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朗:为什么我们要关注文化产业?

<v:imagedata

叶   朗(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学校的几位领导同志要我在这个学习会上讲一讲文化产业的问题。因为现在我们全国,从中央到各省市,都十分重视文化产业。特别是北京市,市委书记刘淇同志在今年的好几次会上一再强调北京要加大力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从我个人来说,我大约在8年前开始关注文化产业。2001年3月,我在全国政协大会上有一个发言(题目是“充分重视文化产业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呼吁在“十五”期间要把文化产业放在一个战略的位置。但我不能算是专门研究文化产业的学者。因为文化产业是文化问题,更是经济问题。对文化,我有一些了解,对经济,我完全是外行。所以今天讲的,可能有许多不妥当的地方,请在座的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我一共讲四个问题:

一、文化产业是二十一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

国内外很多学者认为,二十一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有两个,一个是信息产业,或者说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一个是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性大家都看到了,而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很多人还没有看到。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这种生产和经营提供相关服务的行业。文化产业分为知识型文化产业、休闲型文化产业和娱乐型文化产业,目前主要包括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电视、音像、演出、文化娱乐、文化旅游、艺术博览会、艺术品经营、民间工艺、广告以及其他生产文化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的行业。文化产业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的需求。所以它们必须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现在北京的提法是“文化创意产业”。最早明确提“创意产业”的是英国。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对创意产业进行定义:创意产业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根据这一定义,英国把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很多经济学家也对创意产业进行界定,角度不同,但都大同小异,不一一介绍了。

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这两个概念有一些差异。创意产业是强调以个人创造力、创意为基础的产业,而文化产业更宽泛一点,它还可以包括文化领域的制造业和服务行业。相关的概念还有“内容产业”和“知识产权产业”。“内容产业”是欧洲国家常用的概念,“知识产权产业”是美国常用的概念。这些概念和“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在内涵和产业范围方面也有一些差异。

文化产业也好,文化创意产业也好,基本内涵是相同的。它是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和推动的新兴产业。是一种新兴的理念和实践。随着20世纪高新技术的发展,文化艺术品可以大批量生产和复制,可以通过现代传播技术在全世界迅速传播,获得亿万观众,同时可以运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和组织方式,通过市场交换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文化产业和世界市场以及高新技术有紧密的联系,是一种时代的产物。文化产业(或文化创意产业)有四个最本质的特点:第一、它是适应千百万群众的文化消费的需求、精神消费的需求而产生的;第二、它强调创意,强调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和推动,所以又叫“创意产业”、“头脑产业”、“艺术产业、“知识产业”、“版权产业”等等,是所谓大审美经济、体验经济时代的产物;第三、它与高新技术有紧密的联系;第四、它必须面向世界市场。要想真正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把握这四个本质的特点。

为什么说文化产业是二十一世纪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呢?

主要根据有以下四点:

(一)在高科技、数字化的条件下,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平衡已成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高科技的发展,一方面可以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更多的物质技术手段的支持,可以缩短人和人的距离,但另一方面却可能起相反的作用,可能压缩人们的精神生活空间,拉大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拉大人与自然的距离,使人与人的关系疏远化、陌生化,使人与自然的关系疏远化、陌生化。我们可以举几个最常见的例子。例如电话。它缩短了人与人的距离。你和纽约的朋友通话,同你和北京的朋友通话一样清晰。但从另一方面看,它又拉大了人与人的距离。比如过年了,本来你要到朋友家拜年,现在可以打电话拜年。一个上午,你打10多个电话,就等于给10多位朋友拜了年。现在有了手机,可以发短信,连声音也听不见了。所以,有了电话,就减少了人与人的直接交往。同样,有了电视,家里人相互之间的交谈就少了。现在很多人对“禅学”感兴趣。“禅学”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直接性,强调人对自然的当下的直接的体验。但高科技往往减少了人对生活、对自然的直接体验。有了电脑,可以不上街购物,不去办公楼办公,有人甚至认为有电脑就可以不要学校了,因为一切知识都可以通过电脑取得。这种预言是极其错误的。因为学生到学校不仅是为了学到知识,而且是为了发展人性,丰富情感,完善人格,所以必须有与老师、同学面对面的交流,必须有群体生活。如果用人机对话来取代人与人的交往,那么人类社会就有可能彻底瓦解。现在有的人一起床就坐在电脑前,一直坐到晚上上床睡觉。从一方面说,他通过电脑可以知道天下一切事情,但从另一方面说,电脑隔绝了他和外界的直接交往。大家想,如果每个人整天只和一台电脑打交道,这个世界会变成怎么样?2006年3月21日《青年参考》上有一篇《“窗口化社会”断想》的文章(署名方承,文章后面注明是北大教授,但我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文章说,我们已习惯通过窗口去看世界,“我们上班时面对电脑窗口,回家时面对电视窗口,节日祝福时也多通过窗口靠手指与键盘交流”,这样产生两个结果,一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直接交流没有了,二是由于人对世界没有直接的体验,世界的真实面貌被遮蔽了,或者被歪曲了,就像我们住在大楼里,通过玻璃窗看外面的世界,我们感受不到春天的鸟语花香,我们也感受不到冬天的漫天大雪和刺骨寒风。也就是说,人被异化了。

