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率先成立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委员会

今年3月,经济学院通过了《关于成立“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委员会”的决定》,成为了北京大学最先成立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实体的院系之一。

近期以来,学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不惜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且有上升的趋势。大学生自杀或致伤、致死他人,给学生家庭带来极大的心灵伤害,在高校和社会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起了各大学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当前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工作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培养新时期高素质创新型领导型合格人才的迫切需要。

经济学院院长刘伟教授认为,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产生的困扰和冲突,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要解决或者避免这类问题的出现,一方面需要学生组织举办各种活动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不能让一个同学闲着”;另一方面需要学生工作部门扎实做好日常工作,真正为学生排忧解难,为学生们提供及时的服务;再就是需要有人做学生的“倾听者”,解决同学们的心理和思想问题。他肯定了在这样一个时期成立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委员会的重要意义,他希望此举能扭转目前学生心理教育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状况,遇到问题能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同时也是师生更进一步交流的好机会。他希望各位心理健康指导委员会的成员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切实对学生健康成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自内心的帮助学生。

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委员会将形成由主任、副主任和各级工作人员组成的组织架构。主任由院长和院党委书记担任,副主任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团委书记担任,基本组成人员将包括学生工作办公室和团委成员、各级班主任、学院教育评估小组成员和其他志愿心理辅导的教师,其中有来自学生群体、了解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第一手资料的专项学生助理队伍构成委员会与学生之间的直接桥梁,有热心服务学生群体、工作耐心细致的成员随时与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交流,也有多年从事学生思想指导工作、开设过相关课程的经验丰富的老师提供最有效最及时的指导。

委员会有责任通过规范化的渠道,与学生及时沟通,事先发现体察心理倾向;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与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人生规划方面的探讨;对需要心理辅导或已经发生心理问题并造成一定消极后果的学生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联系专门的心理治疗人员,进行更为细致深入的思想疏导和心理安抚工作,同时尽最大努力减少这种事件对其他周围同学的心理影响。

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包括定期安排一定时间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公开电子邮件地址和电话与学生进行书面交流或通话,对有特别心理辅导需求的学生进行个别访谈,同时举办心理辅导讲座或通过其他非正式互动手段(如户外交流、师生酒会等)进行沟通,编辑有关心理辅导方面的刊物,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救助。

经济学院自二十周年院庆以来,狠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月进行心理排查工作,按时送交学生心理排查半月报告;不定期以师生酒会等形式进行深入交流和沟通;以学生干部为骨干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开展心理督察和互助工作,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对发现的各种思想动态和心理倾向积极地有针对性地采取疏导手段。

委员会的成立是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排查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后的工作中,经济学院将继续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工作作为一个工作重点,通过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委员会,继续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排查工作,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增加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注重事前发现疏导和事后开导救助,同时狠抓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队伍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教师的自愿意识,切实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落到实处,共同开创学生心理教育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为北京大学和谐校园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