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7 信息来源: 艺术学院
文字:赵铭玮、李梓睿| 编辑:麦洛 | 责编:晏如2025年2月3日至1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乡村创意与可持续发展教席的指导下,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印尼布拉维贾亚大学(Universitas Brawijaya)文化研究学院联合主办的“山海奔赴,青春乡约”印尼工作坊在玛琅和日惹两地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乡创教席主持人、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向勇带队,北京大学和布拉维贾亚大学二十余名师生共同参加。此次活动通过学术交流、文化考察与创意实践,深入探讨了中印尼两国在乡村文化传承、创意经济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潜力,为中印尼两国、亚洲乡村振兴提供了创新思路。
活动海报
学术交流:推进中印尼的文化理解与学术合作
在实地考察之前,布拉维贾亚大学精心组织了三场线上讲座,帮助学员们提前了解东爪哇省和玛琅乡村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
系列线上讲座
2月4日上午,向勇带领工作坊成员访问位于玛琅市的布拉维贾亚大学校区。布拉维贾亚大学校长维多多(Widodo)、副校长安迪·库尼亚万(Andi Kurniawan)和文化研究学院院长哈玛玛(Hamamah)会见了北大师生。库尼亚万介绍了布拉维贾亚大学的发展历程、学科建设以及学生培养情况,向勇介绍了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和文化产业研究院的留学生教育和人才培养情况。双方表达了未来在地方文化发展与青年创意人才培养方面加强合作的意愿。
向勇与布拉维贾亚大学校领导会面
2月4日下午,向勇应邀在布拉维贾亚大学文化研究学院作主题为“Locality and Asiannes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Cultural Industries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Indonesia”的英文学术讲座。向勇详细解释了地方性与亚洲性的理论内涵,回顾了中印尼两国的历史往来和文化交流,指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下两国文化产业合作的新机遇。向勇提出,两国在守护地方文化独特性的同时,应共同探索体现“亚洲叙事”的全球传播模式,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和技术层面的协作,并以文化旅游、手工业等领域的合作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向勇以四川宣汉毕城村和浙江南浔窑里村为例,分享了文化创意赋能乡村农文旅发展的中国经验。
向勇作主题讲座并回答提问,与哈玛玛交换礼物
文化考察:感知印尼从传统工艺到文化遗产的现代转型
2月5日上午,工作坊学员来到玛琅的蜡染工作室(Batik Soendari),考察各类蜡染制品,学习蜡染的步骤和技巧。中午,他们前往Polowijen文化村落,学习印尼传统面具舞蹈托彭(Topeng),体验面具绘制工艺。下午,学员们考察了建筑风格多样的文化遗产街区Kajoe Tangan,并与街区的管理团队进行座谈。就“如何将历史空间转化为现代生活场景”议题,学员们从环境卫生、停车场、公共文化空间、民宿业态、商业配套以及在地文化挖掘和故事叙事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学习印尼传统蜡染和舞蹈、考察文化遗产街区,并与街区管理团队座谈
2月6日上午,学员们调研Kampong Rechoso村,参观当地木器、编织等传统手工作坊,还参观了Bulukerto苹果园,了解当地特色苹果的生产流程。在Kaliwatu,向勇与巴图市政府代表、巴图市艺术委员会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双方希望带动中印尼更多学者为两国的乡村提供帮助,加速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考察木器作坊、苹果园,向勇与巴图市政府代表、艺术委员会代表交流
2月7日,学员们来到滕格尔(Tengger)民族村,考察这个村正在举行的民族婚礼。通过了解滕格尔民族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以及与布罗莫火山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学员们体会到印尼文化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理念。
2月8日上午,工作坊一行抵达世界文化遗产婆罗浮屠(Borobudur)神庙,通过导览员的讲解,师生们了解了印尼历史上多元文化的交融与演进,尝试着理解佛像雕塑和壁画的历史背景和叙事脉络。
2月8日,学员们来到日惹Dusun Jligudan村红糖制作工坊,考察印尼传统食品的制作流程。学员们在日惹乡村合作演奏爪哇传统音乐甘美兰(Gamelan),学习爪哇传统舞蹈,并参观了印尼艺术家索尼先生的画廊,感受音乐、舞蹈、绘画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魅力。
考察婆罗浮屠、红糖工坊,合奏甘美兰
2月9日上午,学员们前往Gereja Ayam,参观鸽子造型的建筑景观和丰富的艺术展品,感受文化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他们随后来到地方文化遗址帕翁寺(Pawon),考察当地的猫屎咖啡和蜂蜜制作工艺。学员们还在Omah Mbudur村学习制作印尼浮雕作品,在Omah Garengpoeng美食工作坊学做印尼传统美食。这些传统技艺体现了印尼人民对自然资源的巧妙利用,展现了他们在劳动中积累的生活智慧。
考察印尼建筑景观与传统技艺
创意碰撞:探索两国青年视角下的乡村未来
2月6日下午,工作坊学员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分为四组进行创意策划的项目路演。第一组学员提出开发青苹果主题的旅游产品和体验活动;第二组学员通过中国京剧脸谱与印尼面具的符号连接,提出建立亚洲面具数据库;第三组学员开发出以玛琅声音资源为主题的旅游体验产品;第四组学员设计出玛琅传统蜡染技艺与现代社交媒体相结合的互动项目。这些创意方案打破了“亚洲乡村=传统落后”的刻板印象,展现了中印尼青年学子对印尼文化的热爱和理解。
四组创意项目策划路演与中印尼教授点评
自2024年5月成立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乡村创意与可持续发展教席始终坚守推动全球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神圣使命。工作坊研创活动期间,两国青年勇挑重担,以全球化视野审视乡村发展,用实际行动诠释他们的责任与担当。这场活动也开启了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和印尼布拉维贾亚大学文化研究学院在乡村创意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交流航道。未来,双方将深度推进亚洲乡村数字档案计划、亚洲青年创意人才驻村计划、亚洲手工艺联合品牌开发计划,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亚洲手艺实验室、跨境乡创IP,让亚洲乡村成为承载梦想、充满活力的幸福家园。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