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育之同志生平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共党史学家、教育家,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党校原副校长、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龚育之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6月12日9时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龚育之同志原籍湖南长沙,1929年12月26日出生于湖南湘潭。先后在吉林长春、天津、湖南湘潭和宁乡读小学、初中,在湖南明德中学读高中。青少年时代,他目睹和经历民族灾难和国家衰败,深受其父亲——老共产党员龚饮冰的影响,执着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信仰马克思主义,投身进步学生运动。

1948年9月,龚育之同志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同年11月加入党领导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他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加政治活动,曾担任清华大学理学院党支部委员和副书记。

1952年9月至1966年6月,龚育之同志在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处工作,主要研究党的科技政策及其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调查研究科技和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他是我国著名的自然辩证法专家。1956年起,他参与组建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自然辩证法组,先后兼任学术秘书、副组长,参与制定自然辩证法十二年研究规划草案,参与创办和编辑《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杂志。他撰写了若干有分量的学术文章,出版了国内第一部自然辩证法研究文集《关于自然科学发展规律的几个问题》,产生了很大影响。60年代初,他作为导师之一,开始在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招收和指导自然辩证法专业研究生。他为我国自然辩证法学科和自然辩证法事业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他参与起草了作为我国科学技术工作政策调整重要文件的“科学十四条”和聂荣臻同志给党中央的请示报告,随后参与修改了作为我国教育政策调整和文艺政策调整重要文件的“高教六十条”、“文艺八条”。

“文化大革命”中,龚育之同志受到错误批判和冲击,被下放到宁夏贺兰县中宣部“五七”干校劳动。他依然坚定革命信念,刻苦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

1973年10月至1976年10月,龚育之同志在国务院科教组、教育部工作。1975年,被借调到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参加毛泽东选集材料组的工作。他积极拥护邓小平同志领导的全面整顿,参加修改整顿科技工作的重要文件《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粉碎“四人帮”后,他被调到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工作。

龚育之同志政治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理论创新和政策制定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1980年1月起,龚育之同志先后担任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著作编委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主要从事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代革命家著作和党的文献编辑研究工作。他热爱党的文献工作,对党的文献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参与主持编辑出版了《毛泽东著作选读》、《毛泽东书信选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共13册)、《毛泽东早期文稿》等。这些著作对于宣传毛泽东思想,研究毛泽东生平和思想,具有重大作用,在广大干部中和思想理论界产生了广泛影响。特别是他参与主持编辑出版的第一部邓小平著作选集《邓小平文选(1975―1982)》,对于将全党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上来,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他参与编辑的《周恩来选集》、《刘少奇选集》,为研究这两位党的领袖人物生平和思想,为研究中共党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他还先后参与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党的十二大报告、1982年宪法修改草案、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党的十三大报告等许多中央重要文件和中央领导同志的一些重要讲话稿,与此同时,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相关著述。

1988年3月至1991年9月,龚育之同志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分管理论工作。按照中央要求,参与主持召开了全国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十周年理论研讨会,参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研究小组工作。面对国内政治风波和苏东变局,他毫不动摇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其间,继续参与毛泽东、邓小平著作的编辑工作,参加胡绳同志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撰写工作。

1991年9月起,龚育之同志集中精力系统研究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以来的全部论述特别是有关市场经济的论述,写出长篇力作《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旗帜下——读邓小平著作的笔记》,在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之后公开发表,引起广泛反响。1992年,他参与起草了党的十四大报告。1993年,他参与主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编辑工作,竭尽全力投入到这一工作之中。后又写了一些很有影响的宣传研究文章。

1994年3月至1999年3月,龚育之同志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分管理论工作,兼任中央党校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和党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为推进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学习和宣传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深入研究毛泽东思想和党的历史,为党校的教学改革和教学新布局的建立、新教材的建设、科研工作的规划和实施以及党校的学科建设,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1995年6月至1999年3月,龚育之同志兼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常务副主任,他倾注心血推进中共党史的研究、宣传、教育和资料征集工作,着重抓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卷稿的编写和上卷的修改、中央党史研究室领导班子建设、图书资料和办公大楼的修建三件大事。其间,参与起草十四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要问题的决定》、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党的十五大报告等工作。

1999年从行政领导岗位退下来之后,龚育之同志继续承担了中央交付的许多重要工作,继续深入研究、宣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他参与了党的十六大报告,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文件的起草。作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及其基本经验”课题组首席专家,他认真履行职责,对于送给他征求意见的文件、讲话、书籍、文章,他一丝不苟,认真审读,提出许多重要意见。他一如既往地研究理论和党史问题,笔耕不辍,撰写了大量文章和著作,他发表的系列党史札记受到多方面读者关注和好评。

龚育之同志是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他曾兼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常委兼促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联盟委员会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他是中央党校教授、科学社会主义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兼职教授、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龚育之同志一生著述甚丰,主要有《列宁、斯大林论科学技术工作》(编译)、《关于自然科学发展规律的几个问题》、《科学·哲学·社会》、《自然辩证法在中国》、《毛泽东的读书生活》(合著)、《在历史的转折中》、《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解放的新起点》、《毛泽东思想研究的新起点》、《大书小识》、《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旗帜下》、《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二十题》、《论旗走笔》、《在旋涡的边缘》、《龚育之论中共党史》、《龚育之文存》、《党史札记》、《党史札记二集》等。

龚育之同志自青少年时代即崇尚科学和民主,向往知识和进步,具有浓厚的求知欲望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入党后,他把追求科学和追求革命统一起来,走上了一条科学和革命相结合的人生道路。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中,他形成了自己一以贯之的理论风格和治学特点。他始终从党的事业大局出发,将理论、政策和历史的研究同党、国家、民族的发展和兴旺相联系;他以开阔的视野和时代的高度,创造性地进行研究,追求和坚持真理,独立思考,殚精竭虑;他善于发掘和提出具有价值的新材料和新观点,在国内外理论界、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他才华出众,博学多识,既有自然科学的知识底蕴,又有社会科学的理论功底,努力促进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交融;他治学严谨,思维缜密,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分析问题,提出见解,做到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材料与观点相统一,文章有质有文,叙事条分缕析,说理娓娓道来。他的道德文章广为人赞,充分表现了一个理论大家的风范。

龚育之同志立场坚定,对党、对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无限忠诚;顾全大局,坚持原则,严守纪律;工作勤奋,任劳任怨;品德高尚,公道正派;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酷爱读书,手不释卷;关爱青年,诲人不倦;淡泊名利,廉洁奉公。

龚育之同志多年来一直达观地对待人生,带病坚持工作。2006年,他因病住院治疗,几次生命垂危,经抢救脱险稍有好转后,仍在病榻上口述文章,他生命不止,思考不息,写作不息,奋斗不息。

根据他生前的意愿,家属捐献了他的角膜和遗体。他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了他挚爱的党、祖国和人民。他的逝世,是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事业的一个重大损失。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锐意进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龚育之同志永垂不朽! 

 

编辑:尧华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