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17 信息来源: 新闻网记者:谢涤非
1966年4月,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学生郝守刚,在北京郊区的东胡林村搞“社教”。一天,他在带领一群学生团员担土造田时,偶然在当地的“坟坡”上发现了三具尸骨,这些尸骨被发现时还佩戴有螺壳项链、骨镯和一些石器。而这些尸骨正是随后被证明为“东胡林人”的遗骸。现任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的郝守刚是东胡林人的第一个发现者。
2001年6月,在东胡林人被首次发现35年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赵朝洪教授作为负责人,承担了“211工程”支持项目,同时也是“985工程”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东胡林人机器文化研究》,力图全方位、多层次地揭开东胡林人的一系列未解之谜。
现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党委书记的赵朝洪教授今年61岁,他1964年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196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是新石器时期考古的资深专家,先后参加过湖北宜都红花套,天门石家河,山东长岛北庄,昌乐邹家庄等重要遗址的发掘工作。谈到东胡林人的发掘,赵教授心中的激动与兴奋溢于言表,跟随着赵教授讲述,记者渐渐走进了遥远而神秘的东胡林人的世界。
早在1999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就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组成了东胡林联合考古队,2001年7月,东胡林考古发掘队进行了第一次发掘。东胡林人遗址属于新石器早期古人类遗址,位于北京门头沟区东胡林镇,根据目前的考古勘测,东胡林人遗址分布在三个梯田台地范围内,整个遗址面积大约有3000平方米。在2001年的试掘(考古人员为考察考古对象的研究价值而进行的试验性发掘)中,考古队员发现了此处遗址有明显的文化堆积现象,即不同时期文化遗址的堆跌,经过评估,考古队准备进行进一步的发掘,发掘的面积在90-100平方米。发掘的结果让所有参与者都兴奋不已,出土的内容包括残破的遗骨、石器、陶片、兽骨、墓葬遗迹,除此之外,考古队员还发现了遗址中有火堂的遗迹。经过对出土遗物的碳-14测定,这片遗址的存在年代被确定在全新世,即距今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2003年,考古队再次对东胡林遗址进行了与第一次面积相当的发掘,这次的发掘成果也相当丰富,包括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大量动植物的遗骸、火堂遗迹、墓葬遗迹等。
赵朝洪介绍,由于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仅有四处,而东胡林人遗址是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因此有着十分重要的考古学、人类学意义。首先,东胡林人遗址填补了自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以来北京地区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段空白;第二,由于遗址中发掘出的内容很多,这就为研究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原始社会状况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包括原始人类的风俗习惯、人际关系、生活状况等;第三,由于这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项目,所以取得的成果也是考古学、地质学、人类学、环境学及年代学等多学科密切合作与共同攻关的结果,体现了科学研究上协作性。
谈到田野考古,赵教授显得很陶醉,这种热情源自他三十多年来对田野考古的热情和执着。只有在现场,直面历史,才能感受到文明所带来的震撼与冲击。为了追求“第一现场”,赵教授所带领的考古队付出了很多。从2001年项目立项到2005年结题,东胡林考古队一共进行了三次发掘,每一次都持续一到两个月。考古队员通常由十几个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的学生和五、六个来自相关专业的老师组成,他们住在村庄附近的小旅馆中,条件非常艰苦,后来搬到农户家中,虽然条件稍有改善,但繁重的工作依然让每一个队员都倍感劳累。赵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参加了全部考古发掘,“那个条件可是很艰苦啊,我们每天很早就开始工作,白天是在现场进行发掘,晚上还要加紧把白天发掘出来的东西进行整理、编号,有时只能休息五、六个小时”,赵朝洪说。
交谈中,赵教授还兴奋地拿出一份“鉴定结论”:项目去年刚刚通过了北京市的结题汇报,专家们对东胡林人遗址的发掘和研究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结论指出:人类历史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研究,是国际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东胡林人生活的年代距今12000-9000年,正处于新、旧石器时代过渡的重要时期,本项目通过对考古发掘获得的丰富实物资料的综合研究,初步阐明了东胡林人生活的年代、生存环境、生存方式及食物的来源,并对其文化与周围原始文化的关系作了探讨,填补了北京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研究的一些空白,也为进一步探索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农业、家畜及陶器的起源打下了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科学意义。赵教授微笑着说:“东胡林人的后续研究还在进行,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发布轰动性的结论。”
谈到未来的计划,赵朝洪说:“2003年11月,有几个专家建议要建设一座东胡林人遗址博物馆,这个计划我们要争取实现。”而在“十一五”期间,赵教授希望争取到国家自然科学资金,将东胡林人的研究继续进行下去。
编辑:君扬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