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27 信息来源: 供稿:王筱昀
“打败一颗永不放弃的心是不可能的,打败一颗颗为共同目标永不放弃的心是更不可能的。”1400年前,玄奘从戈壁独自走过,1400年后,一群人,一队车,沿着被风沙掩盖的脚印重走精神之旅。
2006年,央视主持人、北大中文系校友曲向东一路西行,策划并主持了“重走玄奘之路”文化专题栏目,2007年11月24日,他应北京大学西域文化传播交流协会的邀请来到北大,为同学们讲述这段难忘之旅。
解读玄奘:他是中国脊梁
“鲁迅先生说,玄奘是中国的脊梁,著名文化探险家斯坦因也曾说过,他一生最佩服两个人,一个是亚历山大大帝,另一个就是玄奘。”
曲向东认为,玄奘不仅是坚韧的,更是智慧的。在戈壁滩五天四夜滴水不进,却依旧默念“宁可就西而死,不可东归而生!”无疑是坚韧的最好体现,而对于玄奘的智慧,他概括为“知道大目标是什么,并敢于为此付出牺牲” 。
曲向东告诉我们,玄奘写《大唐西域记》是应李世民的要求,为收复西域而准备的,“有人说,《大唐西域记》像间谍书,的确,它太详细了,从军队数量到国王的长相性格都有详细记载,于是有人就问,玄奘究竟是一个世俗的依附权力的人还是追求佛法的高僧?”在他眼里,玄奘知道自己的理想,那就是将佛教立为国教,让佛教在中国生根发芽,而《大唐西域记》只是他与唐皇的“一笔交易”——没有最高权力的支持,光大佛法只是空中楼阁。终于,玄奘在李世民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庞大的译经机构,翻译了大量经文,“我这里有个不确切的数字,中国有三分之一的佛经都是玄奘及其弟子介绍过来的。”
他同时强调,《大唐西域记》作为战争工具并不违背佛家的慈悲为怀,“因为玄奘知道,只有人民间的相互了解,才是消弭战争的最好方法。”
解读玄奘之旅:友谊之旅
2006年,对于中印关系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胡锦涛主席访印,而作为中印友好年的庆祝活动,央视“重走玄奘之路”摄制组沿着文化长廊一路西行,“抢渡”战火纷飞的阿富汗,畅行风光旖旎的吉尔吉斯草原,并第一次作为科考队伍来到李白的故乡碎叶城。配合着一张张图片,曲向东为我们讲述旅程中的故事,他感受最深的,就是玄奘在中亚、南亚那种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玄奘”这个名字可以是通关的护照,只要一提起“玄奘”,友好的目光、温暖的微笑便在不同种族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
“在中国的小学课本里,关于玄奘的介绍,只是一小段,而在印度,有一整本介绍玄奘的书作为必读教材。”
曲向东告诉我们这样一件事,在印度的一个小学,他们观赏了关于神猴哈奴曼(孙悟空的原型)的表演,为了答谢,六小龄童拆下一段水管 ,当场耍起来,“孩子们立刻疯了,说道‘我们的哈奴曼活了,我们的哈奴曼活了!’”六小龄童在印度受到了偶像级的待遇,曲先生说,其实中印两国间存在许许多多的共同之处,“有时,文化的交往比经济政治的交往更重要”。
重走玄奘之路:我和我的心一起行走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地向往/天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无牵挂。”许巍的《蓝莲花》,唱响在玄奘曾经五天四夜滴水不进的那段戈壁上。为了纪念玄奘,这段路是徒步走过的,后来,又组织了两次戈壁挑战赛,让商界人士走这条路,《蓝莲花》就是2006年挑战赛的主题曲。
“许多三四十岁的人,走到一半就痛哭流涕,不是因为脚痛,而是他们真的有所感触。许多走过这条路的人,他们的人生发生了重大改变……当人生越过最困难的一段时光后,人生境界会变得很不一样。”曲先生说,他曾采访过许多成功人士,其实秘诀很简单,就是坚持,但锲而不舍真的很难,“我朋友告诉我,《西游记》中最成功的人就是唐僧,原因很简单,一是他看什么人都是善的,白骨精变来变去,他总认为是好人,还有一点,唐僧看起来软弱,但他是唯一没有讲过‘回去’这两个字的人。”
“真正走下这段路的人,往往不是年富力强的青年,而是三四十岁的中年人,因为‘他们都有一个使自己走下去的理由’”,曲向东特别提到万科总裁王石,他就是那种“别人不背包,我就背个包,别人背一个包,我就背两个包”的人,有人曾问过王石究竟是什么支持他走下去,已年逾五十的王石说:“别以为我是铁打的,但我说过,我要走完这段路,我就一定要完成。”
“有人就曾作过归纳:这段路,不是脚在走,而是心在走,考验的不是脚力,而是心力。”曲向东最后坚定地说道。
编辑:知秋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