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思政实践课 | 化学学院赴云南省弥渡县开展“走入扶贫一线,体悟伟大时代”思政实践课程

编者按:2020年是不平凡之年,是举国战“疫”之年、脱贫攻坚决胜之年、迎接建党百年之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给青年的系列回信精神感召下,着眼时代命题和现实关切,2020年思想政治实践课程设置“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不畏艰险冲锋在前”“改革开放五位一体”“扎根沃土决胜小康”“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五条主线,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作为课程主持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主讲单位,教务部作为主管单位,校团委作为执行单位,协力推进思政实践课方案完善和实施。100多位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等担纲思政实践课任课教师,25个开课院系书记或院长全部参与带队,在革命老区、城镇乡野、田间地头开展实践课教学;100多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各院系研究生党员担任思政实践课助教;3226名选课学生正在生动的社会大课堂中学思践悟总书记回信,读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追寻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足迹,触摸新中国的发展脉络,在抗疫主战场感受战疫精神,在改革主阵地见证发展力量,在历史大变局中读懂中国未来,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8月10日-13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组织线下实践团赴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开展暑期思政实践课程。学院党委书记马玉国、党委副书记王菲、团委书记张舒带队开展课程活动,辅导员侯梦旭、高琰参加,9名2019级本科生赴线下实地实践。本次思政实践课程以“走入扶贫一线,体悟伟大时代”为主线,从乡村治理、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等多个角度出发,深入走进弥渡县脱贫攻坚的丰硕成果与光辉历程,引导同学们增强“四个自信”,主动承担时代责任。

理论统揽,坚守实践的思想高地

实践团出发前,化学学院于6月底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程美东教授、汪越老师为同学们讲授思政实践理论课,结合新中国的革命发展历史和当代中国的国情社情,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及文化的独特性及优越性,为同学们的思政实践课程点明了根本的学习目标,并为同学们提供了开展实践调研的具体方法论指导。

10日晚,实践团在弥渡县举行思政实践动员会,会议由张舒主持。张舒介绍了本次思政实践的实施背景和主要目标,讲述了她前后多次来到弥渡亲身见证的乡村面貌变化。她表示,组织本次线下实践团,学校、学院及实践基地克服了多重困难、做好了万全准备,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此次宝贵的实践机会,用心去听、去看,带着问题和思考上路,真正懂得扶贫工作的方式方法和社会意义所在,在此过程中不断锤炼自身的素质与信仰,发挥团员青年的责任担当,学习党的理论知识,积极主动向党组织靠拢。

王菲以“汇聚青春力量,投身脱贫攻坚”为题作扶贫工作讲座。他介绍了党领导实施扶贫工作的主要政策背景,讲解了“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和贫困线标准,阐述了弥渡县达成脱贫目标的主要工作历程及全国脱贫攻坚工作目前已取得的主要成果,他特别介绍了北京大学在人员、资金、智力支持、教育援助、产业及文化等多方面对当地开展的具体帮扶工作。王菲结合自身在一线扶贫工作中的体会,分享了“不计得失、不存私心、不惧困难、不畏担责”的精神收获,并以此勉励同学们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努力锻炼实践本领,以更宽广的胸怀认识社会、融入社会,以更坚韧的意志品质走好成长发展的道路。

王菲作讲座

扩展方位,全面深化实践内涵

坚定理想信念是思政实践的第一任务。11日上午,实践团第一站来到王复生、王德三烈士纪念馆。在纪念馆,同学们了解了先辈北大人王复生、王德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前赴后继献身革命事业的光荣历史。同学们瞻仰烈士遗物,品读烈士倾诉报国衷肠、舍家为国的泣血遗书,聆听跨越时光的先辈耳语,感受信仰力量带来的精神引领。同学们还来到弥渡博物馆,了解弥渡的历史沿革和基本社会文化面貌。从历史出发,同学们带着更宏伟的民族复兴使命,去看当下的城乡发展。

参观王复生、王德三纪念馆

参观弥渡博物馆

“扶贫先扶志”,建立起贫困户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信心,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思想动力。同学们调研了大庄村农民讲习所,深度了解村中专门用于宣传党的思想理论、介绍扶贫政策、议事论事的场所,驻村工作队干部在此团结起全村百姓的奋斗意志,紧跟党的步伐,走出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的坚实道路。青少年儿童是新时代的希望,在大庄完小,同学们与当地教师交流,他们以“为了自信、从容、有尊严的未来”为使命,开设“梦想课堂”,以多样化寓教于乐的课程,引导乡村儿童热爱学习、放眼广阔未来、立志拼搏进取,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调研大庄村农民讲习所

调研大庄完小“梦想课堂”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扶贫产业发展中亦起着发挥优势、逆转劣势的重要作用。在春沐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实践团观摩了其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引入数字化技术提高生产力水平、提升产品质量,助推乡村致富的经济实践。在弥渡电商服务中心,当地农户学习现代化的电商渠道,将特色农产品送向千里之外的各地客人,让大山到城市天堑变通途。让同学们感到骄傲的是,这其中亦有北大人的一份功劳。

参访春沐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参访电商服务中心

生活好了,环境自然就美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大荒地村和大庄村,实践团走进乡村的住宅和道路,了解从治理居住环境的厕所革命、厨房革命,到提升美化环境的“最美庭院”工程,曾经简陋脏乱的村庄如今已变得整洁美丽,透露着乡村居民美好生活的幸福与喜悦。面对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实践团来到洱海科普教育中心,了解洱海治理的历史进程,实地观摩治理成果,见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青山”的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



实践团在洱海调研环境治理成果

亲身亲历,稳固实践所得所获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实践过程中,同学们走到田间地头,走进百姓家里,与驻村工作队、致富带头人实地座谈交流,感受决心突破桎梏、创新发展的胆识,科学论证、从实际出发的智慧,互帮互助、共奔富裕路的无私胸怀。在每一个或艰辛、或曲折的脱贫故事里,同学们更加懂得了眼前成果的来之不易,更加体会到党号召广大扶贫干部为了百姓的美好生活攻坚克难的伟大历史意义。同学们还对当地大学生进行访谈,聆听其亲身经历的家乡变化,比较各地教育发展的不同状况,探讨当代大学生青年回馈家乡、回报祖国、奉献青春的职责担当。

同学们与致富带头人交流

同学们与村民交流

实践团结合《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与《攻坚日记》电视纪录片,在任课老师与助教的带领下,以理论投射实际,展开学习讨论,见证党的方针逐步落地发芽的真实过程,在与实际案例的比较探讨中增强对理论的理解和信念。日评会上,马玉国带领同学们结合自身家乡的发展,交流对扶贫工作的认识。同学们说,从城镇走到乡野,这次的实践之旅让自身更加全面地了解了祖国的面貌,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广袤土地正在发生的变化,更加坚信党领导人民走向美好生活的决心与能力,更加清晰地触摸到社会的脉搏,更加坚定了与时代同行的步伐。“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每一个小家的富足与幸福,就是党的宗旨的充分彰显,就是国向前迈进的最佳指标。

日评会现场

集体观看学习《攻坚日记》

在脱贫致富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在带领广大青年接续奋斗的征程中,也要“一个也不能少”。“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乡野”“无尽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脚下粘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实践结束,同学们纷纷记录下沉甸甸的真情实感。从北京到弥渡的2000余公里路途,亦是青年成长路中迈出的坚实一步。懂得了时代,就把握得住人生,希望同学们继续锤炼品德修为,矢志不渝砥砺奋斗,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实践团成员合影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