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智慧付诸行动:香港民间艾滋救助楷模北大演讲

今天是第十八个世界艾滋病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确定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宣传主题是“遏制艾滋,履行承诺”,强调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承诺、共同参与。11月30日,民间艾滋救助力量的楷模、香港智行基金会主席杜聪先生走进北大,讲述他和艾滋孤儿的感人故事。

3000多名艾滋孤儿从中受惠

杜聪先生出生于香港,初中毕业后随父母移民美国。先后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士、哈佛大学硕士。1998年,杜聪和几个好友成立了智行基金会。智行,就是 “把智慧付诸行动”,主要进行艾滋病的预防宣传工作。2001年底,杜聪在与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高耀洁暗访河南上蔡、新蔡等十几个艾滋病高发区,目睹了艾滋病患者的种种痛苦后,毅然决定辞去法国某银行副总裁的职务,告别了13年的金融事业,投入到救助艾滋孤儿的战斗中,将“智行”基金移至中原。

如今,杜聪大约每隔一个月就要到河南、山东、安徽、广东,去看望那些艾滋孤儿们。智行基金实行六个学期以来,已经有3000多名孩子从中受惠,有 80多名孩子考上了大学。

由于杜聪先生在艾滋救助方面的突出贡献,2003年他被评为“香港十大杰出青年”,2004年被评为“艾滋病在香港二十年之十大难忘人物”。媒体称他为“民间艾滋救助力量中最正规、最有效的楷模”。

“那样小的地方 竟有那么多的人间苦难”

杜聪第一次走进艾滋村时吃惊地发现,每10个成人中约有4-6个感染了艾滋病。在那里,他看到了阴暗而破陋的屋子,看到了因疱疹、腹泻和发烧而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场景,还看到了面临绝望、束手无策的种种悲哀。他不只一次地说起:“我从未见过一个小村庄里集中着这么多人间的苦难。”

杜聪先生讲述了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中间一代六个兄弟姐妹都因为卖血感染了艾滋病。几年中六个兄弟姐妹相继去世,只留下孤苦的老人和弱小的孙儿无人照顾。杜聪说,像这样的断代家庭,华中地区有很多,老人无人赡养,孩子无人抚养,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压力。还有一个女孩子,她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大伯一家和弟弟妹妹都感染了HIV,在母亲去世后,她的后母也是一个HIV携带者。杜聪痛心地说,这样弱小的一个孩子,将要面对所有亲人一个个离去的现实,她的心理状态可想而知。而在华中,像这样的家庭有很多。

艾滋病人不仅被病魔逼向绝境,还有无处不在的身份歧视——拒绝入学、招工,所种的农产品无人问津。未感染艾滋病的孤儿们,仅仅由于父母得病,也在入学等方面遭受歧视。杜聪先生提到,在去年组织的70余名艾滋孤儿参加的北京夏令营中,北京四十多个旅馆都不愿意接纳他们。孩子们并不知情,但在他们长大后面对这个冷酷的社会,会不会有报复的心理?而这些孩子一旦走上犯罪的道路,没有任何顾忌的他们会怀着亡命徒的心态,其复仇行动会更加凶残。而以血换血的结果,对他们祖辈而言,是断子又绝孙,也将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

救救孩子!

在艾滋村,杜聪意识到,很多危在旦夕的病人已经认命,他们惟一放心不下的是孩子。而这些孩子在贫病交加中,丧失了受教育的机会,丧失了欢乐的童年,他们中的不少人,心理甚至已经开始扭曲。他说:“我最大的对手是时间。孩子们一天天地长大,必须让他们接受教育”。

杜聪一直想将艾滋孤儿救助事业变为一个可推广、可延续的事业。他为智行基金定了救助的标准:“父母双方或单方患有艾滋病的孩子,都可以在智行基金会的帮助下免费入学。”杜聪认为,这个标准可以让一个村子里所有符合条件的孩子都能得到救助。

对于那些有心理创伤的孩子,智行基金借鉴非洲的艺术疗伤,让孩子们通过画画来减轻压力。孩子们的图画中表达最多的内容是“我的家园”和“做一名医生”。还有些孩子希望看到大海,离开这个有着痛苦记忆的地方。杜聪还通过让孩子们填写《纪念册》的方式,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并不孤单。

截至目前,已经有三千多名艾滋孤儿得到救助。对于考上高中或大学的孩子,“智行”将继续负担学费,对于在苦难中挣扎的其他孩子来说,无疑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对于考不上高中的孩子,杜聪也想方设法帮他们寻找职业培训的机会。智行在广东设点为艾滋孤儿提供食宿等帮助,进行简单的培训,协助他们更快地找到工作。广东的一家企业也已经在不曝光的前提下,接纳一批18岁以上的艾滋孤儿到工厂打工。

据杜聪介绍,艾滋儿童救助项目已经逐步走上了正轨。在河南,杜聪雇用4名工作人员,固定地做材料收集、成绩登记、家访和回访的工作;智行基金会还在全国的十个城市设了网点,救助范围突破了河南,开始延伸到安徽、山东、广西、广东,并计划扩展到山西、云南和四川等地区。

此次“救助艾滋孤儿爱心周”由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研究生会、环境学院研究生会和北大研究生会承办。据了解,“救助艾滋孤儿物品募捐活动”也将于12月2日在三角地展开。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