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的摇篮 学术的足迹:北大学报(自然科学版)五十年历程

编辑按:从1955年12月创刊起到2005年11月为止,《北大学报》共出版210期,发表文章3300余篇。50年来,《北大学报》和北大学人的成长息息相关,和北大的科研、学术活动紧密相连。可以说,学报半个世纪以来的历史沿革,从一个侧面向人们展现了北大科研乃至整个北大发展的历史脉络。

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北大学人用心血浇注和精心呵护,《北大学报》才始终保持了较高的学术水平,成为向国内外展示北大科研成果的一个窗口。学报保留了不少科学界先师和大师们的作品,这些“雪泥鸿爪”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科学文化灿烂的一角。同时,不断涌现出的新生力量,在《北大学报》上也得以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

经历半个世纪的辉煌,在回首与展望之际,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北大学报》曾经是、现在是、未来也将仍然是北大学人的摇篮和舞台。                                                              

北京大学早期的自然科学学术刊物

1898年“戊戌变法”后硕果仅存的“京师大学堂”,1912年更名为“北京大学”。1917年1月,蔡元培先生抱着整顿和改革北大的宗旨,开始就任校长职务。在他“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以及“大学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北大的学术空气空前活跃起来,学术团体和学术刊物相继涌现。

蔡元培先生又于1919年1月主持创办了文理兼容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北京大学月刊》,并在创刊号上撰写了发刊词和发表了学术论文《哲学与科学》。该刊规定每期分学科编辑,并且每期的总编辑由各研究所主任轮流担任,如,第2期是化学研究所的俞同奎,第3期是经济研究所的马寅初,第4期是英文学研究所的胡适,第5期是数学研究所的秦汾……,而九月份的增刊则由蔡元培先生亲自担任,由此在国内大学首创了由教授、学者办刊的模式。

与此同时,北大数理学会编辑的《数理杂志》也于1919年1月面世;而《国立北京大学地质研究会年刊》则于1921年创刊;1926年又出版了《北京大学化学会年刊》。

《北京大学月刊》于1922年3月停刊之后,北京大学于1929年10月又创办了理科综合性学术刊物《国立北京大学自然科学季刊》,由蔡元培先生题写了刊名。1936年还出版了英文版的《北大理科报告》。

抗日战争时期,北大南迁后出版的学术刊物有《北大化讯》、《学术季刊》等;而抗战结束后,又有《农学》、《北大工程》、《北京大学数学杂志》等刊物面世。

据不完全统计,在1917—1948年间,由北京大学校方或学术团体创办的各类学术刊物近50种,自然科学综合类或分支学科的刊物约占到其中的三分之一。

《北京大学学报》的诞生

经过1952年的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搬到了原燕京大学校址——美丽而宁静的燕园。到了1953年,三反五反运动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都告一段落,随之而来的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局面。1954年,学校提出了大学以教学为主,但也要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的主张,并具体落实为召开年度“五四科学讨论会”和出版《北京大学学报》。

1954年11月3日校务委员会举行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出版<北京大学学报>的决定》,11月6日马寅初校长在《北京大学校刊》上发布了该《决定》。马寅初校长还亲自撰写了《<北京大学学报>发刊词》,刊登在1955年7月出版的《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创刊号上。

1955年4月15日学校公布了《北京大学学报》第一届编委会的名单,其中,自然科学版的主编为周培源,副主编为邢其毅、赵以炳,编委有叶企孙、黄子卿、申又枨、王竹溪、张青莲、汤佩松、虞福春、谢义炳、程民德、乐森璕。其中有 7 位是 1955 年中国科学院聘任的第一批学部委员(即中国科学院院士)。1958年编委会又增补了张龙翔。

     1955年12月,《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卷第1期正式出版,刊登了12篇有关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研究论文,作者中有许宝騄、庄圻泰、申又枨、吴光磊、周光召、赵柏林、邢其毅、赵以炳等人。

20世纪50—60年代的学报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自1956年始,即以季刊的形式出版,并开始编有卷号、总期号和在卷终附上全卷论文的中、外文总目录,1957年始总目录按学科分类排列。1956年第1期起采用了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先生给学报题写的刊名。

这个时期的学报对校内教学、科研人员有着较大的吸引力和较强的凝聚力,教师们都愿意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拿到学报上发表。因此,学报刊载的论文基本上能反映出当时北大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

