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3 信息来源: 中国文史出版社
编辑:安宁 | 责编:知远几番花月情无尽,曾是红楼梦中人。《红楼梦》当为古典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既是小说之集大成,更蕴含了一个无穷灵妙的世界。它为数代中国人提供了精神栖息之所,也为世界展现了汉语文学之精粹。我们深深情牵于灵动缤纷的人物,也无数次为大观园中的草木物事动容;情节辗转间,瞬时的共鸣与深邃的思悟交织,在曹雪芹勾勒的悲欢中洞见人生百态,最终与自己的内心相逢。
在本书里,既有胡文彬、胡德平、叶朗、赵振江、陈熙中、温儒敏、刘勇强、王博、李鹏飞、顾春芳等学者研究《红楼梦》的论文集萃与专题访谈,亦遴选了部分北大学子论析评赏《红楼梦》的文章,并对北大红学研究课程、社团组织的风采予以勾勒。此外,本书扼要回顾了北京大学以“新红学”为代表的《红楼梦》研究学术史,且在附录中对北京大学历代师生学者《红楼梦》相关文论进行了梳理摘录。
“《红楼梦》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这一论断自《红楼梦》问世,便在国人的掩卷沉思和口耳相传间得到广泛认可。随着古典时代的远去,《红楼梦》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一抹惊尘绝俗的皎洁剪影,而曹雪芹以小说形式建构出的“活” 的中国文化空间,却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心中不断生长。可以说,《红楼梦》早已溢出了一般小说的意义世界,而成为一种国民经验的共鸣场。
本书邀请了校内喜爱《红楼梦》的师生来此阐发见解,他们来自不同学科,以不同的人生阅历为底,感悟着大观园内的性情真意;我们也与北大长期关注红学的学者进行了对谈,他们或承继着诠释考证、阐发研究的红学传统,或对于《红楼梦》与当今时代有着独特的思考。正是在一代代人鲜活的阅读阐释中,红楼世界成为一个常谈常新的永恒话题,文化存而经典生。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这样描述自己的《红楼梦》阅读体验:“《红楼梦》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这样说一点也不为过。与其他文献中保留的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红楼梦》中保留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活’的,因为《红楼梦》是小说。小说与哲学和历史之类的著述不同,哲学和历史通常只讲事实和道理,对于事实和道理赖以生长的环境不太在意,更谈不上人物刻画了,因此在总体上是比较抽象的。不管是事实还是道理,如果不是内化在人的具体生活中,就是抽象的,没有活化的,因而难以让人设身处地去感受的。小说不同,小说的目的是讲故事。故事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都必须是具体的。可以这么说,只有在故事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才会让人有切身感,才能真正被传承下来。如果今天的青少年不去读中国古典文学,要将中国文化传承下来,就会更加困难。我认为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做些工作。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如果我们能够唤起广大青少年阅读《红楼梦》的兴趣,通过《红楼梦》的生动的故事和丰满的人物来传承中国文化,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神情胸臆,难于穷尽;笔臻灵妙,兴会无际。观往昔岁月,群星熠耀,百年纷呈。红学在北大历经百年风华而不辍,并日益增彩。我们也相信,《红楼梦》的阅读及以“新红学”为代表的学术传统,将为北大师生学者所承继,延伸向未来的岁月。继往开来,探求未停。
原文链接:新红学百年与北京大学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