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翡翠的若干问题——张辛教授答记者问

1、翡翠如何定义、定名?

张:这得多说几句,因为涉及一个大概念,就是“玉”的概念,也就是“什么是玉”的问题。而谈到这个概念就不能不从两方面或两个层次讲,一是由来已久甚至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的看法,一是现代矿物学的看法。

中国虽然有着悠久和深厚的尚玉传统,但对于“玉”的定义却是相当宽泛的。最早給玉下定义的是东汉许慎:“玉,石之美而有五德者”,比较宽泛但饶有深义。讲玉不仅要有美丽的外相,也要有内在的德性,这正体现出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性。这一点非常重要,其实是孔子最早揭示出来的,即那段关于“孚”和“理”的精彩论述,我在“博雅”创刊号已经讲到,不再细说。这里我只是要特别申明的是,在中国传统的“玉”概念中本来是没有所谓“翡翠”的位置的。

在现代矿物学的定义中才要说到“翡翠”。根据矿物学的定义,在拥有玉器艺术的传统文化中,用以制作玉器的原料主要有两种真玉,一是角闪玉,一是辉石玉。前者包括透闪石和阳起石两种,属软玉,据说硬度6~6.5度。中国自新石器起即开始使用角闪玉雕琢玉器,商周特别是战汉以降,中国玉器的质地多属角闪玉。当然也有蛇纹石(如岫岩玉、蓝田玉)、青金石(部分蓝田玉,古名璆琳)莹石、孔雀石、松绿石(古名琅玕)甚至玛瑙(古名瓊瑰、火玉)、水晶(古名水玉)等本不属于矿物学所谓真玉范畴中的彩石。角闪玉纹理细腻,有油蜡光泽,常因含有金属阳离子而呈现深浅不同的各种色调,尤其是和田玉,由白、青白、浅青、嫩黄到碧绿,甚至漆黑,无所不有。

后者,即辉石玉,在古代被称为“翡翠”,由钠和铝的硅酸盐矿物组成。翡翠属硬玉,硬度达到6.75~7度。比重也比角闪玉大,达3度以上。具玻璃光泽,颜色也很多,有白色、绿色、黄色、褐色、紫色、红色、蓝色、灰色甚至黑色。通常比较被珍视的是翠绿色,故俗称“翠”,而呈赭红色的俗称为“翡”。纯净而不含杂质的呈白色,半透明,比较常见,过去被认为是相对廉价的,现在观念有所变化,白翡翠中的所谓玻璃种被特别看好。

我国基本不产翡翠,其主要产于缅甸北部伊洛瓦底江的支流蒙格江一带。与我国云南西部的腾冲、瑞丽、畹町等地接近,所以自清以来至一带地区就是翡翠交易的著名集散地。

2、翡翠何时输入中国?汉代《西京赋》…

张:一般认为,硬玉即翡翠是清代乾隆年间才由国外输入京城,才为上层所重视而制作各种器皿物件的。实际上翡翠进入中国可能要早,至今发现最早的是明代定陵所出的翡翠如意,当然这也有争议。

张衡《西京赋》、班固《西都赋》及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序》等所说的翡翠大多认为指的是软玉中的碧玉之类,很有道理。但是有一条文献应当引起我们注意,战国《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櫃,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这里明确讲的是珠玉。辑字通缉,连缀的意思。玫瑰也是一种美玉,颜师古注司马相如《子虚赋》:“其实则赤与玫瑰”说:“珠之尤精者曰玫瑰”。这一条文献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

我们知道,“翡翠”得名是由鸟而来,这种鸟毛色异常美丽,一般雄鸟毛色红,称“翡”,雌鸟毛色绿称“翠”。古代常用这种翠鸟的羽毛作为装饰,这可以从一些古诗中得到验证。比如南朝齐谢眺《落梅》诗:“用持插云髻,翡翠比光辉。”唐令狐楚《远别离》诗:“玳织鸳鸯履,金装翡翠蔘。”张祜诗:“细音摇翠佩,轻步宛霓裳。”杜甫《丽人行》诗也有。宋周密《武林旧事》:“(端午)分赐后妃诸阁大珰近侍翠叶,五色葵榴。”这些显然都可以理解为以翠鸟羽为饰。

那末究竟什么时候翡翠正式称为宝石名的呢?目前还没有见到准确的论证,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一定和那条《韩非子》的记载有关。为此我们有理由认定,作为宝石的翡翠进入中国应该很早,只是没有得到像清乾隆以后那样重视和宝爱。

3、翡翠进入中国后,在清代的乾隆和慈禧是有两次大盛,为什么?和异族文化的浸入有关吗?

