院友张林峰、孙伟杰等创办的深势科技完成了数千万美元的B轮融资,这已是他们在18个月内完成的第四轮融资。

在采访中,张林峰这个名字几乎被每一个采访对象提及:出生于1993年的他在27岁就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应用数学系博士学位,在元培学院完成了数学、计算机、物理专业的学习。2020年,他带领的团队首创“多尺度建模+机器学习+高性能计算”新范式,提出了DeePMD等方法,相关成果获得2020年高性能计算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

如果单拎出一条线,张林峰的经历无疑经典地诠释了“别人家孩子”的养成,他一路走来满是高光时刻。但记者的好奇是,在这条灿烂的成长之路上,元培学院的价值是什么?

“跨学科的学习经历让我养成了站在交叉视角与多个学科对话的能力。”张林峰介绍,为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元培学院打造了一个“生活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思考长期价值多于短期价值、思考群体利益多于个人利益、思考问题本身多于问题对应的标签。”张林峰后来归国创业,就是与他在“共同体”中的好友共同完成的。

在元培学院,“生活共同体”以住宿制书院的形式、“学生自治”的模式运行着——每个宿舍都由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组成,各学科观点将在这里碰撞、交融,衍生出具有多学科维度的复合观点。跨学科教育恰恰需要这样的共同体将学生连接起来——这是学生跨越知识边界学习的基础,而“学生自治”还将有效锻炼和提升学生的领导力。

“元培学院的学生有个显著的特点——他们思维更活跃,具有极强的批判性,做研究时具有思辨意识。”张剑葳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老师,同时也是元培学院的导师之一。他表示“生活共同体”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宽泛的学科领域,在实际研究问题的时候,他们就会运用多元视角、跨学科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帮助学生找到心中热爱——为教育做“加法”

跨学科教育是否就是元培学院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秘密?记者一度这样以为,张林峰的经历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但仿佛还缺乏某种说服力。与张剑葳的交谈,让这一问题的思路逐渐清晰——当被问及如何引导、激发元培学院学生的研究热情,他笑言:“这些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不需要激发的,因为他们选择的专业,就是心中的热爱。”

“面对未来竞争,国家需要具备持续学习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李猛认为,高校应引导学生发现心中热爱,才能让他们在走入社会后还能对知识保有好奇。“这份好奇心将持续激发其内在潜能,引领学生在热爱的事业中一往无前。”

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心中热爱。在录取时,元培学院只按文理两类招生,学生入学不分专业,主要学习通识教育选修课和学科大类平台课,在对自身特点、北大的学科状况、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以及其他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后,再选择进一步学习的专业领域。

很多学生在升学前浸泡在应试的题海中,没有认识自己的途径,进入元培学院以后,这些中学时代的佼佼者们也会对未来迷茫。“有些学生对未来的发展缺少比较明确的规划,一旦掉队,他们可能用四年的时间都无法赶上进度。”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元培学院副院长刘建波表示,为了做好中学与大学的衔接,元培学院在第一学期就开始教学生思考与选择。

每年开学前,元培学院的新生都会参加为期一周的“新生训练营”。学院会邀请全校各专业院系的一流教授为同学们讲解各专业的特色,同时开展素质拓展、心理咨询等活动,让大家在正式进入大学之前就对学术、人生有所思考。

为了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元培学院会在第一学期根据学生的初步学科意向组织不同类型的新生讨论班,邀请相关领域教师带领大家讨论学科的前沿问题。此外,学院还会从各院系聘请资深教授作为导师,对学生进行选课、选专业、学习内容及方法、研究方向等指导。

2014年,元培学院学生薛逸凡的一张“一个人的毕业照”走红网络,这张照片也将“古生物学”这个冷门学科带入大众视野,并点燃了大众的好奇心——成绩这么高,她为什么要选如此冷门的专业?

“我没太多想,既然能选,就选自己喜欢的。”没有考虑专业的出路、工作、收入和可适用性,薛逸凡在接受了元培学院的通识教育后,只想遵循内心、选择心中所爱。

在“一个人的毕业照”走红前,“古生物学”是一门即便在北京大学内部也鲜为人知的专业,但每一个选择它的元培学院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对大自然发自内心的热爱,并愿意为此付出旁人看来近乎痴狂的努力。

据统计显示,近年来大部分高分学生都选择从事金融行业,这意味着收入、社会地位似乎成为学生学习最大的热情。这与高校专业的前置性选择不无关系——学生没有认清自身优势就要确定未来将要从事终身的专业方向,这样的选择不一定真的适合自己。选择自己热爱的行业,而非社会或父母看好的行业,或许更能发挥出个人才华。通识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引导他们选择真正热爱的职业。

“本科教育不仅包括知识探索,还包括人格形成与成长。”李猛认为,当前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应该开展以人的全面成长为核心的教育,将专业培养与人的全面成长相协调,找到真正适合中国学生的可行性道路。

“没有收获也是收获”——为结果做“减法”

在元培学院,不是所有人都要成为学者——虽然这里的学生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学霸”,课堂内外如“神仙打架”,但每个人的心态却是平和的。

“没有收获,也是收获。”缪辰是元培学院2018级学生,其专业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元培学院的学习中,他也曾遇到过不擅长并因此放弃的学科。“这扇门虽然没有被我打开,但这段试图‘开门’的经历却为我的未来增添了更多的机会与可能。”在缪辰看来,这些经历让他在看到自身局限性的同时,也看到了自己更多的可能性,这反而让他更加悦纳自己。

“学生的能力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希望给学生更多的容错空间,让他们可以容忍自己的失败,元培学院希望看到学生能够松弛一些。”李猛介绍,学院不以绩点为评判的唯一标准,以多元评价方式减轻学生压力,鼓励学生放弃包袱、从零开始,找到发展自我的方向。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探索自己的兴趣,元培学院积极与学校各专业院系就教学计划进行协商,通过各类选修课程的缩减和整合,逐步把原来各专业院系要求的毕业学分从140左右降低到专业学分120、交叉学科130。

“我们常跟学生说,你们是最有条件失败的,如果畏首畏尾,什么尝试都不做,元培学院的培养机制对你们有什么意义呢?”李猛希望学生能够更勇敢一点。“你是最优秀的,所以你要勇敢。”为了给学生更多试错的空间,元培学院采取弹性学制,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进度,在3-6年内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

2021年7月,张令仪与同学共同发起了“萤火计划”,帮助更多的中学生拓宽思路、打开视野,不要将生活局限在眼前的考试上。她希望弟弟妹妹们能够成长为更全面的人,而不是更会考试的人。“如果我能变得更好,我应该带动周围的人也变得更好。”

即将于2022年夏天毕业的缪辰将进入北大哲学系继续攻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生学业,最近一段时间,他在位于住宿制书院的元培学院地下电影院里,与一群同样热爱电影的伙伴,商量着如何选片与“选品”。“我们正在与其他学生组织洽谈合作,计划推出纪念影票等文创产品,为每一个来看电影的人留下美好的回忆。”

这是一群被看见的学子,他们相信,元培学院可以带自己前往想去的任何地方。此刻,还有一群优秀的拔尖创新人才在元培学院孵化着,那些行走在未名湖畔的元培之子,其闪光之处无关分数的高低,自身价值也无关北大的名校光环,他们真正的力量,蕴藏于那颗在自由、思考、勇气与责任中淬炼出的“元培之心”里。

原文链接:北大元培学院:“金字塔顶尖的本科教育”,如何培养拔尖人才?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