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集 | 历史学人吴小安:《燕寨集》

一、自序

世间总有些人和事,注定是孤独的。不仅是规律,可能也是命运。但如果有些人和事,却因此忧忧戚戚、裹足不前,那么,这份孤独便止于个人和私人的部分,失去了对人与事的超越。诗是如此,诗人也是如此。其实,孤寂的不只是诗人,同样也有诗。然而,世间不死的灵魂与不灭的梦想,偏偏不幸地包括诗歌与诗人。

研究生时期,苦闷彷徨时,曾经跃跃欲试,练笔写过点滴的诗,一如青春的骚动。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为了认清,还有狂放。毕业留校后,也曾发誓不再写诗,几乎保持了二十五年的记录。 2018年开始,阴差阳错,又断断续续提笔写诗。同样不是为了发表,只是为了记录,还有沉淀。经过几十年风雨,自己藏在心底里的那颗诗心竟然没有给丢失了。这是没有想到的,如同这本诗集的整理和出版一样。

我应该算是一个投入之人,如果说不上充满激情的话;这点我自己也是清楚的。两年内不可收拾,竟然写了不少所谓的诗。既然三十年前我曾发誓不再写诗,既然两年前又重新提笔写诗,那么一劳永逸让自己不再写诗的最好方式,可能是将现有的拙诗整理结集出版。记得1995年元旦的黄昏,从位于荷属东印度公司总部遗址的办公室出来,我特地到附近阿姆斯特丹大街路边商店,买了一盒骆驼牌香烟。新年晚会现场拆封,取出一支自己抽,然后拱手送人,不再抽烟。这是仪式,记录一直保持着。

《燕寨集》书影

《燕寨集》收录的约八十多首诗歌,是我人生各个关键节点的所见所闻与所思所想,包括研究生时代、留学岁月、教研空暇,以及海内外各地客座访问间歇。如果说,它是我的人生足迹与心灵律动的一份真实记录,应该没有夸张。然而,《燕寨集》却不是小我与小资的自怨自艾、自哼自嗨。这不是诗人终极的天性。以“燕寨”冠名,不仅因为它是我微信的域名,而且因为很多其它更重要的理由。喜欢燕子,因为季节;喜欢寨子,因为园林;喜欢大海,因为蓝天。

《燕寨集》里,不是诗人写诗,而是学人写诗。毋宁说,《燕寨集》更是一位学人与自己暨天地万物的呢喃絮语。或者说,它更是一位学人,在海内外经年求索的历程中,以诗心的触觉和诗性的语言,记录自己对世界、自然、人类、社会、文化、真理、人生、爱情、亲情、友情、美丑等永恒主题的智识感悟。青春的和骚动的,贫困的和理想的,生动的和繁芜的,自然的和社会的,本土的和他乡的,是底蕴,也是律动,更是主题,最后凝聚为诗。

旅途中所有的遇见,熟悉的和陌生的遇见,一路走来,无论阳光还是风雨,都已经云淡风轻,除了感恩。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同仁,感恩亲人,感恩天地万物。

2020年初夏

于北京西郊五道口

二、学人推介

吴小安的诗淡雅中透着情韵,朴素自然而有灵性。凝练精微,趣味盎然。历经三十年的岁月磨洗,这部诗集让我们看到人生的旷达、境界和智慧。

——陈晓明 北京大学教授

《燕寨集》是东南亚研究著名学者吴小安三十余年的生命轨迹、智识历程与情感梦想的抒情写照。与其毕生智识探索的核心概念“海外”相对应,吴小安反复运用了“海”的强力意象,不仅突显了学者兼诗人需要持续面对和航行的世界之浩瀚与无常,更重要的是,坚定了人们在时空跨越中彼此追寻与发现之禀赋,以及籍爱情、友情、亲情、同仁等元素,相互慰籍、拯救与温暖之馈赠。“家”既是地方形成之实践,又是身份认同之栖息(也许还包括梦想),吴小安的诗歌正是揭示 “家”于其中多重而复杂的内涵维度。

——施蕴玲 (Caroline S.Hau) 京都大学教授

如果说旧体诗还可以码字凑韵尾,新诗要写出音乐美、建筑美就真的很不容易了。看起来是大白话,细细读则自有一种隽永之美。除了《未名湖》《燕园》外,印象最深的,是老校长丁石孙去世时,吴小安教授写的那首《那个年代的男人有风骨》,歌颂丁校长迥异于后来者的读书人风骨,说出了很多人的心里话。