过去看荒诞派戏剧家的戏剧,觉得很荒诞,现在看,荒诞之中包含了对人的异化的某种预言。它写两个人在车站见面,坐着聊天,聊着聊着发现两人原来住在一条大街上,感到很亲切,聊了一会儿又发现两人原来住在一幢大楼里,更亲切了,再聊了一会儿竟发现两人原来是夫妻,夫妻也不认得了。如果一个人整天只和电脑打交道,谁是他的妻子真有可能会忘掉。

这是摆在人类社会面前一个严重的问题。实际上,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已经成为当代社会面临的重大危机。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这本书中提出,在高科技的条件下,高科技和高情感的平衡是社会生活要解决的一个很紧迫的课题。他说:“我们必须学会把技术的物质奇迹和人性的精神需要平衡起来。”他在1999年出版的《高科技、高思维》一书中再一次指出,科技的确已在使人疏远人、疏远自然、疏远自我,使人孤立,使人剥离自己的生活。他强调,在这种情况下,人除了温饱与安全之外,更迫切地要寻找人生的意义,要追求更高、高深、更远的东西。所以我们在前面说,在高科技、数字化的时代,发展文化产业(包括知识型文化产业、休闲型文化产业和娱乐型文化产业),以更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来满足人们越来越多、越来越紧迫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如果我们在极端重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没有给予发展文化产业以足够的重视,那么我们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就可能出现畸形,从而为我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危机。奈斯比特说,美国人由于精神上越来越空虚,所以从宗教中找寄托的人越来越多,现在加入教会的美国人已从1776年的17%增加到68%,每年有超过1000个不属于任何宗派的新教会在美国成立。

(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物质生活的逐步富裕,人们的闲暇时间将比过去大大增加。拿我们中国来说,一年当中,有114天是法定休息日,也就是说一年中我们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休假。其中还有“五一”、“十一”、春节三个长假。这么多的休假日怎么度过?而且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增加,人们退休之后的时间也在增加。有人说人的正常寿命是120岁。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如果一个人60岁退休,他退休之后还有60年的时间。这60年怎么过?不外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继续学习,继续增加自己的知识和修养,一个方面就是追求艺术享受和审美享受。这两个方面都是文化需求。总之,闲暇时间的增多,必将大大增加文化消费、精神消费的需求。据国外的未来学家预测,2l世纪全球经济将出现五大浪潮,首先出现的是休闲时代的浪潮(2015年)。国外很多学者都在研究休闲问题,他们认为,休闲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成为与每个人的生存质量息息相关的领域,成为社会进步的标志。休闲在哲学、社会学、经济学上都是一个大课题。休闲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在职业劳动和工作之余,人的一种以文化创造、文化享受为内容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马克思说过,闲暇时间“是社会成员自身全面发展所需要的时间”。休闲的本质和价值在于提升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据报道,2015年美国的休闲产业将占他们全部产业的百分之五十。而休闲产业中很大比重就是文化产业。

