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29 信息来源: 新闻网记者:王卓
二十一世纪是否真的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时期?是不是只要中国还在,中国人还在,普通话还在,就能证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存在性呢?11月25日下午,张祥龙教授走进初冬的治贝子园,与北大学子们共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探讨当前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和出路。
冷峻现实:传统文化正在衰落
张教授以一身传统儒雅的唐装出现在教室里。他首先对文化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文化,是一种有机的活体,有她或她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题的文化。张教授提出一个文化是否存活四个标志:一是这个文化是否还有严格意义上的传人;二是她赖以生存的社会结构是否还存在;三是她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还能影响人们在生活中做出的重大选择;四是她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话语之中。
张教授认为,仅仅由第一个标志看,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以团体的方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动来自觉地继承儒家的道统或文化精髓的传人了。也就是说,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基本上消失了。除此以外的三个标志中,儒家文化或者完全缺席,或者气息奄奄;总合起来,它们指示出这样一个事实: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中国向何处去?——这样一个政治性问题如今也被赋予了苍凉的文化含义。
寻因溯源:西方全球化是传统文化衰落的根本原因
张教授认为西方的语言和文化是一种形式突出的文化,从而具有传播的快速性和接受的普遍性。现代的全球化依靠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本,以符号化、信息化、扩张化为特征的物质力量席卷全球。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遭受了一次次致命的创伤,同时也迫使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图存的道路,他们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希望改变中国的面貌。从19世纪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都反映了人们对于西方“自由、民主、科学”的渴求,然而改革的激进主义也矫枉过正地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破坏殆尽。
张教授提到,在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中,创造了一个影响中国文化命运的解释:物竞天择。他将进化论解释为强者在竞争中存活——这反映了中国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目标:“强国”。然而张教授指出,对于强者的定义是相对的,此时的强者或许会由于大势的改变成为彼时的弱者。“时间之雾”使得我们看不到未来的强者如何,因此一味地认定自由与科学,摈弃了一切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全盘西化,必然对中国的发展不利。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更加全面地接受了西方的思想和科学。民主与法制的进程加快,网络技术与信息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儒家文化在当今“枯枝发不出新芽”。张教授的观点是,由目前来看,现代化和全球化在可近的将来不会停止,中国参加现代化的激情也不会停止。当人们在感叹北京老城墙的拆除破坏了传统文化,张教授无奈地说“这不过是大局已定后空发的思古之悠情。”
痛定思痛: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
当今的世界是经济知识的世界,这在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是不能想到的。同样,对于未来的世界将是怎样我们没有现成的答案。“不要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张教授提出不应当将未来中国的发展仅仅定位在经济的发展层面中。中国在制度层面上创造出“一国两制”,在文化上也可以实行“一国多制”,即保持文化的多样化,建立传统文化“保护区”,将原汁原味的文化保留下来。
就“保护区”的建设问题,张教授与在场的同学进行了互动沟通,尽管目前它仍然是“乌托邦式”的,但我们相信,中国文化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出路的思考不会停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不会停滞。
据悉,此次讲座是哲学系“社会•文化•心灵”主题活动的系列活动之一。此主题活动的前身是至今已有十多年传统的哲学系文化节。继宗教界泰斗楼宇烈教授之后,张祥龙教授是今年第二位讲授者。
相关链接:
张祥龙教授简介: 1949年生于香港九龙,后随父母迁居北京。文革结束后,作为首届大学生考入北大哲学系,曾于1986年9月-88年8月美国俄亥俄州托莱多(Toledo)大学攻读硕士,1988年9月-92年2月美国纽约州立布法罗(Buffalo)大学哲学系博士。学成归国后,于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任教至今。他一直致力于东西方比较哲学,西方现代哲学(现象学,海德格尔,解释学,维特根斯坦等),中国哲学,东西方宗教哲学研究等,发表论文多篇,著有《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等。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