1955—1966年间共出版学报12卷38期,发表原创性学术论文416篇,其中,后来陆续成为我国各个学科领域学术带头人的周光召、赵柏林、唐有祺、潘承洞、徐光宪、廖山涛、唐孝炎、张青莲、黄琳、翟中和、甘子钊、姜伯驹等近40位北大的院士,其早期的科研成果在学报上都有所反映。如廖山涛院士,在学报上就陆续发表了有关微分动力系统等方面的高水平论文7篇。而学报1966年第2期则是作为《“基本粒子”结构理论专刊》,集中发表了17篇反映了该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论文。该研究项目的主要负责人是朱洪元、胡宁等人,项目参加者有北大理论物理研究室的高崇寿、赵光达等11位教师以及中科院原子能所和数学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该研究成果在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50年代末60年代初,学报已陆续被国际权威文摘期刊美国的CA、MR,前苏联的PЖ等收录。由于1966年5月开始了“文化大革命”,学报在1966年下半年停刊。

文革时期的学报

1972年7月,周总理在接见美籍中国科学家代表团时,曾指示周培源“你回去把北大理科办好,把基础理论水平提高”,“有什么障碍要扫除,有什么钉子要拔掉”。10月下旬校党委常委开会研究贯彻、落实周总理指示,其中一项决议是尽快恢复出版《北京大学学报》。1973年4月份,学校又传达了毛主席的有关指示:“有些刊物为什么不可以恢复?”“学报不要光在内部搞,可以公开。”这样,在停刊7年之后,学报自然科学版于1973年以试刊的形式出版了1期,而后,在1974—1975年间又以《清华北大理工学报》的名义连续出版了7期。

这个时期出版的学报,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当时政治形势的严重干扰。例如,1975年出版的4期学报共发表各类文章60篇,其中有25篇属于紧跟形势的政论性文章或大批判文章,即使有几篇关于科学史、认识论的文章,也大多充满了“批孔反儒”的火药味。

除了和清华大学的合刊外,1974年5月,在校教改组下属的理科组和学报编辑部的支持下,由邓东皋、孙小礼负责,有江泽涵、冷生明、吴文达、姚保琮等多位专家、教授参加翻译的《马克思数学手稿》(试译稿)以《北京大学学报专刊》的形式首次在国内出版,成为当时令社会多方瞩目的一件大事。

1976年,学报再次停刊。

1977年正式复刊后的学报

1976年10月四人帮倒台,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在12月17日召开的校党委会议上,做出了北大与清华分开出版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决议。1977年《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正式复刊,并逐渐恢复到“以刊载本校教师和科学工作人员的创造性的学术论文为主”的轨道。

在1980年4月10日的校党委会议上,增补张龙翔为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副主编。

1984年3月始学报由丁石孙校长直接主管。

1987年以后学报逐渐由王义遒(常务)副校长主管。

1985年3月18日,学报自然科学版第二届编委会组成,主编为徐光宪,副主编为姜礼尚、陈守良、钱祥麟,另有王选、甘子钊、刘元方、姜伯驹、杨芙清等25名委员。

 1987年9月12日,校长办公会议又通过了学报自然科学版第三届编委会的名单,主编为高崇寿,副主编为姜伯驹、陈守良、钱祥麟、黎乐民,编委会委员人选基本同第二届,也为25名。

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末,是北大科研工作获得迅速发展的时期,学报的学术水平也达到了新的高峰。教师们纷纷把反映自己优秀科研成果的论文投到学报上发表。如代表廖山涛先生最高研究成果的《阻碍集II》(该研究1986年获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徐光宪先生关于“稀土化合物”和“串级萃取理论及其应用”的系列文章(1987年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二、三等奖)、赵柏林院士发表的“微波辐射计及其环境遥感应用”的研究论文(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都发表在这个时期的学报上。

此外,除了前述的早期曾在学报上发表过文章的近40位院士,其中大多数继续有文章在学报发表外,还有不少新的学科带头人,如黎乐民、杨芙清、黄春辉、王阳元、吴全德、涂传诒、文兰等(他们后来也都成为院士),也陆续加入到学报作者的行列。可以说,这个时期北大重要的科研成果,通过翻阅学报就能大致了解。这个时期的学报印数也达到了历史最高峰——连续多年每期平均印数约4千册,最多时一期能印到5千册。

由于校内来稿的增多,1982年起学报由季刊改为双月刊,逢单月20日出版。

1987年学报开始对文章进行了分学科刊登,即1、3、5期主要刊登数学、物理学(包括地球物理)、电子学和信息科学类文章,2、4、6期主要刊登化学、生物学、地质地理学、环境科学类的文章。1988年,学报恢复了卷号(从1977年起追认计数),并恢复了在卷终按学科分类编排总目录。

