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26 信息来源: 供稿: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人物名片:刘歌,1982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学系(现北京大学法学院),之后赴美留学并获得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税法学硕士,毕业后在芝加哥最大的律师事务所之一的简博事务所(Jenner & Block ) 做中国法律顾问,回国后加入北京君合律师事务所,并成为合伙人。
走进刘歌律师的办公室,你不得不首先被随处可见的家庭照片所吸引,通过这些妙趣横生的生活照,你会看到了优雅美丽的刘夫人和他们两个可爱的孩子,然后你的目光又被一些宣传画所滞留,有三大男高音演唱会的,滚石乐队的…接着一幅陈旧的“北京大学男子排球队”的队旗又跳入你的眼帘……。
这个时候你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地方,律师?听起来应是个严肃而又冷冰冰的职业,而不应如此绚丽多彩。
但当你和刘律师交谈后离开这个办公室的时候,我想你一定会深信不移:律师,真的可以很有意思。
“这是我的梦想”
刘律师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成为“文革”后中国最早一批法律系学生之一,提到当年的选择,刘律师说这多少源于一位解放前当过律师的老邻居。尽管当时大陆并没有律师的职业,但这位法律经验丰富的“摘帽右派”对丰富多彩的法律案件的描述使他从小就迷上了律师这一行。毕业后在经济法教研室任教其间,法律系成立北京第三特邀律师事务所,刘律师根据罗豪才老师(时任北大法律系副主任)的安排,脱产主持该事务所的业务开发工作,并代理了一批大型企业,那个时候便已小有名气。
可是这样一个很不错的起步和看似一片光明的前景并没有使刘律师就安于现状,他有更大的梦想,做国际律师,所以他要去“西天取经”,接受西方的法律训练。在很多人不理解的情况下,他放下了蒸蒸日上的事业来到了到美国留学,在佛罗里达大学法学院读税法硕士,然后在芝加哥最大的律师事务所之一的简博事务所(Jenner & Block ) 做中国法律顾问,代理美国客户向中国投资等法律业务,和一批中国大型公司在美国投资、仲裁、诉讼及其他法律业务。
成家立业,在美国过着中产的舒适生活,许多人可能就因此满足了,而刘律师并没有停止追逐梦想的脚步,他又回来了,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真正事业所在是自己的国家,这个正在蓬勃发展的,他更熟悉的,可以使他有更大的空间实现他更多的梦想的地方。
于是,他加入了君合律师事务所,成为合伙人,且一干就是八年多。
“你需要‘职业’和‘执业’”
和刘律师所处的时代不同,现在更多的法学院的学生有着“律师情结”,社会的需求也促成律师军团的不断壮大。今天,在中国要想成为一名律师,首先要通过令很多人头疼的司法考试,然后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实习一年,这时就可以拿到律师执业证了。但拿证的那一瞬间并不意味着你已经万事具备,如何能够做个合格的律师呢?刘律师用了简单的两个词概括“职业 ”和“执业”:
职业,首先要求你是个“专业人士”,受过专业的法律教育,已将法律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并已掌握了运用这些知识对案件进行初步分析的能力,同时还要懂得客户的需求,懂得如何为他们提供服务。比如应耐心听取客户的陈述,耐心为客户分析讲解各种法律选择和法律后果;尊重客户的最终选择,以及随时和及时地与客户沟通等等。其次律师既然是“行业”, “国有国法,行有行规”,在这一领域也是有法有规的。《律师法》和各级律协规定各种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无疑是一个律师行为规范,律师更要诚信和守法。
执业,要有“律师的思维方式”,律师的思维方式是不同于常人的,一般人思考问题时,用的是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而律师用的则是逆向逻辑思维方式。它是以法律的基本知识为依托,判断法官、仲裁员或政府主管如何看律师遇到的具体案件,然后根据这一判断策划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的策略或者代理客户谈判、起草法律文书、准备报批文件。这种方式如不加训练是很难自然形成的。当然还有我们平时一再说到的律师执业技能:例如开发客户和与客户沟通的技能、谈判技能、辩论技能等等 。