(三)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的经济出现一个重大变化,即商品的文化价值、符号价值逐渐超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成为主导价值。人们买一件商品(例如买一件衣服),往往不是着眼于它的使用价值,而是着眼于它的文化价值、符号价值。现在人们花钱,已不完全是购买物质生活必需品,而是越来越多地购买文化艺术,购买精神享受、审美体验,甚至花钱购买一种气氛,购买一句话、一个符号(名牌就是符号)。这种情况在我们中国也早就开始出现了。很多年轻人、白领、“小资”,为什么不在办公室喝咖啡,要到星巴克喝咖啡?就是为了追求一种气氛,追求一种体验。在商店买咖啡,每磅1美元,而星巴克的咖啡,一杯就要几美元,可星巴克却越来越火,到2005年8月,总部设在美国西雅图的星巴克公司在全世界已开了5715家咖啡店。这就是所谓的“体验经济”。“经济学家认为,迄今为止人类经济发展历程表现为三大经济形态,第一是农业经济形态,第二是工业经济形态,第三是大审美经济形态。所谓大审美经济,就是超越以产品的实用功能和一般服务为重心的传统经济,代之以实用与审美、产品与体验相结合的经济。人们进行消费,不仅仅是‘买东西’,更希望得到一种美的体验或情感体验。” 这种大审美经济的标志就是体验经济的出现。2002年,研究大审美经济的学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表明国际学术界对这一发展趋势的高度重视。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在生活水平低下的时候,快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钱,可是在生活比较富裕后,快乐并不正比例地取决于是否有钱。因此,不能把效用、而要把快乐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卡尼曼区分出两种效用:一种是主流经济学定义的效用,另一种是反映快乐和幸福的效用。卡尼曼把后一种效用称为体验效用,并把它作为新经济学的价值基础。最美好的生活应该是使人产生完整的愉快体验的生活。这是经济学200多年来最大的一次价值转向。 很明显,这样一个体验经济的时代,这样一个大审美经济的时代,必然要求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四)和上面这一点相联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资本形式也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单一的货币资本逐渐转化为货币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等多元资本形式(这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提出的观点,参看《布尔迪厄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文化资本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个人来说,表现为接受文化教育和文化修养的程度,以及某些特殊的文化禀赋、气质等等;从产品来说,表现为产品的文化含量和文化附加值;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文化资本表现为文化资源的积累的厚度和文化资源开发的能力。文化资本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文化资本的加入,为一些经济资本相对较弱而文化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遇。

以上是说为什么文化产业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产业,一共说了四点。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早就看到了这一点,他们十分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实际上,文化产业也早就成了他们的支柱产业。这方面的材料非常多。约翰•霍布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说,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并以5%的速度递增。他在今年北京的科博会上宣称,到2020年全球的核心创意产业将达到8万亿美元。布莱尔1997年当选首相后第一件事,就是成立“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2001年英国创意产业产值达1,125亿英镑,占 GDP5%,已超过任何制造业对GDP的贡献。别的国家也是如此。1997年美国版权产业净产值为3484亿美元,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3%。日本在2000年的电影与音乐创收分别占世界第二位,电子游戏软件居世界第一。再举几个小例子。一个是大家知道的例子,电影《泰坦尼克号》,它在全球获得18亿美元的票房价值,它的衍生的系列产品又获利18亿美元,扣除摄制费2.3亿美元和广告费10亿美元,至少赚了20亿美元。而据说现在一台电脑的平均利润已降到4%~5%左右。那要多少台电脑的利润才能达到一个《泰坦尼克号》的利润。再一个例子。美国佛罗里达洲的奥兰多是一个小城市,但1972年建了迪斯尼乐园后,每年收入达到150亿美元,并带动了整个佛罗里达洲,使这个洲的年贸易额达到564亿美元。这样的例子很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成为他们的支柱产业,而且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也证明了我们前面的论断:文化产业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

二、文化产业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上面是从世界范围看,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乃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就我们中国来说,除了全球的普遍性的根据之外,还有我们自己特殊的根据。

(一)我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有五十多个民族,文化积累十分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为我们积累了难以估价的文化资本。启动这些文化资本,就有可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它们是在我国独有的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开发的,是独特的,唯一的,别人无法重复和模仿的,因而在全球的市场竞争中占有比较优势。例如,我们各民族的音乐、舞蹈、戏曲、建筑、雕塑、绘画、书法,以及各地区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手工艺术,等等,都是独特的、唯一的,如果把这些资源加以开发,形成文化产业,别人无法和我们竞争。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中国的文化资源虽然很丰富,但是文化资源的商品转化率很低,文化产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精致程度也很低,很难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市场竞争。