张:所谓两次大盛我并没有看到什么文献记载,大约只是从乾隆朝开始翡翠饰件大量增多,当年军阀孙殿英盗慈禧太后墓得到大量翡翠制品所作推测。但不可否认的是,清乾隆以后翡翠确实在我国空前流行起来,这当然和异族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日益东渐有关。这种情况实际和明清时期青花瓷器在中国盛行开来类似。这里主要是价值观观念和审美方式问题,我经常说,中国文明是农业文明,而且是四季分明的农业文明,因此是时间文明而不是像游牧民族和海洋民族那样的空间文明,因此中国文化成为一种典型的礼乐文化,因此重和不重争,重内不重外,重理不重色,重人文而不尚自然。因此中国艺术选择了线,而不是面、块和色彩。因此中国重视青瓷而不是彩瓷,因此中国选择了玉(软玉、温玉)而不是所谓珠宝(硬玉、寒玉、彩石)。翡翠属于后者,本属于西方珠宝概念之中的东西。

4、翡翠以其独有的硬度、密度、和晶莹、通透性,被认为是“玉中之王”,这一称谓是否名副其实?而一些商家更是称其有所谓“五德”、“十一德”等,还大谈其具有养生保健甚至医疗功效,您赞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张:我完全理解这种说法和行为,广告效应嘛!谁不想把自己的货物说得好一些,更靠谱一些呢?请注意我所说的“靠谱”,用这一个词我想是比较贴切、中肯的。翡翠本不是中国的东西,一旦进来,人们就必然要与一种原有的相像或相类的东西相比较,就必然要用对原有的这种东西的审视态度来衡量它,而本土原有的与翡翠最为相像的只能是玉,所以就自然向玉来靠。于是,翡翠也就被国人所渐渐接受,再加以皇家和主流社会的格外重视,西方强势文化观念影响的日益加重,翡翠就就渐渐热起来,甚至像中国传统的玉一样为世人所崇尚。

“以玉比德”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观念,一些商家就顺理成章地直接地把古人赞美玉的所谓“五德”、“十一德”套在了翡翠身上。至于养生保健之类说法也是直接从传统的对玉的一些认识和说法中来的,不足为奇。先秦墓葬流行“玉含”,汉代大贵族死后要穿“金缕玉衣”,古代文献记载六朝时在一些术士中流行所谓“服玉”,都基于国人由来已久的一种基本观念,即玉可以驱邪、养生。

如果从科学角度看,这些说法不管是传统的还是新生的当然都是不靠谱的,就是今天常说的不科学。但是对于一些文化现象,一些文化产品,一些人文观念是不能完全从所谓科学角度来理解,来认识的。因为人是有心的,人生是情感而不是智能,这正是中国文化的特性所在,“以玉比德”正由此生发,中国“尚玉”观念也是建立在这种特有的运思模式和价值观念基础上的。而推销翡翠的商家如此行为实际也是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着这一传统,所以我说这是“靠谱”的。但是他们根本不知道,中国传统的玉和翡翠判然有别,不能同日耳语,一是人文的,一是自然的。

4、爱玉者应对翡翠持何态度?

张:一句话,各取所好。不过为什么好,那就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了。这无论对于爱玉者,还是爱翠者都应该是一种前提性的问题。首先都应该搞清什么是“玉”,什么是翠。如果你要尊崇中国尚玉传统,那你第一位的考虑当然是重人文的,自然要选择战汉玉、三代玉甚至是史前古玉以及唐宋玉。当然明清玉也未尝不可。如果你追求时尚,重装饰,如果你喜欢珠宝钻石之类,那翡翠,尤其是玻璃种的“满绿”的“祖母绿”、“翠绿”就是你的首选。当然你也可以格外垂青角闪玉玉料,收藏那些所谓和田黄玉、羊脂白玉仔料,红皮、秋梨皮仔料。因为这与时下流行的所谓“奇石”收藏热基本是一回事。  

作者简介

张辛,字此夫。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学科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北京大学书画协会会长。主要从事商周考古、古代物质文化史、古代文物、书画艺术和国学等研究和教学,数获北大优秀教学奖,早年被评为“北大十佳教师”。发表《中原地区东周陶器墓葬研究》《礼与礼器》等专著和《由太一、混沌说礼》《论六尊六彝》等论文百余种。主编《中国楹联大典》《国学启蒙金典》等多部。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