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个机会 多一种思维:首届21世纪财经新闻班开班

“柴坚则焰透,铁红则声沉”——新闻事实采写要有深度,才会有冲击力。《21世纪经济报道》商业评论执行总监刘晖如此说道。

而有深度,是对一个财经新闻记者素质上的要求,要术业有专攻,也要博学,而这也可以说是《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简称《21世纪》)选择和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合作,开展21世纪财经新闻奖学金班的最大原因之一——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的财经媒体新闻人才。

10月17日,在所有前期工作顺利完成的情况下,财经新闻班在万众楼召开了开学典礼,《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行人兼执行总编沈颢、发行助理覃凯、资深编委马腾、《21世纪商业评论》执行主编刘晖、北大财经新闻班负责人王海明、CCER教授姚洋等和20名入选财经新闻班的学生参加了开学典礼。

源起:我们很多都是北大人

《21世纪》发行人兼主编沈颢是北大毕业生,北大财经新闻班负责人王海明是北大毕业生并且曾就读经双,报社的很多编辑、记者都是北大的毕业生……也因此,王海明说:我们也想为母校做点事。

当然,更重要的是如姚洋教授所说,财经新闻承载着学者和民众之间的桥梁,众多财经类媒体中,《21世纪》做的公正、客观、深刻。但怎样才能更深入?这就需要扎实的经济学知识。《21世纪》有长远的眼光,给有志于从事财经新闻职业的学子提供了新的机遇,这是有长远意义的。

新模式:专业学习+职业培训

如CCER的赵老师介绍,本次财经新闻奖学班可以说是一个较新的办班模式。

其一,和曾经办过的在职记者“财经新闻班”培训和较多的面向研究生、校外生的培训班相比,这次的“财经新闻班”主要面对的是本科生。

其二,这次“财经新闻班”既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又注重财经新闻记者的实践工作。由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双学位项目承担经济学知识的教育,21世纪经济报道负责专业知识的训练。在实践方面,例如,学生可署名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上发表文章;可参与该报的“21世纪北京圆桌”会议;大四学生可在报社相关部门实习;跟随资深记者采访著名经济家、企业家等。

其三,与《21世纪》与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合作的“财经新闻班”相比,此次与北大合作的项目会提供一定的奖学金,这也显示了《21》世纪对与北大合作这个项目的重视。

面试:“我们真的难以选择”

从9月底发出公告开始,陆续有40多位同学报名参加了财经新闻班,因为首期只招收20名学生,《21世纪》在13、14日两天对报名的同学进行了面试。

有的学生是拿着一份《21世纪》直接向编委挑错;有的专业课实在优秀;有的从它创刊起已看了5年的《21世纪》;有的经济学知识广博,口才又佳,对着面试老师就说:“你先等一下,我对这个经济事件的看法是……”

所以结果也像财经新闻班负责人所说:北大学生都太优秀了,我们真的难以选择。

选择:机会,也是多一种思维方式

“我想,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是个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而且我已经大三,我本身的专业就很注重这一点。再加上学经双,有一定的经济学基础,所以我参加了。”新闻与传播学院03级的一名学生如是说。

“虽然我学工科,但思维方式是多种多样的”,20名学生中,其中有一位特别显眼,他是清华的博士、北大经双的学生,当记者问及为何选择参加这个“财经新闻班”时,他说道,“我选择这个,首先是因为我有兴趣,我真的喜欢。其次,我想,我更是选择了一种新的思维角度。我想,这和我本身的专业并不矛盾,而是可以相辅相成的。”

展望:长期的良性合作

据负责人介绍,本次的“财经新闻班”不是一个短期的项目,它将会长期的运转。

财经新闻班今年招收了20名学生,第二年会从这批学生中再选拔10名左右的优秀者,然后再从新的经双学生中挑选出20名左右,共同把这个项目继续下去。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