(二)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特别是“九五”、“十五”的建设,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已经取得重大的进展,我国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人均GDP已达到1700美元。商品短缺的时代基本结束。现在我们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商品几乎没有。一些商品大量积压,经常出现“降价”大战。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发展必然要寻求新的市场空间。与此同时,随着社会成员人均占有财富逐步增多,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多,社会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食品支出在整个消费性支出中占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下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从1995年49.9%下降到1999年41.9%,降幅为8%。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从1995年的58.6%降到2000年的50%,降幅也是8%。2001年分别降到37.9%和47.7%,2005年降到36.7%和45.5%。人们开始追求一种精神-文化含量更高的生活和消费,社会经济开始向精神-文化消费转型。在这种情况下,精神-文化需求以及由它带动的需求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空间。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极其重要的动力。发展文化产业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的必然的需求。

(三)从第十个五年计划开始,我们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宏伟战略。西部大开发当然首先要加大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教育的发展。但同时,文化产业在西部大开发中也应占有一个重要的战略位置。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但大部分没有开发,有的是低层次的开发,有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开发。中央多次强调,西部大开发的过程同时应该是一个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照我的理解,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应该是大力发展西部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环保产业。文化产业可以吸收大量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发展文化产业可以把西部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加以开发,推动整个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现在大家都比较关注发展西部的旅游产业。其实,旅游产业的很大一部分是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必须依赖文化来支撑,旅游景点、旅游设施、旅游产品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我觉得这正是我国旅游产业最薄弱的环节。如果这个问题不引起重视,我们的旅游产业就不可能得到大的发展。

我们现在各省市都在努力发展旅游经济。但是我们发展旅游经济的最大的瓶颈就是缺乏文化内涵和艺术的品位。很多地区缺乏有文化战略眼光和审美眼光的旅游文化整体规划。没有地区的特色,没有文化的深度。没有特色、没有深度,当然就没有优势。包括一些有名的景区也有这个问题。旅游产品也缺乏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缺乏艺术独特性和艺术精致性。全国各地区的旅游商品往往是千篇一律。你在甘肃、宁夏买到的旅游纪念品和在广东、福建买到的一样。还有就是在艺术上十分粗糙。西安的兵马俑,云南的木雕,都一个模样,而且粗糙。旅游者带了钱来,但他花不出去。去年我在报上看到一个消息,说到北京来旅游的人,平均每人购买旅游纪念品只有一元多钱。旅游景区的歌舞表演也缺乏文化内涵,有的脱离本地的特色和传统,把港台歌星和摇滚引进来打造“文化”,显然缺乏文化战略眼光和审美眼光(格调、趣味)。

(四)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的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专家们认为,城镇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和生态环境建设是影响2l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四大趋势。我国现有城市人口4.6亿人。据估算,2050年城市人口要达到11.2亿。也就是说,未来50年有6亿多人要从农村转到城市。到那时,我国城市要从现有的668个(除台湾省)增加到2000多个,其中特大城市(非农业人口超过200万人)20个,大城市150个,中等城市500个,小城市1500多个。另外还有人口10万以下的小城镇l万个。大家可以想到,从农村转到城市的这6亿多人口的就业机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需求必然会发生全方位的转变,因此,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我国兴起了许多以矿山为支柱的城市。我们可以设想,在2l世纪,我国将会兴起许多以文化产业为支柱的城镇,如以山水园林为主题的休闲城镇(杭州就把自己定位为休闲城市),以恐龙化石等为主题的科普城镇,以雕塑、壁画等为主题的美术城镇,以陶瓷作坊等为主题的手工艺城镇,以花卉等为主题的园艺城镇,以及音乐城镇、影视城镇、民俗文化城镇、民间艺术城镇等等。这些城镇各有主题,各有特色,这将防止出现千城一貌、千篇一律的现象出现。这些以文化产业为支柱的城市(小城镇),将吸收和容纳大量从农村转入城市的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时满足广大群众(包括从农村转入城市的6亿多人口)的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

