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森芝:王选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王选走了,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他给我们留下了光辉的业绩,可贵的风格,灿烂的精神,辉煌的远景。

光辉的业绩

只要你还能读书、看报,你就会想到王选和他的748团队,因为没有王选和他的748团队,就没有今天的书报。

从1975年开始,经过10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王选和他的748团队终于完成了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自主创新,实现了中国出版印刷行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成为我国自主创新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杰出典范。上世纪90年代初,又先后研制成功以页面描述语言为基础和远程传版新技术、开放式彩色桌面出版系统、新闻采编流程计算机管理系统,引发了报业和印刷业的三次技术革新,使得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占领了99%的国内报业市场和90%的海外华人报业市场。王选本人成了中国近代史上走自主创新之路的第一人,成了新时代的活毕昇,为我们留下了光辉的业绩!

可贵的风格

王选和他的团队,用他们自己的实践形成了可贵的“王选风格”。

 什么是“王选风格”?“王选风格”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锲而不舍、以勤补拙”的16字风格。了解王选的人都知道,王选最讲究解放思想,他认为思想是不能禁锢的,前人的、洋人的、他人的科学思想都可以参考,都应该从中吸取其有用的内涵,但决不能成为约束,变成停滞不前的理由,应该允许人们去畅想、幻想、彻底解放思想。但科学家是不能粗制滥造、胡思乱想的,必须有根有据一步一个脚印,必须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科学家又是必须具备钉子精神的,对待研究工作不能浮皮潦草急于求成,不搞浮躁之风,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王选很谦虚,他常说自己并不聪明,在全年级200多个同学中,自己顶多算得上第10名,绝不是聪明透顶类之人,但自己能刻苦勤奋以勤补拙。王选身上处处显示了这16字风格。不过,这风格并不是王选独有的创造,而是历代北大学子们的积淀,发明权属于北大学子,归纳权属于支持他培养他成长壮大的周培源校长。正是在周培源、张龙翔、丁石孙几位校长的眼光、声望、胆识和巨大的人力物力支持下,王选及其团队才能用自己艰苦卓绝的实践,形成了特有的王选风格,为科学工作者留下了一个可贵的工作风范。

灿烂的精神

王选有一颗振兴中华的强烈爱国心,他用自己及其748团队的光辉实践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王选精神”。

什么是“王选精神”?“王选精神”就是“自主创新、振兴中华”的精神。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四人帮的极左思潮尚未清除,百废待兴,空气沉闷,思想迷茫,人们对国家前途缺乏信心。1981年3月20日晚是一个例外。这一天深夜,北大校园里突然响起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十一幢宿舍内4000多名北大学子涌出楼门,欢呼雀跃,高唱国歌,原来是中国男排先输后赢,实现大逆转,战胜了南朝鲜,取得了参加世界杯赛的资格。北大学子情不自禁地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第二天人们还是沉浸在高昂的爱国热潮之中,王选本人当然也是十分激动,高度赞赏北大学生的创造。赞赏之余,又十分冷静地讲了他的心里话。我有幸听到了他的这番表白。他说:“振兴中华首先就得振兴科技,而振兴科技,关键还得靠自己,发达国家不可能把核心技术转让给你,只能自己解放自己……”所以他提出了“自己创新,振兴中华”的口号,用现在的话来说,就叫“自主创新,振兴中华”。这个口号言简意赅,目标明确,动力充足,办法具体,便于群众记忆。这就是“王选精神”提法的由来。

那时候,我和王选正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他在一心搞创新,而我在搞引进。当得知我受北大派遣去教育部参加世界银行贷款的招标引进工作之后,出于对朋友的关心,特别就引进问题发表了他自己的一系列见解,后来我把他的这些见解称之为王选的“引进观”。他说,“引进”从本质上看就是继承前人、洋人、他人的成果来发展自己,是缩短发展历程,减少弯路,快速积累资金的必要手段,是必须的、正确的。但引进本身是有局限性的。第一,不是什么都能引进的,比如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全世界都没有,你跟谁去引进?只能靠自己创新嘛!第二,引进只能获得人家过了时的技术,先进国家出于国家利益和赚钱的本能不可能把核心技术让给你,除非他已经发展了更先进更新的技术。这就是说如果你自己不独立创新发展,你就只能永远落后于先进国家,甚至成为先进国家的附属国。第三,一个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根本不可能什么都用引进来满足人民的需要,你根本没有那么多的钱来购买品种繁多、花样翻新、日新月异的多种技术,只有让人民群众都具备创新意识,产生创新潜力,才能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所以归结起来说,在讲“引进”的同时,必须伴之以自己创新。这就是王选的“引进观。”

他还告诉我牛顿的一句名言。牛顿说(大意):我之所以比前人高明,那是因为我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往前走的。就是说引进的作用就是一下子先站到人家的肩膀上(就是继承),然后一定要往前走(就是发展),超过人家。这也就是说引进的落脚点是自主创新,“引进”的结果应该是超过别人。后来我把牛顿的这句名言称之为“牛顿公理”。