——罗新 北京大学教授

吴小安教授是海外华人研究的权威。流动、离散、认同是这一学术领域的核心课题。这本诗集虽然展现的是作者人生经验的轨迹,但同样也涵盖了对这些议题的思考和体悟。吴老师通过文字邀请读者和他一起在不同的时空中穿梭,并通过文学的旅行确定自我和世界的关系。

——王昌伟 (Ong Chang Woei)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

从吴小安的诗作,可以看到他从学生到教授的人生轨迹、心灵的独白、对时代的思考,还有他眼睛里的世界。

——王笛  澳门大学教授

三、诗选

我喜欢在人少的时候看海

我喜欢

在人少的时候

看海

那时候

海是寂寞的

我喜欢

在人少的时候

看海

那时候

海才是我的

我喜欢

在人少的时候

海寂寞的时候

看海

那时候

海与我之间

我与海之间

没有障碍

也没有干扰

(1988年于厦大海边)

我会把最好的祝福赠你

我会把最好的祝福

赠你

但不会把最好的礼物和诗句

与你

我得慢慢地

攒着

否则 将来

你再没有最好的了

当你离开的时候

你会想起

想起 这世界上

有一个人

有一个人 曾经特别真诚过

只是 不知道

不知道 你会不会

后悔

当你年迈的时候

你会明白

明白 这世界上

有一个人

有一个人 曾经特别执着过

只是 不知道

不知道 你会不会

满足

当你 后悔的时候

那个人 同样的后悔

当你 满足的时候

那个人 一样的心满意足

世界很大

却也很冷漠

人很多

却也相互陌生

惟有一份境界

令世界生动

惟有一份思念

令人们亲切

不停地走

只为不空虚

不停地走

只为一个信念

虽然世界在变

不变的

是那份境界

虽然人也在变

不变的

总是那份思念

甩一甩头 笑一笑

看看周围的世界

想想周围的人和事

会不会 很不一样

待到山花烂漫时

我们一起笑

注:为撰写博士论文回国赴闽粤和东南亚田野调查,1995年12月31于汕头台湾宾馆返厦门前夕,1996年8月16匆匆于吉隆坡赴槟城前夕,以及1996年9月8日于吉隆坡。

物总是人的故事

物总是人的故事

如果融入了心血

便是生命的记忆

人总喜欢收藏故事

如果揣怀梦想

便是自己的命运

生长是向上的

成熟是平舒的

无论生长还是成熟

都是迎着阳光

附着沃土

历经风吹雨打

生长的是青少年

成熟的是中青年

无论少年还是成年

都是面向社会

回归家园

尝尽人间沧桑

都市是本土的

更是五湖四海的

夜晚是青年的

更是游客的

寂寞的

岂是形单影只

热闹的

何止异国他乡

一样的动感

只是肤色和语言的不同

一样的喜庆

只是节点和仪式的差异

相同的场景

难道已经物是人非

共同的节日

不禁依然心潮澎湃

行走的都是游子

守候的总是亲人

无论海角天涯

为了此时此刻

(2018年12月31日夜晚于阿姆斯特丹街头归来)

未 名 湖

都说你是海洋

此时此刻

没有风

也没有雨

没有潮起

也没有潮落

海却分明辉映

在学子的心坎里

都说杨柳依依

此时此刻

你们如此倾情

是对眸

相向而行

还是辉映

水天一色

海静静地定格

在学子的初心里

没有风的湖面

没有雨的阴天

没有阳光的日子

没有潮涌潮落的喧嚣

只有你们的私语

还有傍边林荫道上

少男少女的足音

旅人的驻足与思绪

海却依然留存

在故人的感慨里

都是因为你是心中的海

人生路上的图腾

无论校内还是校外

无论年轻还是年长

海永远收藏

在走出校园学子的心乡里

人生的风景

心中的宝塔

未名湖

等待风起

等待潮涌

(2019年5月17日途径未名湖上课途中有感,修改于5月18日)

