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大概如你所说

走上《福建日报》的工作岗位不知不觉间已经9个月了,对于燕园的记忆随着毕业时导师拨穗的一幕被永久地定格在了2010年那个阳光明媚的夏天。 毕业,未来得及写那种真正意义上的“毕业感言”,但那时自己偶尔闲暇时也会在心里琢磨,三年北大的研究生生活,自己的收获都有哪些呢?最后的答案是:在北大新闻网的经历,是我燕园生活中最闪亮的部分。

新闻网的经历如此丰富,但现在回想起来,印象最深刻地竟是那么几句话。

“认认真真投入一次。”这是杨晓华老师在研一上学期结束时的新闻网新年聚会时所说的。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觉得自己在那个学期中基本做到了杨老师说的这句话。

那天晚上,和新闻网的师生们欢声笑语齐聚一堂,捧着手中获得的荣誉证书,回想着过去短短一个学期自己所获得的那一次次宝贵的采访机会,望着身边老师与同学生动可亲的笑脸,我的心中充盈着辞旧迎新的喜悦,更满怀对新闻网这个大家庭的感恩之情,从北大新闻网这个平台上所感受到的北大,是我一生最珍贵的记忆。

“青春犹如竹子拔节,一次疼痛一次成长。”这是研二时参加新闻网“北大十年”的组稿会讨论中,一个女生说的。听到这句话时,心里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瞬间获得了面对当时所处种种困境的勇气。

“既然做一件事,就要把它做好。”这是我和丽音一起采访孙祁祥老师时,配合我们采访的、时任经济学院院长助理的董志勇老师对我说的。稿子写成后,孙老师为我们做了极其详尽细致地批注修改,董老师也以负责到底的态度给我打电话落实稿子最后的修改情况。就是那时,他对我说了“既然做一件事,就要把它做好”这句话,受益终身。

采访过孙老师不久,丽音告诉我,商老师让我和他一起去采访林毅夫老师。这是一个多么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啊!不仅仅因为林老师享有盛名,更因为自本科修读经济学专业开始,林老师就一直我是最为钦佩的经济学人,他的书、他的论文、他的随笔,都是自己喜欢读的。我跟随商老师一起采访了他。采访中,商老师让我也向他提一个问题,我就问了一个自己本科求学时一直困惑不已的问题:外界总对“经济学”存在着误解,认为这是一门“很赚钱”的热门学科,但事实上,这是一门坐冷板凳的基础学科。林老师听后四两拨千斤地说道:“那是当然,任何学术研究都是这样。”是啊,进行任何学术研究,或者说做任何一件事,不都是需要沉心静气的态度么?我的困惑缘于自己的浮燥。

在研二的下学期,在琬微老师的帮助下,我采访了化学学院的席振峰老师,作为“北大十年”组稿中的一篇。“深=新”,是我对他印象深刻的一句话。这位曾担任北大化学学院院长的长江学者,在他的研究组纪念册序言中反复强调“我很愚钝”。可正是这种“愚钝”让他成为同班同学中唯一坚持基础化学研究,并且硕果累累的。他不跟风,不赶时髦,坚持“深=新”,老老实实做研究,老老实做基础科学研究,并最终在燕园这片天地得成大器。这句偶然在他给外校学生做讲座幻灯片的话,令我在对他学问人品肃然起敬之后外还找到了一个解释。

“为什么女生就不能读好工科?你要讲温柔,讲漂亮,那要放在家庭和生活中去讲。面对工作和学习,女生和男生是平等的,公平竞争。”在采访信科学院国家精品课程《数据结构》的负责人张铭老师时,这位心直口快的湖南女子如是回答了我“如何看待有人认为女生不适合学工科”的问题。这对于我,无疑又是一次学习的机会,短短的采访,张铭老师的理智、认真、直爽,让我充分感受到,能学好理工科的女生是如此的美好!

太多了,不仅是受采者,还有在一次次的工作、聚会中所认识到的你们,都为我悄悄翻开人生崭新的一页——充满朝气、智慧、理想的一页。商老师的低调温逊,琬微的灵动巧思,剑雄的才气纵横,何瑫的满怀理想,还有海萍、倪昀、丽音……你们每一个人都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如鲜明可爱的印象。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