(五)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还具有一种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意义,具有一种紧迫性。世贸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划分的12类服务项目中,有4类与文化产业相关。其中,第一类“商业性服务”中包括了出版、印刷、广告、咨询服务;第二类“通讯服务”中包括录音、录像、电视、广播、电影服务;第四类“分销服务”中允许外资对我们影院进行投资改造,允许每年以分账形式进口20部外国电影;允许国外服务提供者与中方设立合营企业,从事音像制品的分销,允许外国服务者从事出版物的分销业务;第十类“文化娱乐及体育服务”涵盖了文化产业的绝大部分领域。此外,《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对于保护知识产权作出明确规定,文化产业的大量产品包括出版物、广播电视节目、音像制品、电脑软件、广告设计等均属于知识产权领域。

发达国家的强大的文化产业一旦进入我国市场,将会对我国的文化产业产生强大的冲击。目前已登陆中国的德国贝塔斯曼、美国在线-时代华纳、澳大利亚新闻集团,都是资本逾百亿美元的文化产业集团。在这种竞争格局中,谁拥有强势资本,就意味着谁拥有市场份额。中央电视台是我国传媒业的大户,它一年的广告收入达到50亿人民币,我们觉得很多了,可是美国CNN一个音乐频道,一年广告收入就高达50亿美元。知识产权贸易是世贸组织三大支柱之一。美国目前电影、音像、计算机、传媒等版权产业出口额高达5000亿美元,占其国民总产值的7%左右,居美国各行业之首。我国建立的知识产权制度历史比较短。随着我国全面承诺WTO关于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协议,我国版权产业将受到发达国家的冲击。在经营管理上,西方文化产业有优势,他们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经营管理方式。入世后,国际文化企业集团必将运用它资本和管理优势,和我们的文化企业争夺市场、争夺人才,这将使我们本来就紧张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受到更大冲击。

现在,国际各大文化产业集团已经开始向中国市场大规模进军。他们宣称,对他们来说,中国的文化产业市场是一座尚未开发的钻石矿。我们必须研究这种局势,采取措施,应对挑战。我们必须用全球化的眼光来看待发展文化产业的问题。我们今天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要面向全国,而且必须面向世界,必须增大文化产业国际化程度(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要专门研究)。一方面把我们的文化产品送出去,送到世界各国的消费者面前,一方面把全世界的旅游者和文化消费者吸引到中国来(如巴黎,奥地利)。我们要把中国丰富的、独特的、珍贵的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包装,使之转化为全世界亿万人都能享受的文化商品。这样一方面可以创造数以百亿计的利润,另一方面又可以把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审美观)传播到全世界,以防止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出现美国文化(价值观、审美观)一统天下的局面。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美国的文化霸权也在扩张。大家知道,文化霸权是美国霸权的重要内容。据统计,美国生产全世界75%的电视节目,60%的广告节目。发展中国家75%以上的文化产品来自美国,而美国市场上的外来文化产品只占l-2%。美国电影的生产量只占世界的5%-6%,但放映时间点全世界总放映时间的80%。这种强大的文化实力是美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有意识形态的扩张,布什就明确宣告要用美国的价值观改造世界。同时这里还有美国霸权的扩张。所以,像法国这样的欧盟国家和加拿大这样的美洲国家都一直在抵制美国文化霸权的扩张。法国在1993年就通过法令,规定法国的广播电影要用法语,在学术讨论会上法国学者也必须用母语发言。这种情况告诉我们,对于发展文化产业,我们还要从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角度来认识。我国的外贸是“出超”,但是文化产品却是严重的“入超”。多年来图书进出品贸易是10:1的逆差(主要出口亚洲和我国的港台),和欧美的逆差是100:1。2004年,从美国引进图书版权4068种,输出14种,从英国引进2030种,输出16种,从日本引进694种,输出22种。2005年对美国的版权贸易逆差是4000:24。我国有的学者已经提出在全球化的形势下构筑国家文化安全体系的必要性,他们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应该是构筑国家文化安全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文化问题要提到民族命运的高度。这是讨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角度