我在遥远的乡野奔跑

我在遥远的乡野奔跑

沿着葱绿的牧场

任自己奔跑

我忘了

忘了年龄

仿佛又回到了少年

我忘了

忘了自己是在追逐太阳

还是追随内心

我在遥远的乡野奔跑

沿着清澈的河流

任自己奔跑

我忘了

忘了终点

仿佛又回到了家乡

我忘了

忘了自己是在追逐旷野

还是奔向童年

我在遥远的乡野奔跑

沿着耸立的树林大道

任自己奔跑

我忘了

忘了空间

仿佛已经抵达了天边

我忘了

忘了自己是在追逐未来

还是奔向家乡

我在遥远的乡野奔跑

向着金色无垠的远方

任自己奔跑

我忘了

忘了时间

仿佛前方的大道

始终无垠无尽

我忘了

忘了自己是在追逐夕阳

还是奔向朝霞

我在遥远的乡野奔跑

迎着各式各样友好的陌生脸庞

任自己奔跑

我忘了

忘了自己是在奔跑

还是在歌唱

我在遥远的乡野奔跑

迎着太阳

任自己奔跑

(2019年12月24日于新西兰北帕跑步归来)

如果天空不是蓝色的

如果天空不是蓝色的

大海会怎样

如果山野不是绿色的

大地会怎样

如果太阳不是光明的

黑夜会怎样

如果月亮不是银色的

白昼会怎样

如果文明不是进步的

传统会怎样

如果人类不是传承的

子孙会怎样

如果大学不是开放的

国家会怎样

如果世界不是包容的

和平会怎样

如果个人不是渺小的

宇宙会怎样

如果家庭不是基本的

人伦会怎样

如果生命不是短暂的

永恒会怎样

如果时代不是局限的

未来会怎样

如果社会不是无害的

地球会怎样

如果人民不是相亲相爱的

我们会怎样

(2019年12月25日于新西兰北帕)

四、目录

我喜欢在人少的时候看海

过来 让我悄悄告诉你

有一天

致母亲

我们是七十年代末的人

走了 马上就要走了

想你 在图书馆

爱是一桩事业

我又来到了海边

那一天 在海边

为什么你总是游荡

饥饿的时候

冒险

六月 傍晚的芙蓉湖

当我置身于游乐场的时候

总会涌上一丝忧伤

书房总是冷清的

相见的时候

如果现在拥有

如果在繁华的都市里

今年的月光好清

我会把最好的祝福赠你

毕业季

奥克兰Piha黑沙滩

我的家在燕京西郊

有一种孤独叫阳春白雪

节日总是宗教与文化的

物总是人的故事

早晨 都市晴空万里

诗心

跨越

无助而自我的时候

未名湖

母亲

井冈山

我在这里默默祝福

人生旅途

圆石山水

季节

恩典

天地之间

响亮

相信

没有人的地方是荒原

沐浴

那个年代的男人有风骨

我问

错位

不要

燕园

喜欢大海 因为蓝天

想念

红叶

草坪

未名

生态

前后

殊途同归

如果遥远

每当看到碧空如洗

跨界

河山

我在遥远的乡野奔跑

京城的雪

仪式

如果天空不是蓝色的

一年里 我把前半生的诗写完了

过年

仿佛

又见

南半球的春节

折腰

大年过了 春雪下了

在这踏上归途的日子

时间

送别

如果简单

春天

一个人的时候

校园里静悄悄的

反动

作者简介

吴小安,1965年生,安徽宿松人,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博士(1999)。多次受邀分别赴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美国耶鲁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日本京都大学、东京外国语大学、马来亚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新加坡东南亚研究院、新西兰梅西大学、荷兰皇家科学院东南亚暨加勒比海研究院,以及中国台湾中山大学、澳门大学等地客座研究,凡十四年。曾任厦门大学历史学系助教(1991)、讲师(1993),现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2009),兼任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主任。

吴小安研究方向为东南亚近现代史与华侨华人史。英文专著《华人商业与马来属帮的形成》(Chinese Business in the Making of a Malay State,1882-1941;英国Routledge出版社, 2003年; 新加坡国立大学出版社, 2010年新版)荣获提名并最后入围美国“亚洲学会”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2005年度东南亚研究最佳著作奖“Harry J. Benda Book Prize”全球六部著作的短名单。出版中文专著《区域与国别之间》(科学出版社,2021年)暨诗集《燕寨集》(上海三联书店,2020年),共同主编四本著作,主持两卷本合作译著《东南亚的贸易时代》(商务印书馆,2010年;汉译世界名著版,2013、2017年),以及在海内外著名学术专业出版社发表中英文专书章节、论文多篇,包括剑桥大学出版社、杜克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京都大学出版社、荷兰Brill出版社和新加坡东南亚研究院出版社等。

原文链接:诗集 | 历史学人吴小安:《燕寨集》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