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林堡国际研讨会在京举办 三位诺奖评委将坐镇北大

作为“2005-斯特林堡在中国”系列活动的高潮,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瑞典驻华大使馆、瑞典文学院、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翻译协会联合主办的“斯特林堡国际学术研讨会”10月19日-20日在北京大学隆重开幕。这是瑞典首次选择在中国举办国宝级文学大师斯特林堡的国际性纪念、研究和推广活动,为了体现对这一活动的高度重视,瑞典文学院史无前例地选派了三名诺贝尔文学奖评委同赴北京,坐镇研讨会。

奥古斯特•斯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1849-1912)是瑞典独树一帜的剧作家、小说家和自传家,堪称瑞典现代文学之父,他的戏剧、小说、自传和书信在西方现代文学领域产生了深入而持久的影响,成为不容置疑的世界文学经典。斯特林堡是瑞典王国最引人注目的文化名片,瑞典驻华大使雍博瑞先生曾形象地将斯特林堡比作“瑞典的鲁迅”。斯特林堡和中国还有一层“特殊的渊源”——当年,远在十九世纪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斯特林堡对神秘的中国就表现出了无限的神往,他曾用一年时间集中学习汉语,撰写了《中国与中国人》。他甚至还讨论起中国人的起源,进行汉语源流的比较研究,此外居然还有介绍藏文的短文。斯特林堡对于中国的浓厚兴趣一直持续到他最后的岁月,只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一种无拘无束的幻想之上,并蒙上了一层神秘主义轻纱。斯特林堡关于中国的怪诞的幻想曾引起瑞典乃至整个欧洲学者的广泛注意,他甚至被称为瑞典的第一位汉学家。而今天,斯特林堡真正来到了他心目中遥远神秘,需借助幻想才能到达的神秘国度,他也许没有想到的是在这里他得到了超越时空的回应和理解。

虽然斯特林堡的部分作品早在20世纪上半叶就已经被译介到中国,对民国时代的一些作家和戏剧工作者产生过影响,但普通中国民众对作为瑞典文化象征的斯特林堡至今还不够熟悉。为此,瑞典驻华使馆发起了声势浩大的“2005——斯特林堡在中国”系列活动。2005年1月28-31日林兆华导演《梦的戏剧》(斯特林堡最大胆的作品)在九个剧场的上演,拉开了此次系列活动的序幕;5月,五卷本的《斯特林堡文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这是斯特林堡的作品第一次大规模地直接从瑞典文翻译成中文并结集出版,译者李之义先生因此获得了瑞典王国的北斗星勋章;9月24日瑞典王储维多利亚公主亲临北京将勋章颁发给了李之义先生。一系列斯特林堡的经典剧目和根据斯特林堡的书信改编的剧目经由林兆华、孟京辉、李六乙、赵立新、曹克非等国内知名导演执导,陆续走进了北京的剧场。10月19日在北京大学开幕的斯特林堡国际研讨会将“2005-斯特林堡在中国”系列活动推向了高潮。

据斯特林堡国际研讨会组委会主席、北京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所长赵白生博士介绍,研讨会的主题发言嘉宾囊括了国际斯特林堡研究领域的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瑞典文学院院士马悦然先生、首席斯特林堡研究专家、国际斯特林堡学会会长比约恩•迈达尔教授,瑞典国家现代艺术馆长欧勒•格兰纳夫教授,瑞典皇家剧院的首席导演希尔达•海尔威格女士,瑞典著名汉学家林西莉教授以及两位来自德国著名大学的戏剧专家霍农教授和牛迈鹅教授将为中国听众展现斯特林堡丰富多样的艺术成就,中国方面的发言人则是李锐、莫言、余华、赵玫等著名作家、斯特林堡的权威译者李之义先生、著名导演林兆华先生、北京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所长赵白生博士和罗湉博士。

本次研讨会最引发轰动的是,仅有18名院士的诺贝尔文学奖主办方瑞典文学院首次派出了三位院士的“豪华阵容”来到研讨会现场坐镇发言。众所周知,瑞典文学院的院士均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神秘评委,这三位院士的北京之行是10月13日200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之后瑞典文学院的首次国际活动。备受中国文化界关注的唯一一位熟谙中文的诺奖评委马悦然院士将在研讨会上探讨翻译的艺术,并在北大做专题演讲,畅谈他的作为汉学家的学术生涯,而另一位诺奖资深评委、瑞典文学院院士、前任常务秘书长斯图尔•阿兰教授则将就受到普遍关注的诺贝尔文学奖问题在北大发表专题演讲。

为了配合本次研讨会的召开,北京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的研究生排演了斯特林堡的室内剧《被焚毁的庭院》,10月19日将在北大公演。在研讨会期间,由旅瑞归来的新锐导演赵立新执导的斯特林堡经典剧目《父亲》也将在人艺小剧场公演。(www.strindberg.org.cn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