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月乘风去 清辉驻人间——数百名各界人士送别孟二冬

阴雨霏霏、云柏苍苍,公元2006年4月26日下午,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人们忍痛含悲和当代人民教师的楷模——北大中文系教授孟二冬老师做最后的道别。

<v:imagedata

孟二冬,这位满怀理想和追求,执着教育和学术,宽厚仁爱,情洒边疆的优秀教育工作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留下了十多载苦读的六大架书籍,留下了二十多载风雨坚守的讲台,留下了三卷本的《登科记考补正》,留下了《中国文学史》的篇章,留下了分布在大江南北的桃李芬芳,留下了四十多载辛勤耕耘的脚印和背影。躺在苍郁的柏树丛中,他头部两侧是清雅的百合花,面部充满安详和刚毅。

遵照孟老师家属的叮嘱,对孟老师吊唁活动的安排十分朴素,但是告别仪式现场还是陆续来了六百多人。

陈至立国务委员来了,周济部长来了,北京市教育战线的领导、北京大学的领导、中文系的同事、北京大学的师生代表,宿州师院、烟台大学、石河子大学的代表,北大附属医院的医生护士们都来了。

长长的吊唁的长龙,延伸到第一告别室一百多米外的大门口又折回来。人们默默地缓缓地前行,沉浸在对逝者无限怀念之中。

伴随者扣人心弦的哀乐,人们将印着孟老师英俊文雅的照片的纪念册紧紧地抱在胸前,向孟老师的遗体深深鞠躬,人们捧着一束束洁白的菊花轻轻地放在孟老师的脚下,人们噙着莹莹的泪水哽咽着说:孟老师,我们永远忘不了您。

<v:imagedata

<v:imagedata

“亲爱的二冬,我永远和你在一起。”这是孟老师的爱人耿琴同志在花圈上献给给丈夫的惟一一句话。由于孟老师一直顽强地和病魔斗争,即使在最后的时刻,她也没有放弃对丈夫的鼓励,没有告诉他疾病不断恶化的情况。

孟老师的女儿孟菲献给爸爸的话是:“亲爱的爸爸永远活在我心中”,她最后一次为爸爸梳理了头发,最后一次亲吻了爸爸的额头。

孟老师一直敬重的恩师袁行霈教授写给弟子的话是:细柳春风,此时护君归后土;明窗朗月,何人伴我话唐诗。

刘占召、黄湟、任成琦、康建强等孟老师的学生泪如泉涌。

现任中文系团委书记的姚静怡读本科时是孟老师带的学生。她对老师的最后一个印象就是:在篮球场上,她问候大手术后的老师:“身体行吗?”孟老师双手托着篮球微笑着说:“没事,恢复得挺好的。”在同学们的眼中,孟二冬是一位“儒雅”的充满古典情怀的老师,他的身上弥漫着魏晋的风骨和个性。他是属于讲台的,沉默寡言的他一登上讲台,就滔滔不绝,气象万千。

“孟二冬走过的人生道路是一个青年知识分子自强不息、心无旁骛、执着追求的成功之路。”宿州师院原中文系主任、孟二冬大学时代班主任周治杰教授无限悲痛地回想起孟老师在安徽度过的岁月,“他为学之勤奋、为文之刻苦、为师之敬业、为人之诚朴,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从去年以来,周治杰先后六次来京看望心爱的弟子,让他服膺的是孟老师四次手术后面对老师还是心胸开阔谈笑风生。

孟二冬曾满怀深情地告诉周治杰先生:“北大确实是作学问的好地方。”周先生认为,在北大这一名校及其名师的培育下,孟二冬视野更宽广,心志更高远,这奠定了他在教学和研究上取得突出成绩的基础。

一个多小时的告别仪式,在孟老师平生最爱听的琵琶曲《春江花月夜》中结束了。巍巍博雅塔下,融融未名水旁,幽幽小径里,熠熠灯火中,从此再也看不到他矫健的身影。

他被媒体称为“时代的英雄”,市场年代甘座冷板凳,担当育人责任,坚守学术净土的英雄;

他被胡锦涛总书记誉为:为人师表,品德高尚;

他获得了“全国模范教师”、“五一劳动奖章”、“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章”、“北京大学师德标兵”、“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的荣誉;

人们说:他是一个好人,一个合格的丈夫,一个尽职的父亲,一个优秀的教师,一个有前途的学者,一个不染尘垢澹泊名利光明磊落的君子。

山河万里何所在,清风明月可鉴君。

孟老师,安息吧。

摄影:王天天、齐靓

编辑:尧华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