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0/10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中国台湾网
《中华再造善本》是财政部和文化部对现存善本古籍的存藏情况进行的调研,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工程。工程自开展以来,就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北京大学多位学者参与了此项工程,并对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心声。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历来有修书修史的传统。中国历史上几个大型修书工程,都是在太平盛世完成的,这是当时国力兴盛的重要标志。中华再造善本工程有计划地保护、开发、利用这些善本古籍,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发挥传统文化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上的巨大作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听到这个项目的时候,我想到了八个字———“酉山事业,功在千秋”。
侯仁之(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浩瀚的文化典籍,作为最好的载体,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这也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中华民族的根。我见证过中国几十年学术、文化的发展,像今天这样,由政府拨付巨资用于古籍的影印出版,用以保护古籍,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我还是第一次经历。这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显示了中国日益强大的国力,值得我们为她自豪,并为她倾注全力。
袁行霈(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华再造善本》将分藏各处的珍稀版本影印出版,既可以方便学者,免去使用善本的奔波之苦,节约了学者的时间,为学术研究提供高质量的便捷服务,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文物保护的作用。我个人购买了一些再造善本中自己最常用的书,真实感受到了它提供给我的便利。
我深切感受到当今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对国家文化事业的巨大支撑。政府的大力投入对人文学科的发展会起到更有力的推动作用,从而更加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白化文(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些影印得非常精美的书,是我们国家国泰民安的表现,是21世纪刚开始的时候起的好头儿。我对财政部的同志的远见卓识,表示非常的钦佩,并对今后的工作寄予非常大的期望,这样的工程没有财政的支持是绝不可能的。
再造善本是否要完全照原样影印,我认为应该辩证地看。我们可以好好研究一下解放前商务印书馆影印书的经验。商务印书馆由一个小的印书作坊,最后发展成中国最大的出版企业。它有很多影印的书,做的时候分几个层次,这样就便于多印、多出售,发挥社会效益。像敦煌卷子,有的原样是不裱无轴的三张黄纸,我们如果照原样做,不裱无轴,三张黄纸粘在一起,效果就会不像样儿。我们现在印出的样子,比原件还要耐看。如第一批的《北京民间生活百图》,原样要小很多,很破,现在照原样放大了,效果很好。所以我们制作时要尽量扬长避短。如优秀的版画是讲究刀法的,影印版画就必须用珂罗版的印刷方法,才不失真。还有原件破烂的要尽可能地修补,不能全照原样。
还有一个压库的问题,影印古籍我认为应该有一些库存,存这种书非常必要,应保留40—50套完整的,否则就不叫库,若干年以后还不好找了呢。
杨忠(北京大学教授、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秘书长):“中华再造善本工程”是学术界盼望已久的事,也是造福后代、功德无量的事。大家都知道,善本不仅具有文献价值,也具有文物价值。这种特性决定了它不能像新印古籍那样任人自由翻阅,图书馆将它们视作宝物精心收藏,不愿轻易示人,也是自然的事。但利用善本的文献价值,又是学术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样便形成善本的使用与收藏的矛盾。长期如此,不利于善本的保护和学术的繁荣。善本再造工程使古籍善本化身千百,从根本上解决了上述矛盾,既保护了善本,又使它的化身能为学术研究广泛利用。因此,这是一件造福学界、繁荣学术、功德无量的好事。
再造善本工程又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之一。做好这件工作,对于宏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具有现实的意义。
再造善本工程又是不易做好的事,它需要有关人员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各个环节不出差错,才能使影印本与原本一般无二,充分展现我们祖先在古代印刷术上的重大贡献。作为从事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研究的人,我衷心拥护政府的这一举措,并祝愿有关机构与有关人员在这一宏伟的工程中取得优异成绩。
后记:《中华再造善本》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工程。2001年,财政部和文化部着手对现存善本古籍的存藏情况进行调研。期望以现代手段将存世的珍贵善本古籍进行复制,以期文化遗产的安全传承和充分利用。
调查结果表明,始于初唐,成于五代,盛于两宋,旁及辽、西夏、金,延袤于元、明、清的中国的版印书籍,在一千三百余年的时间里,大量散佚,流存至今的唐、五代时期的版印实物,已成吉光片羽,而宋元时期的刻本也可谓万不一存。这些仅存的善本目前多为公藏机构作为文物进行保护、收藏,既无法从根本上保证传承的万无一失,也不利于文献的传播和利用。面对典籍严重散佚的历史,清嘉庆时著名版本学家、校勘学家顾千里就曾发出感叹并呼吁“举断不可少之书,复而墨之,勿失其真,是缩今日为宋元也,是缓千百年为今日也。”然而,在那个时代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今天,我国改革开放进行了二十多年,经济蓬勃发展、国力强盛,学术研究、印刷技术都达到较高水平,国家对文化事业的重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二百年来学者们梦寐以求的事业终于成为现实。
2002年5月在反复论证、多次试验、专家选目的前提下,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发文,成立中华再造善本规划指导委员会和编纂出版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中华再造善本工程”。政府斥巨资进行的再造善本工程,既是对善本古籍的积极保护,又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再造善本编纂拟分唐宋编、金元编、明代编、清代编、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编五编,第一期完成唐宋、金元两编。
项目开展以来,藏书单位同心协力、共襄盛举,目前已经完成印制工作400余种。书的选录之丰富,影印之精致,学术价值之高,均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已经得到领导、学者的一致好评。在编纂出版的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同一部书分藏几地的,此次得成完璧,即便未成完璧,也已经最大程度合龙,几部相同版本残本配补成为完帙或接近完帙,都极大方便了读者,服务于学界;一些原来必须阅览原书的,已经开始以再造的善本替代,原书得到保护;我们讲了很多年的资源共享,在珍贵的宋元善本上进行了难能可贵的实践。
工程进展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遗憾,由于历史原因飘泊异乡的珍贵善本能否通过“中华善本再造工程”合璧,实现另一种意义的回归?这既是流散的古籍的呼唤,也是几代文化工作者的期待。
(人民日报 有删节 编辑:秋风)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