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两会”成为北大人学以致用的大课堂

一年一度的“两会”正在召开,素有“爱国”、“民主”传统的北大人自然对这一国家政治生活的大事投以关注目光。很多同学一方面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了解“两会”动态,另一方面还把“两会”素材当成实践书本知识的生动范例,从某种意义上说,北大人眼中的“两会”,不仅是商议国是的庄严活动,而且是一个能够学以致用的大课堂。

法学院大三的阎天同学一谈起“两会”,仿佛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可能是学习法律的缘故,法学院的同学普遍比较关注“两会”,大家最为关心的是全国人大立法和人大自身制度。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立法机构,每年“两会”期间都要制订一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法律法规,规定社会生活各个基本方面的基本准则,与全体公民的切身权利息息相关。例如,今年《物权法》能否在人大获得通过,直接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私有财产的法律地位,这无疑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此外,近几年来,每逢“两会”人大都有新变化,作为集中表达民意的重要场所,人大的运作越来越透明开放,越来越鼓励公众参与,诸如立法听证、违宪审查等新制度,是人大开始加强自身职能的强烈信号。民意是决策的重要参考,目前国内一些有影响的媒体正尝试为普通百姓与代表委员搭设信息桥梁,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从法学视角来看,阎天认为实现下情上达的更有效的方式应当是由一些正规机构向人大提交专业化的具有可行性的书面报告或建议,他本人就在北大法学院下属的“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担任志愿者,很有兴趣在这个领域进行一定研究和实践。

国际关系学院大二的郝兆念同学透露,自己家在农村,所以很关注今年“两会”的热点话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十一五”规划。他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一个联系的有机整体。十六大以来提出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执政理念,就落实在这两项具体工作任务上,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他说,今年过年回家,乡亲们对中央的两项政策拍手称快,一是免征农业税并给予农业补贴,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二是农村教育“两免一补”,让很多渴望读书的孩子、特别是女童得以重返校园。他认为,本届政府工作的最大特点是“务实”,这条思路是完全正确的,只有让八亿农民获得真真切切的实惠,才能解决“三农”问题。他还从外交学的角度,对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答台湾中通社记者的提问做了点评,认为马凯的回答有理有利有节,立场明确又不失温和,向国际社会传达了中共和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原则立场。

哲学系大一的刘耕同学表示,他对政协委员提出的将孔子诞辰(9月28日)定为中国教师节的提案颇感振奋,获悉此讯后特意在哲学系系报上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他说,这个提案反映出全社会对于中华文明奠基人的关注度日益上升,当然,是否将孔子诞辰定为教师节只是个形式问题,可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当代国人对儒家文化的看法,但是孔子的为人修身之道,至少对平抑学术界的浮躁之风有所裨益。

伴着“两会”热潮,北大校园中有关“两会”的各种评论也在如火如荼地激荡着、交锋着。北大人关注天下大事,但这种关注不是简单地“拿来主义”,而是融入了独立思考和专业素养的“二次创造”。或许,正是北大思想自由的风气,才塑造出北大人把“两会”视为学以致用大课堂的胆量和智慧。

 

编辑:知秋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