三、我国当前发展文化产业的几个问题

(一)首先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在党的十六大之前,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文化行业是非生产性部门,文化没有经济价值,因而文化行业只能花钱,而且由国家出钱,文化行业不能赚钱,不能成为产业。在党的十六大之后,这种观念开始转变。很多人开始看到文化和经济的联系,很多地区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大市”的口号。但是我们仔细研究一些地区“十五”规划,就会发现这种观念的转变好像还不彻底。他们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是分开的,也就是他们并没有把发展文化产业纳入他们这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没有把文化产业在他们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中放到一个战略位置,使它成为真正具有全局性影响的支柱产业。我们希望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这种情况能得到改变。

(二)组织力量,对全国(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发掘调查和价值评估。每个省都要全面调查,包括民族、民俗文化的资源,宗教文化的资源,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资源(古代文化,原始文化),地方特色的工艺品资源,饮食文化资源,自然景观资源,城市文化资源,等等。很多资源不经过专家的评估和鉴定,人们往往看不到它们的价值。同时,要对国际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做出全国的和各省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包括发展战略、品牌战略)。制定规划最重要的是要抓住本地区的特色。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我们看到好多地区的规划都是罗列一、二、三、四 ,真正的特色并没有抓住。抓住特色才能确定重点。每个省要集中力量发展若干大的文化产业,使它成为国际知名的品牌。知名品牌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和活力的重要标志,在当代已成为决定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

(三)制定完善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创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文化产业的经营体制和经营组织。一方面要对现有的经营性文化生产单位进行产业化改造,另一方面要制定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向文化产业投资,鼓励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鼓励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中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同时要加大文化执法力度,坚决清除腐朽的、有害的“文化毒品”和“文化垃圾”。要在市场竞争的基础上,形成若干强大的、有可能抗击境外文化资本冲击的文化产业集团。要防止文化市场的行政性垄断。这种垄断排斥市场的平等竞争,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不利于加入WT0之后抗击境外文化资本的冲击。

(四)组织力量,研究如何把高科技引入文化艺术领域,开发新产品,从而加大文化产品的高科技含量。高科技和人文、艺术的结合将为文化产业开辟新的天地。在这方面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五)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人才危机已经十分明显,人才成了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所以我们要尽快实施发展文化产业的人才工程,例如在各省组建文化产业学院,开设各种培训班,大批量地培养文化产业方面的各种层次的专家和经营管理人才,包括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旅游产业所需要的人才。

文化产业需要复合型的经营管理人才。文化产业领域的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要懂得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规律,要有产业经营管理的素质与能力。目前在文化领域中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人往往缺乏企业战略眼光和规划能力,缺乏财务、营销和管理方面的技巧,缺乏投资和风险管理的能力,特别缺乏规模化集团的经营管理的能力和经验,所以他们在进军文化产业时常常会遇到挫折。另一方面,从事其他产业的经营者在进军文化产业时候,由于缺乏对文化艺术独特性的认识,由于缺乏内容策划以及在这些领域的创新设计能力,所以他们经营文化产业也会遇到很多困难与挑战。因此,人才的培养是目前的紧迫问题。

(六)注意发展文化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这两个二十一世纪最有前途的产业,他们的相互结合是一种内在的需求。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的合并,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强烈的信号。可以预见,它们合并后成立的公司,必将依赖它们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强大优势,以过去所没有的广度和深度,把美国的文化和美国的价值观传播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我们也必须尽早启动这项工程,利用网络技术,把丰富灿烂的中国文化传送到全球每个消费者面前。这是一项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技术含量和管理水平的综合性的工程。

四、北京大学应该关注文化产业

为什么北京大学应该关注文化产业?我想至少有两点:

(一)北大正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北大百年校庆时,江泽民同志在人大会堂讲演,论述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内涵),其中有一条是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基地(动力)。就这一条来说,我想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推动以信息产业、生物工程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另一方面是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因为前面讲过,文化产业是21世纪最有前途(最大)的两个产业之一。还有一种说法,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两大支柱产业。

