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钧|接续奋斗,久久为功出好书

202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在出好书上颇有亮点,除了推出了《儒藏》精华编选刊42种,还出版了一批高品质、有学术深度、可读性强的精品图书,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0种北大社2023年度好书。

202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全年出版新书1030种,荣获各类省部级及以上奖项63项,其中《中华文明五千年》入选“2022年中国好书”并获得第十八届文津图书奖,《人文地球: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入选2023年自然资源优秀科普图书并获得第十八届文津图书奖,《跨文化的艺术史:图像及其重影》获得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提名奖,《甲骨文摹本大系》等3种图书获得北京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主权财富基金的监管因应与治理改革》获得第五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后素》入选“2023年度搜狐十大好书”,《人活着》入选2023年度光明书榜。

2023年,北大社连续第九次获评“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全年引进版权49项,输出版权175项,入选“丝路书香工程”5项,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21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律环境国别报告》获评“‘一带一路’出版合作典型案例”,《看不见的大自然》《科学革命的结构》分别获评第21届、第22届引进版优秀图书,《如何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丝路文明十五讲》获评第21届输出版优秀图书,《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东亚儒学问题新探》获评第22届输出版优秀图书。

“2023年,北大社围绕着多出书、出好书这个核心目标,重点在理顺业务流程、完善制度建设上做了一些工作。”马建钧社长介绍。“我们在编辑队伍总体保持稳定的情况下,2023年比2022年多出版了137种新书,新书数量在经历多年下降后触底回升,说明出版社整体编辑业务流程有所改善,编辑生产力稳步提高。”此外,2023年北大社在出好书上也颇有亮点,除了推出了《儒藏》精华编选刊42种,让优秀典籍更多惠及学林外,还出版了一批高品质、有学术深度、可读性强的精品图书,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0种北大社2023年度好书。

《门阀时代:魏晋南北朝的政治与制度》是著名历史学家祝总斌教授关于魏晋南北朝研究的经典之作,论题集中于门阀政治的缘起、发展、特征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政治制度上的独特现象,考证精微,见解独到。张磊夫教授的《洛阳大火:公元23-220年的后汉史》,是第一部以西方语言撰写的后汉通史。作者以首都洛阳的命运作为研究后汉兴衰的切入点,既有扎实的考辨,也有生动流畅的评述,极具参考价值与阅读趣味。

时空二者,中国艺术更注重哪个?朱良志教授的《四时之外》,从时间和历史入手,来讨论中国艺术的发展和核心观念的形成,抓住了中国艺术的灵魂。彭锋教授的《后素:中西艺术史著名公案新探》从十个艺术史、美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直聚讼纷纭的问题入手,细致、犀利地分析了这些问题相关的艺术理论、美学理论的深层问题,小中见大,让人耳目一新。《中国书法十五讲》是方建勋博士北京大学书法公开课“书法审美与实践”的讲稿整理,作者以亲身、独得的经验和体悟,给出了修习、欣赏书法的密钥。高居翰教授的《溪山清远:中国古代早期绘画史(先秦至宋)》,通过细读画作和作品比较,展开对中国古代早期绘画史的系统叙述,分析两宋绘画如何达到巅峰,成为唯一可比肩欧洲文艺复兴的伟大艺术传统。

贺桂梅教授的《重述中国:文明自觉与21世纪思想文化研究》,以“文明”为基本分析框架,对20-21世纪之交以来二十余年间正在发生和进行中的思想文化实践进行观察,借此召唤认识和阐释21世纪中国的自觉意识。《古代中世纪哲学十五讲》以吴天岳教授讲授多年的西方哲学史为基础,展示了从前苏格拉底到中世纪盛期2000年间西方哲学发展的整体面貌。

任羽中博士主编的《坐拥书城——北大学者书房》,选取了北京大学各学科具有代表性的15位老师,包括董强、林毅夫、韩茂莉、戴锦华等,展示他们的书房、品行风采,讲述他们的阅读、学术研究、勤勉教学的故事及阅读书单。《中国刑法评注(全三卷)》由冯军教授、梁根林教授、黎宏教授主编,陈兴良教授、张明楷教授等近70位活跃在当今中国刑法学界一线的学者共同撰写,是对我国刑法学各项制度、概念的研究及司法实践的一次全面梳理及总结。

“好书是追求出来的。编辑要沉下心来,一心一意地做书,做好书、做自己满意的书。我们要不断创造条件让编辑编自己满意骄傲的书。”马建钧社长如是说。2024年,北大社将推出钱乘旦教授《风起云飞扬:钱乘旦讲大国崛起》、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7版新译本)》、朱苏力教授《大国宪制(第二版)》、林毅夫教授《解读中国经济(第四版)》、郑智明教授《中国失宝记》、曹林博士《快思手与多面手》等众多精品好书,为读者奉献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助力出版社高质量发展。

马建钧,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

原文链接:马建钧|接续奋斗,久久为功出好书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