王选还举了日本的例子。他说,日本的引进政策是“花1元钱引进,要花10元钱去改进(即消化它,研究它,发展它),最后赚回100元”。王选还说,“引进”难免要遇到狼,因此,要善于和狼共处。他讲了四句寓言,叫做“引狼入室,与狼共舞,防狼吞吃,赶狼回归”。这就是说,即使是狼,你也要敢于引进,然后通过共舞发展自己,通过竞争赶走狼群(可惜,很多同志都不知道王选的这些思想!)。所以说王选对“引进”的看法是很完整的,是意味深长的,也是很耐人寻味的。我们可以用一个观点,一句名言,一项政策,一套寓言来概括,其核心思想是自主创新,其最终目标是振兴中华。我们不得不承认王选思想的前瞻性,因为他25年前就认识到了引进必须伴之以自主创新,也不得不佩服王选认识的深刻性和正确性,因为28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完全证明了王选就引进问题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对的、正确的。

改革开放以来,有人曾经认为,我们可以用引进生产线来取得核心技术,结果如何呢?结果是引进了一条生产线,过几年还得引进新的生产线,不断引进,不断过时,老也赶不上人家。

还有人认为,可以用市场去换取核心技术,结果又如何呢?结果是市场被他人所占,并且难以夺回,而核心技术依然空空如也。

也有人认为,可以用便宜的劳动力来吸引先进技术,结果又怎样?很遗憾,结果往往是便宜的劳动力被他人所占,而中国的劳动大众都成了先进国家的赚钱工具、廉价劳动力。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更何况引进技术不等于引进了创新精神嘛!

最近,党中央、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号召。这是继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之后,我党提出的又一开创性口号。可以预料,中华民族必将出现一场新的伟大变革,“自主创新,振兴中华”之路,必将成为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王选精神”将会发挥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必须说明的是,王选精神的出现,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历史的必然。自小平同志倡导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其特点是由粗放型向技术型转化,由模仿型向自主创新型发展。在这个新阶段中必须要有一种新的创新精神作支撑。王选精神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哺育成长,应运而生的。还必须说明的是,王选精神成长在北大,也不是北大人赶时髦,而是北大这块土壤比较适合于“王选精神”的成长。从历史上看,北大从来都是出精神的地方。曾经出现过陈独秀、胡适的科学、民主精神,后来又有蔡元培的“科教兴国”,“兼容并包”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出现过马寅初的为真理不惜牺牲自己的硬骨头精神;在改革开放后的强国时期就必然要出现新的精神,这就是王选的“自主创新、振兴中华”的精神。

辉煌的远景

五千年的文明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是优秀的民族。从公元前500年开始,直到公元1500年这段时间内,中国人一直是站在世界科技发展前列的,只是到了明朝以后才开始衰落。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不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改革开放以后,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已经成了一种时尚,极左思潮成了过街老鼠。“振兴中华”成了举国上下,发自肺腑的最强音。只要我们坚持自主创新的精神,我们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前进!

上世纪末,著名美国记者罗伯特·坦普尔写了一本书,书名叫做《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书中指出“迄今为止尚未披露的最大历史秘密之一是,我们生活的'近代世界’原来是中国和西方成分的极好结合,'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然而却鲜为人知”。“中国人自己也和西方人一样不了解这一事实。从公元17世纪起,中国人对欧洲的技术专长越来越迷惑不解,有很长一段时间反而忘了自己的成就。当耶稣会士向中国人展示机械钟时,他们竟然感到敬畏。”坦普尔先生大声疾呼“中国人忘记了,首先发明机械钟的正是他们自己!”翻开人类科技发展史,“中国人和西方人一样都会惊讶地看到,近代农业、近代航运、近代石油工业、近代天文台、近代音乐,还有十进制数学、纸币、雨伞、钓鱼竿上的绕线轮、独轮车、多级火箭、枪炮、水下鱼雷、毒气、降落伞、热气球、载人飞行、白兰地、威士忌、象棋、印刷术,甚至蒸汽机的基本结构,全部源于中国。”一个美国人,能够公正地看待中国的过去,能够承认中国在人类科技发展中的地位,能够看到中华民族的辉煌业绩,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自己反而没有注意到这些呢?

确实,改革开放以后,在某些人思想上产生了一些自卑心理,崇洋媚外的思想又有所抬头,觉得我们中国人什么都不如外国人,完全忘记了中华民族在科技发展的历史上曾经是站在世界前列的巨人,有过辉煌的业绩。那时候的科技潮流是从东方流向西方。当然,近500年来,我们落后了,科技潮流变成了从西方流向东方。但是历史的经验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优秀民族,炎黄子孙是乐于学习,肯于勤奋,善于创新的优秀人群,王选就是这个优秀群体的典范。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树立斗志,坚持“自主创新,振兴中华”的方针,中国是大有希望的,中华民族是一定能够再度振兴的,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作者为北大力学与工程学系教授盛森芝)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