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工作真正成为一项事业——“老陈”和他追逐的梦

在外院,“老陈”这个称号跟随只有28岁的团委书记陈永利,已经好几年了。除了做学生工作资格“老”这一点以外,这个称呼还有很多亲切的成分。可能他的亲切的确与生俱来,我这个只跟他交谈过一两个小时的人,也忍不住叫他“老陈”。

<v:imagedata

老陈是一个感染力很强的人——这是记者与老陈交谈后最为深切的感触。外院建院后第一任学生会主席,北大五四奖章获得者,连续三次当选北大军训优秀带队教师,北京大学优秀班主任、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十大优秀辅导员”候选人……这些荣誉集中在一个1997年入外院读本科、2004年正式留校的学生工作者身上,已经足够让人羡慕。然而,他的世界,却远不止这些;他所追逐的梦想,也远远超出了一个普通学生工作者的想象。

把学生工作当成事业

“老陈没有八小时内外”

从2001年升为研究生后开始担任辅导员(那时叫学生助管、年级联络人)开始,到04年留校后担任院团委书记兼新生及毕业班辅导员,老陈的学生工作资历的确不浅。而实质上,从1999年担任外院建院后第一任学生会主席起,他的学生工作生涯就已经开始了。

“外院是由东语系、西语系、英语系和俄语系四系合并而成的,原来各个系的学生会主席或副主席就来担任外院学生会副主席,当时有九个副主席,我很大的一部分工作就是去做协调。”

外国语学院专业众多,人员庞杂,班级情况又大相径庭,有的班级八九个人,有的却六七十个,在这样一个“众口难调”的大家庭里,老陈的学生工作面临着别的院系难以想象的挑战。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新生入学,毕业生就业,带领学生参加军训,举办院文化节,处理好每一件学生事务,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学生活动……“老陈”每天不分昼夜,加班加点地忙碌着这些琐碎而又细致的工作。深夜办公室的灯光、骑自行车瘦小的身影、校内简易的宿舍、接连不断的学生电话,是每天晚上“老陈”工作的组成内容,“累并快乐着”是他对自己工作的概括。

“老陈没有八小时内外,他的日程只有一项——学生工作;他的兴趣很单一,只在‘一心为学生好’。” 这是与老陈住对门的同事的感慨。的确,老陈就是这样,“不做则已,要做就做最好”的原则让他比别人要多付出很多倍。然而,这种付出当然是有回报的,在“老陈”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外国语学院自1999年建院以来,连年荣获北京大学红旗团委和学生工作先进单位,2002年还被评为北京市“五四红旗团委”。

荣誉的赢得,离不开艰辛的付出,更离不开坚定的信念。“对于学生工作,我付出的不止是时间和精力,而是我的全部情感和整个生活。”

“北大的学生工作要体现出北大的气魄”

在积累了大量学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老陈也在细细地总结着,琢磨着,于是在日常工作之外,他还产生了很多自己独特的想法,开创了很多有外院特色的活动项目。

“我们现在正在实施一个关注新生的项目,叫做‘心灵阳光工程——外院新生访谈坊’,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与老陈的话题刚一打开,他就热心地介绍着自己与研究生助理正在进行的这个项目——老陈和助手利用周末时间,对今年入学的200多名本科生,进行访谈,每人20分钟,包括自我简介,也包括互动访谈。老陈说,期望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谈,了解每一位新生的真实状况,也帮助他们解决疑惑,消除其内心的困顿,甚至也会根据访谈结果为一些情况特殊的同学备案,并为之寻找解决方案。“在新生入学阶段,就做好基础性的工作,掌握必要的信息,这将使整个大学期间的学生工作事半功倍。”

2006年年初,外院团委在老陈的带领下开辟了“1.5课堂”。所谓“1.5课堂”,就是以第一课堂的形式,讲授第二课堂的内容。“生活即教育,学习亦人生”、“听说读写译,外语天地宽”、“尽职为之德,博采斯有才”,这是老陈上学期已经为外院同学讲授的三节课的主题。既涵盖专业知识学习,又包括人生体悟,这个课堂开辟以来,其亲切的话题,谆谆善诱的教导模式,在学生中广受欢迎。这个课堂总共规划了十讲,接下来还包括有关职业发展“为平民之事,立盖世之功”,有关人际交往的“贵知己知彼,难将心比心”等等。老陈说,他尝试着用学术讲座的形式在传递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如何上好思想政治课,目前整个教育界也一直在探索,老陈凭借自己多年学生工作的经验,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为之开辟着新的途径。