在刘律师看来,只要抓住这两个“P”(Profession and Practice),同时潜心历练4~5年,就可以成为“合格的律师”了。
“律师事务所是这样运作的”
刘律师说律师这个行业是收费的,其实是个生意。运作一个律师事务所,怎样控制成本,怎样培训员工,怎样吸引人、留住人,比公司还要复杂。在一个公司里,大股东可以控制公司,作出决定,别人只能言听计从,而律所是合伙制的,每个合伙人都是“人尖儿”,很有自己的想法,一人一票来决定很多重大事项。所以怎样把所有人联合起来共同向一个目标迈进是个很复杂的工程。律师事务所的工作是人做的,共识就显得特别重要。
这种共识也不能完全追求利益,还要有社会责任感,比如刘律师尽管很忙,也自愿报名参加了北京律协最近成立法律援助团,从事青少年保护的法律援助;中国国际仲裁委聘请刘律师去做仲裁员,这是花时间很多的工作,报酬又很少,但他还是尽心尽力去做,审理很多案子,还经常做首席仲裁员;君合所还为希望小学捐钱,在北大法学院设立助学金,……这些都是在反馈社会,因为一个成功的律所是要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的。
君合所还有针对新律师的一系列培训。在中美两国学习和工作多年后,刘律师深深感叹,中国整个教育制度都是知识教育,而不是公民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学不到能在社会中生存的本领。中国的法学院也以法律知识灌输为主,教授们又比较偏重于学术,所以很多学生毕业后不能上手工作。于是就需要再培训,君合的培训有多种类型,其中最基本的、也最具特色的是,由资深律师对新入所的律师进行的系列“律师基本功”培训,比如到哪里找法律,怎么读法律,如何将不同的法律融会贯通,怎么打电话咨询法律起草人、执行法律的官员,对于粗线条的法律怎么操作,怎么把律师函、法律备忘录写的有理有据,怎么处理诉讼的文件,合同起草,还有怎么和客户交流等等,总之要从头教起。
“任何事情做到优秀,都需要创造力”
很多业外人说到律师总是觉得这是个很枯燥的职业,想象着每天面对浩如烟海的法条,没有自己发挥的余地,象个墨守成规的工匠。
但刘律师笑着告诉我们,做个好律师也是要天赋的,任何事情做到优秀都要有创造力,而创造来源于灵感,创造的过程是好玩的、可回味无穷的。很多人,包括刘律师自己,愿意当律师不仅是因为这是个收入丰厚出入光鲜的职业,而更多是因为它令人着迷的创造性。比如一段能让双方都接受的合同条款措辞,一套出奇制胜的诉讼思路,一个全新商业模式与现行法律的完美结合和运用。
立法都是滞后的,当一件事物在现实中广泛存在的时候,人们才去立法规范,从而把它固定下来。而商业活动不是以法律的存在而进行的,它是活跃的,崭新的,当法律没有规定的时候,怎么把一个新的商业活动变成合法的东西,靠的是律师运用现有的法律,甚至绕过现有的法律来推动,例如刘律师自己做过债转股当时就没有模式可借鉴。从这个意义讲律师的工作是最鲜活的,他们不仅深谙立法的原意,而且最早接触新经济环境、政策和社会发展的大的方向,律师的创造性工作不仅是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法律服务,也是为中国的法制建设尤其是在立法和法律修订方面提供可借鉴的素材。
律师挖掘新业务领域也是需要创造性的。刘律师发现在美国娱乐业是一个巨大律师业务市场,而在中国尚不成熟。于是他将眼光投向很有潜力的娱乐业的律师工作,在君合成立了一个叫ESM(娱乐/体育/传媒)小组,汇集一批“爱玩的律师”。虽然对于君合其他的常规业务来讲,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副业,但是却很有意思和意义,也有着很大的空间可以发展。比如2001年世界三大男高音紫禁城演唱会,一个晚上的演出就要涉及到大大小小近100个合同。在刘律师看来,一个律师事务所要想走在前列,受理前沿的业务,就需要不断的开掘。而这种发掘的眼光恐怕也是和创造性及律师的丰富的个性和兴趣分不开的。
离开刘律师的办公室记者一直在想,中年时安身立命的事业竟是少年时代的魂牵梦绕的理想,实属一大幸事。也许最幸福的人是做他最有兴趣的事情,这种兴趣能给人持久的追求和无限的激情,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失意时的坚持。也许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幸从事他梦想的工作,但每一个人都应该爱上自己的工作,从中找到与众不同的乐趣与魅力。 (文/田思露)
编辑:商伟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