这个时期,学报开始通过北大图书馆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与港澳台地区以及海外的大学、科研机构进行交流,最多时达到130多家。此外,学报除继续被国际权威科学文摘CA、MR、PЖ等收录外,还被英国的SA和日本的“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等收录。

1977—1993年间,共出版学报17卷97期,发表论文1232篇。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学报

1995年5月12日校长办公会议通过了学报第四届编委会名单:主任委员为甘子钊,副主任委员为姜伯驹、黎乐民、朱圣庚、刘瑞珣、项海格,另有王选、赵光达、涂传诒、刘元方、杨芙清等24名委员。

学报自1996年起开辟了“研究简报”和“述评”两个专栏,陆续增加了 “科研快讯”、“校内要闻”、“重点实验室巡礼”、“书讯”等栏目,还按年刊登“北京大学理科获奖情况一览表”等内容。此外,学报先后3次扩版,由1995年的每期128页增加到2004年的160页。学报载文量也逐步提升,2004年比1995年增加了38%。从1996年起,学报还恢复了总期号(从1955年创刊号起连续计数)。另外,学报从1996年开始被国际权威检索机构Ei收录。

这个时期学报的特点是:其一,随着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新学科的兴起和快速发展,有关学科论文的刊发量也大幅上升,且文章水平也相对较高,由此成为学报新的亮点。

其二,除了有不少“老”作者继续向学报投稿外,学报新的作者队伍也逐渐形成。近年来,约75%论文的第一作者是中青年教员或博士毕业生或博士后。其中,有不少是长江学者或学科带头人,如:张继平、龚旗煌、马伯强、王龙、赵新生、刘忠范、陈建国、方精云、彭练矛、查红彬、张远航、张兴、汤帜教授等,他们已成为学报优质论文新的源泉和中坚力量。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学校各院、系、所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学报发表了不少高水平的论文,出版了多期有特色的专刊或增刊。例如:

1998年4月,在编委会的主持下、在理科各单位的积极推荐下,编辑出版了《百年校庆纪念专刊》。该专刊汇集了北大理科各院、系、所部分最新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北大理科科研工作的整体水平。其中,绝大部分论文被Ei、CA、SA等国际权威数据库收录。

2000年由学校博士后办公室和化学学院共同组织了“中国博士后学术大会——化学分会” 专稿近60篇,从中精选了30篇作为学报2001年第2期出版,其中2/3的文章来自国内其他重点高校或中科院系统的研究所。这些论文中的大部分也被国际权威数据库收录。

在科研部的策划和组织之下,北大获得国际权威自然科学杂志Nature授权,并以学报2002年增刊的形式出版了A celebration of  physics  中文版,即《Nature百年物理经典论文选》,首开学报与国际大刊进行合作之先例。该增刊的出版得到国内物理学界等多方人士的高度评价。

此外,还和物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等合作,出版了学报增刊、专刊(专栏)多种。

这个时期学报的另一个特点是:充分利用了光盘、网络等新兴媒体和介质,“多、快、好、省、广”地传播学报信息。从1996年起,学报中、英文文摘就已定期放入校园网。2004年又申请了独立域名和配置了服务器,将静态网页升级为有检索功能的动态网站。该网站现放有学报1995以来全部的中、英文文摘和学报1995年以来的计量指标、论文被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收录和被国内期刊引用资料。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检索方式对文摘进行检索,并且可以链接到收录学报全文的数据库。

学报于1996年还率先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1999、2000年先后加入科技部下属的《万方网络全文数据库》和清华大学主办的《中国期刊网》;此后又加入了海外的一些期刊网络版数据库。 这些举措促进了学报信息在海内外的广泛传播,提高了学报的被引用率。2005年11月,为纪念学报创刊50周年,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杂志社合作,出版了学报全文检索数据库光盘(DVD),收入了学报50年来刊载的文章3300余篇。

1999年起学报工作由迟惠生常务副校长主管, 2003年3月之后是林建华常务副校长分管学报工作。

2005年3月15日,校长办公会议确定了学报第五届编委会的组成:主任委员为赵光达,副主任委员为文兰、朱圣庚、张礼和、赵新生、项海格、郝守刚、涂传诒,编委会还有王龙、刘忠范、张兴、陈建国、龚旗煌、彭练矛、梅宏等32位委员。

1994年1月到2005年11月,共出版学报12卷74期(包括2期增刊),发表论文1506篇;印数一直维持在每期2300~2400册。



编辑:知秋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