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星系列报道之十九:王启宁——机器人背后的人生追逐

“机器人”这个名字似乎有种魔幻般的吸引力,它几乎是高科技的代名词,是小孩儿心中的幻想,也是大人眼里的科学。燕园中,就有这样一个人,带着一种兴趣,走进了机器人世界,收获着自己的快乐,也赢得了许多辉煌。跟随记者,让我们走近北京大学机器人足球队队长王启宁,分享他充满魅力的人生。

 

<v:imagedata

 

 

2006年的国庆假期与中秋佳节,当大家都陶醉于节日游玩的快乐和与家人团聚的温馨时,包括王启宁在内的七名北京大学工学院的师生却在苏州紧张忙碌着。不久之后,2006年中国机器人大赛将在这里举行。作为北京大学的代表,他们在这里以特殊的方式度过了中秋佳节。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他们获得了北大历史上这项比赛的首个冠军。

 

对于这段经历,王启宁把自己的感受概括为四个词:紧张、压力、充实、快乐。紧张,是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压力,是源于对母校、对科学的强烈责任感;充实,是来自于每一天的学习和钻研;快乐,根源于进步与成长。

 

“我们的队伍是一个融洽、平等、有凝聚力的集体。台上短短三十分钟的比赛,在台下要花上数百倍的时间来准备。为了准备这场比赛,几个月的时间里,大家几乎是全天奋战在实验室:调试程序、设置环境、进行预演……而我作为队长,连晚上睡觉也要在实验室打地铺。”王启宁告诉记者。而参加比赛的那些日子更是充满了紧张和辛苦:队员们每天晚上都要商量对策到凌晨,第二天早上不到6点就要起床,睡眠时间不足六个小时。在别人欢度中秋佳节的时候,大家却在成天为比赛的事情忙碌。“不过中秋节的晚上我们还是抽出时间一起过了节,吃了月饼,算是短暂的放松吧——回忆起来,真是美好。”王启宁笑道。

 

参加比赛需要极大的投入和付出。是什么支持着王启宁,使他如此执著呢?王启宁谈到,寻求科学上的创新和技术上的进步,是他的源动力。“我们是学生,不是公司的员工——我们不能只重复已有的技术,在科学上有所创新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参加这项赛事一方面有助于自己的科研,另一方面,我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促进科技的发展。”此外,王启宁告诉记者,对母校的责任感也是他奋斗的动力。北大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很强,但研究工程科学的氛围却相对较淡,机器人研究一直没有形成系统。“我们想通过自己的行动营造重视工程科学、发展工程科学的氛围——这对北大这样的综合性大学是必需的。”

 

除了带领北京大学机器人足球队参加各种比赛,王启宁还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投入到双足机器人的研究之中。2006年,他自行设计研制出国内第一个新型双足类人机器人实体,成为了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焦点。“在课题陷入困境的时候,我的脑子里只有机器人一件事,以至于平时在路上只关心别人的腿是如何运动的。”王启宁饶有兴味地回忆到。很多人都惊异于王启宁取得的成就,其实,在这些成就背后,王启宁付出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勤和汗水。在实验攻坚阶段,由于要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前沿研究中,所有项目组的成员都以实验室为家。“深夜,这里是整个工学院大楼里少数亮着灯的几个实验室之一。我们能从忘我的投入中获得莫大的乐趣——在外人看来很苦的科研过程于我们来说却是一个不断挑战、不断征服的过程,而征服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只要投入进去了,其实没什么苦的,苦也是乐。”

 

在科研上,王启宁致力于对机器人的研究。生活中,王启宁也十分重视机器人文化在校园内外的传播。200510月,作为发起人之一,他创立了北京大学机器人协会并担任会长。此后的一年,他带领协会开展了许多活动。200511月,协会赴河北省沧州市举办了首届北大—沧州机器人科普活动,免费为市民普及机器人知识,并进行机器人实物演示——在一天半的时间内接待市民两万余人次,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影响。20065月,协会举办了北京大学首届机器人科普周,以各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在校园内普及机器人知识,吸引了许多同学参与到机器人的科学实践中。此外,王启宁还参与组织了 “2006年柳州机器人科普展”“2007年山东潍坊机器人科普展”等多项展览活动,为普及机器人知识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这就是热爱机器人,为机器人不懈奋斗的王启宁——也许不是每个人都热心于机器人这个神秘的世界,但是每个人都会有自己钟爱的领域。走近王启宁,我们发现:乐于付出执著与追逐的人,最能收获一份辉煌而潇洒的人生。

 

(“每周一星”系列报道将以“每周一星——校园十大风云人物推选”博客和北大新闻网等媒体为载体陆续与大家见面。博客建立在未名博客上,登陆方法为:1、登陆未名BBS2、点击页面上方“Blog”选项登陆未名博客。3、在页面右上方“Blog搜索”中输入“每周一星”。4、在新页面中点击,即可登陆。)

 

 

 

编辑:致远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