(二)这里还有一个大学的文科如何和市场经济联系的问题。拿我们北大来说,北大的特点和优势之一,就是具有深厚的人文传统和人文资源。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北大的这一块资源并未充分开发。北大的人文学科如何和市场经济联系,为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发挥作用,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过去的看法,文科(人文学科)主要是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这当然是对的),和市场、和经济没有关系。现在看,这种看法,不是很全面。文科可以和经济有联系,而文化产业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如果我们的人文学科,在继续坚持进行纯学术研究的同时,分出一部分注意力,面向市场,把人文知识和人文学科研究成果(智慧、思想)转化为文化产品,同时出面整合和推动开发我国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用智慧和美感来丰富老百姓的生活,这将有助于推动我们经济的增长,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将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现在广大群众在这方面的需求很大。这在市场上有反映。《水煮三国》是一本小书,但据说印数非常大,作者在很短时间就拿到600万元的版税。《话说中国》每部1000元,已印了10万部(1亿码洋)。我们文科教师过去传统的工作方式,一是讲课,二是写书。讲课,北大最大的教室才能坐400人。学术著作一本发行1万册就是了不起了。(80年代我的《中国小说美学》印了8万册,是因为当时社会上有一种“文化热”),而中央电视台一个节目收视率2%,就有二千多万人在看。我们有时埋怨电视台的节目缺乏文化内涵,趣味和格调不高,但我们没有想到去参与。这是一个问题。

根据这种认识,我们在学校领导和社科部的大力支持下,于1999年初成立了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至今已有七八年时间。2002年6月,文化部下文件把我们这个所定为“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全国两个,另一个在上海交大)。在这七年当中,我们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①文化产业理论和政策的研究,为领导部门的决策提供咨询。这七年中,我所围绕文化产业的理论和政策问题,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并编撰出版了《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每年一本),《北大文化产业前沿报告》(每年一本)。去年开始出版一本刊物,名为《北大文化产业》。同时我们主办(或与其它单位联合举办)了一系列文化产业的研讨会和论坛,其中最主要的是2003年开始举办的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今年是第三届,张国有副校长参加了这次论坛。参加论坛的有政府官员、各高等学校、社科院的学者和国内一大批著名文化产业集团的企业家共600人。论坛上的发言,如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同志、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丹增同志等人的发言,水平很高。这次论坛影响很好。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七年多来,我们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文化产业人才培训班,有和文化部合作的,有和时代华纳合作的。其中,2001年开始的和时代华纳合作办的研修班,已办了四期(每期80人至100人,一半收校内学生,一半收在职人员包括政府官员,采取工作坊形式),效果很好。参加这个班的在校学生很多人未毕业就被公司要走,有的已成了一些文化产业公司的中高层骨干。通过这四年的实践,我们已建设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也有了一支比较完整的师资队伍(校内校外结合)。七年来我们培训的各类学员加在一起已有1500人。③和省市地方政府合作,推动地方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是协助他们进行文化产业方面的调研和制定发展规划。最近帮青海省制定的《青海热贡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6—2020年)》在专家评审会上得到了很好的评价。

现在中央、北京市和我们学校的领导都十分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创新。大环境十分有利。我们正在争取为北京市承担一些比较大的项目。同时,我们也希望在学校领导下,进一步整合全校有关学科的人才资源,把文化产业的研究和人才培养推上一个新的阶段,争取在我们国家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北京大学能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附:叶朗简介

叶朗教授,1938年9月生,浙江衢州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留校任教,现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国家文化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主任,全国政协常委。

叶朗先生作为我国著名的美学专家,是国内最早提倡文化产业的大学教授,并于2001年3月率先在全国政协大会上做关于文化产业的专题报告,引起了巨大影响。 

为了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叶朗先生最早在北京大学开展文化产业的产、学、研方面的系统研究,并于1999年推动成立了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此后,叶朗先生又于2000年9月与美国时代华纳公司合作举办"21世纪的文化产业国际论坛",接着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高级培训,打造并逐渐完善了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这一品牌工程。进入2002年后,由叶朗先生领导的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又与文化部合作,于2002年7月在北京大学成立了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

叶朗先生主编的文化产业著作主要有《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3-2006)》。

叶朗先生领导的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领域内的产、学、研一体化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此外,叶朗先生领导的这两大学术机构一方面为文化部和我国文化产业的经营人才提供系统的培训,另一方面又在为文化部制订系统而完善的文化产业政策提供着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从而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着多重动力。

编辑:尧华、商伟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