在同事和同学中,老陈是属于那种点子比较多的人。除了把各种常规的学生培养工作做出特色以外,他关于学生工作机构创新的想法——在外院成立“学生发展中心”也即将付诸实施。这个中心下设的部门有“‘西洋暖流’外语服务联盟”,有“‘太阳鸟’东方艺术组合”,还有“‘我们的世界’文化编译室”,以及“‘学外语的人’影视制作部”。搞外语培训、演绎世界各民族经典艺术、拍校园青春影视……这个构想,将学生活动、外语专业与文化产业等等因素结合在一起。“北京大学有着各种各样的学术资源、文化资源,北京大学的学生工作也应该提升到很高的档次,应该体现出北京大学的气魄来。”

“学生工作大有可为,将来必定会科学化、系统化”

“老陈”是个细心人,他一直在感悟,也一直在总结,一直在提升。留校的两年,在繁琐的工作之外,他还一直坚持理论研究工作,希望探索出高校学生工作的内在体系和一般规律。包括《学分制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冲击及其对策》、《创新共青团基层工作体制,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西方文化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关于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思考》等,他还完成了两项北京大学学生工作系统课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从专业到职业—外国语学院学生的成才之路》。

老陈认为,学生工作是高校工作的根本,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学生工作也变得异常复杂起来,比如,关于贫困生现象、关于就业压力、关于心理问题等等,各种各样的问题突然涌现出来,学生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因此,在老陈看来,这项很有前途的事业非常需要科学化、系统化。“职业化——专业化——事业化,应该是学生工作的纵向发展脉络;而职业化——科学化——人性化则应该成为横向发展脉络。”老陈说,自己一直在做分析总结的工作,一直在探索着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如何更好地做好辅导员工作,使之更符合教育的规律,而不只是简单的辅导。

把生活视为信仰  把青春交给梦想

“老陈的兴趣很单一?”记者把这个疑问抛给了他。没想到,他非常豪爽地承认,自己棋、牌、球一样不会,各种娱乐一窍不通,他甚至戏谑地称自己应该是现代生活中的一个“异类”。

<v:imagedata
老陈参加学生活动

“因为没有太多时间啊。我也不想去学,学了以后就会浪费更多的时间。”听到这里,我不免有了“老陈不热爱生活”的想法。然而,在他的博客上,我却读到了如下的诗作:

“我是如此热爱生活,
     终于登上它的最后一班车。
     没有钱买票,
     我就和售票员直说。
     我是如此热爱生活,
     哪怕被售票员撵下车。
     不看汽车远去的背影,
     我为自己走过的路感到快乐。……”

老陈说,这是他经历挫折后写下的一些文字。关于生活,他说,自己一直坚持着十六个字——“转移兴趣,提升情感,超越梦想,相信生活”。“每个人都会有很多种兴趣,但是却应该有意志去追求最高雅、最博大的兴趣,像王选和孟二冬那样,选择最值得做的事情为之付出,哪怕是长年坐着冷板凳。”但是,“有梦的人容易醒”,他觉得,有梦想的人,很容易就会有挫败感,不过,要始终相信生活,相信生活的终点永远是美好的,生活的本色永远是朴实的。

老陈就是这样,将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经验中许许多多细微的感悟整理出来,按他自己的话说,还“将之转化为可操作化的方案,与学生们一起分享”。这种由老陈发明、颇具老陈特色的“名言警句”,外院很多学生都耳熟能详:“做人(不怕)一无所有,(但要)一无所求,(更要)一无所惧”;“凡事做之前胸有成竹,做之中全力以赴,做之后但求问心无愧”……

“有梦的人容易醒,没有梦想,心灵无声。因为不甘于寂寞,一次次扣击心灵。”这也是老陈的诗句。老陈说,从小家里条件不是很好,上大学时就坚持自立自强的他,如今,已经实现了成为北京大学教师的第一个梦想,这份工作也给了他一份富足感。但老陈仍然有两个梦想要实现,第一,做梦的时候能梦到工作上的事情;第二,十年甚至二十年以后,自己辅导过的学生能够由衷的说一句——“老陈当年说的话真的很有用”。

编后语:8月份,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团市委与北京青年报联合举办了首届北京市十大辅导员评选活动,老陈和其他29位高校辅导员一起,被列入候选名单,其结果将于近期公布,本网借此机会对老陈作了专访,并衷心祝愿老陈能入围“十大”。

详细情况参见北京青年网“评选十大辅导员”专题:http://msn.ynet.com/Events.jsp?eid=11865637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