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南校门区域功能调整规划开始实施

近日,作为南校门区域功能调整规划的一部分,北京大学27楼拆建改造工程开始实施。新闻网记者就拆建工程及该区域调整规划事宜采访了北大发展规划部相关负责人。

该负责人介绍说,“按照北京大学校园总体规划,原作为学生宿舍和教师周转房使用的南校门区域建筑将被调整为教学科研用途。”这是由于,一方面,建于50年代的16-27楼为筒子楼建筑,已经过了经济使用期,经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鉴定为危房。该权威机构的鉴定认为,该组宿舍楼“存在多种严重安全隐患,建议停止使用,拆除重建”。另一方面,目前学校空间资源供需方面仍然存在着巨大的缺口和矛盾,南校门区域的整治和改造工程,将在优化校园空间功能布局、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提升校园景观环境质量。

针对该区域内建筑是否属于文物的问题,负责人介绍说,2006年12月,北京市文物局正式审批通过了《未名湖燕园建筑文物保护总体规划》,认定16-27楼不属于文物建筑。

这位负责人强调说,“虽然不属于文物,但是考虑到16-27楼作为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居住场所,很多教师、学生以及校友对这一组格局完整的建筑有着深厚的感情和记忆,学校对这一组建筑的改造方式,一直持极其慎重的态度。”他说,学校多次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全面细致的讨论和研究,并对国内外通行的三种建筑改造方式进行了比较:(1)不改变原有外墙面,对建筑内部进行结构加固和室内改造装修。由于16-27楼建筑质量较差,外墙面砖已酥化,墙体开裂掉渣,屋顶大面积漏水,其原有建筑材料已经很难继续使用,经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鉴定为危房。同时这种改造方式无法改变室内空间格局,加之原有建筑层高偏小,改造后难以满足教学科研功能的要求。(2)保留原有建筑,进行外贴面和向外延伸加建处理。由于16-27楼建造时没有考虑防震要求,结构安全性很差,虽经多次整体加固和修缮,防震等级仍不达标,已无法在原结构上进行加建或改造,稍有触及结构,就会危及建筑整体。同时这种改造方式需要砍伐部分树木,将会对现有景观格局产生一定的破坏。(3)维持原有格局和风貌,统一规划重建。

经反复研究和讨论及多方案权衡比较,以及咨询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文物局的意见,学校最终决定采用第三种改造方式,即“维持原有格局和风貌,统一规划重建”。

统一规划重建后的该区域会呈现出什么样子?负责人介绍说,重建工作将力求尊重历史的记忆,延续原有建筑文脉与风格,在总体布局上和细节上致力于符合北京大学的总体景观特色和深厚人文底蕴。据介绍,重建后的南校门教学区将充分延续原有建筑的围合式空间布局;保持原有建筑风貌,对原有建筑材料充分利用,坡屋顶、窗户、挑台等建筑符号予以延续;原有园林绿化格局保持不变,最具有历史记忆价值的林荫道和繁茂的大树完全保留,在施工期间也进行保护;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并且建筑高度从沿道向两侧逐步抬升,排除压抑感,形成宜人的空间感觉。

<v:imagedata

南校门区域功能调整规划示意图东南角鸟瞰

<v:imagedata

南校门区域功能调整规划示意图正南鸟瞰

据悉,在制订改造方案的过程中,学校广泛征求了各方人士的意见。2006年9月,学校分别邀请北京大学的全国、北京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历史地理、城市规划、文物保护领域专家学者,教代会代表,院系教师代表,传统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专家以及校内相关职能部门代表多次召开座谈会研究讨论。2006年10月,发展规划部领导还在有关校园规划的讲座中,就该方案对学生作了介绍说明。

 

编辑:知秋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