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我的北大青春纪事】周晓明:无怨无悔的燕园时光

【编者按】又是一个七月,又是离别时节。在毕业生即将离开永远的校园的时候,回溯走过的四年大学生涯,他们会怎样记录自己在燕园的成长点滴?他们会对母校、家长、老师和同窗表达怎样的诚挚感情?他们又将对在读的学弟学妹们讲述怎样的成长心得?为了给毕业生们提供一个记录燕园生活、表达感恩之情、讲述成长心得的良好平台,学生工作部启动了《我的北大青春纪事——北京大学2008届毕业生毕业纪念文集》编撰工作。在北大新闻网的大力协助下,学工部将从征集到的毕业文章中择其精华予以刊载,用文字作为即将开始新生活者的青春纪念,也把他们的叮咛和建议留给他们关爱的后来人。

 

个人简介:周晓明,男,江苏南通人,2004年毕业于江苏省南通中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2004级本科生,北京大学数学科学院统计系2005级双学位学生。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在班级担任团支部书记,在本科生党支部担任宣传委员,曾代表北京大学参加花旗集团国际案例比赛,2007年参加欧莱雅校园市场策划大赛获全国第四名,大三暑假在摩根士丹利投资银行部实习。2004年、2005年连续两学年被评为北京大学三好学生,2008年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毕业后就职于摩根士丹利公司,从事投资银行业务。

座右铭: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周晓明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2004级本科生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大学能和北大一样,跟一个民族的命运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每一个迈入北大的青年学子都不禁会把自己和一个个曾经在中国历史上闪亮过的和正在闪亮着的北大人进行比较。这样的比较会让我们感到骄傲,因为我们的前辈是那么地优秀;我们会感到惶恐,因为有一天我们也许会像他们一样,挑起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我们也会感到热血沸腾,因为我们将在一部大国崛起的记录片中登场。

伴随着这份骄傲、惶恐与兴奋,我走过了美丽的四年北大时光,也许将是我人生中一段最珍贵的回忆。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把你在课堂上学的东西全部忘记了,把你为考试背的东西全部忘记了,那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接受高等教育不仅仅是钻研自己专业的知识,背下几个公式或是写几篇论文,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如何融入社会,如何为社会创造价值。而这恰恰就是北大育人方式的写照。

四年前的夏天,带着刚刚走过高考独木桥的骄傲和对大学生活的憧憬,我步入了美丽的燕园。对于刚刚走出题海的高中生来说,大学生活是那么新鲜和自由,没有人逼着我们在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就起床,没有人催促我们完成作业,更没有日复一日的模拟考试;有的是三角地的锣鼓喧天,康博斯里的热烈讨论和教室里座无虚席的精彩讲座。面对如此绚丽的大学生活,我和很多大一新生一样陷入了迷茫之中,不知道应该如何支配自己的课余时间,是继续像高中那样钻研习题还是投身到社团活动之中?经济学课上章铮老师的一句话帮助我解决了困惑:“大一就是不断尝试、不断犯错的过程,因为你自己不尝试、不犯错就不会明白到底想干什么,应该怎么干,即使错了,还有很多的机会可以重新选择。”于是,我就开始了自己尝试、犯错的大一。

没有社团活动的北大生活是不完整的。趁着三角地“百团大战”的热浪,我报名参加了五个学生社团,打算在社团活动中一展身手。然而,一次次社团迎新大会上的满腔热血很快被拥挤的日程而稀释和冷却。虽然大学里的课余时间非常充裕,但还没有充裕到可以兼顾课程和多个社团的工作。最后,一学期的筋疲力尽换来的是差强人意的绩点和乏善可陈的社团工作业绩。然而这并不代表我荒废了大一的时间,因为我至少悟出了一个道理,工作和学习一样,需要专注和投入,就像营销课上老师所讲的,产品一定要有清晰的定位,自己的努力也必须有清晰的指导方向。这样的道理说来轻松,但只有经过实践的体验才能来了解到其中的内涵。

进入二年级,大学生活忽然变得有几分沉重,因为要开始考虑未来发展的方向,具体说来就是选择学术还是工作。这是我人生中首次独立地面临如此具有“战略性”的选择,固然使我有些惶恐,幸运的是我能够在北大的环境中做出这样的选择,因为北大的名校平台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机会;老师、学长会帮助我们看清前面的道路;志同道合的朋友会为我们鼓劲加油。

大二伊始,我倾向于学术研究的道路,理由是自己对于学校的环境更加适应,对于金融专业也非常感兴趣,同时自己内敛的性格对于进入复杂的社会缺乏足够的准备。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报名了GRE考试,从各种社团活动中渐渐退出,专心学习专业知识,并申请了统计学双学位的学习。怀揣着要飞越重洋的满腔热血,我每天都带着一本“GRE红宝书”出入在三教的教室里,把大脑沉浸在那些一辈子都可能用不上的单词里。在看过《美丽心灵》后,出于对纳什的崇拜,我把纳什的照片设置为自己的电脑桌面,每天都端详几遍,盼望着将来有机会可以进入美国名校,和这样的经济学大师面对面地交流。大二时期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要去美国一流的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然后做一名经济学教授,成为一名能对社会有贡献的经济学家。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有一次和同学一起听讲座,一位美国来的教授,曾经是华尔街的知名交易员,他给听众们介绍了一个充满挑战并令人兴奋的行业—投资银行业。这是我第一次知道有这样一个行业的存在,也是第一次听到一个个在金融界响亮几十年的名字: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在感慨自己孤陋寡闻之余,我开始在网上搜索这一行业的信息,并渐渐地产生了对这个行业的兴趣。挑战性、精英云集、活力是我对这个行业最初的印象。

大二期末,辅导员老师给同学们群发了一个邮件,大意是要从我们学院选拔两名学生代表北大参加花旗集团国际案例比赛,作为全球六大案例比赛之一,这一比赛国际上有比较大的影响力,吸引了世界各地名校的精英,因此,我也非常希望能有机会参加这一比赛。选拔的面试中,面试官是两位非常优秀的学长,他们犀利的问题和敏捷的反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非常幸运,我获得了代表北大参加花旗案例比赛的资格;更幸运的是,我有机会和两位优秀的学长共同工作,其中一名师兄曾经在著名的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当过实习生。在整个比赛准备过程中,学长们不仅给我传授了很多商业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技巧,还给我讲了很多关于投资银行的故事,尤其是那位师兄讲了很多他实习的经历,让我对投资银行业,对摩根士丹利这家公司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在2006年10月份的比赛中,虽然我们最终没有能够获得奖项,但在比赛过程中,我有幸结识了很多曾在投资银行有过实习经验的优秀国外大学生,通过和他们的交流,我发现这个行业确实有很多非常令人兴奋的地方。例如,年轻人能够在很早就承担起责任,能够和来自全球的精英共事,能够参与到很多载入史册的资本运作中,也能够为社会创造很多价值。最重要的是,在投资银行工作不用担心学不到东西,因为每天都要接受新的挑战,接触新的领域。除此之外,案例比赛还让我感受到了投资银行工作的节奏,因为比赛的规则就是在24小时内完成对一家企业的分析,并提出综合的战略性建议并准备好材料介绍给评委。和师兄的合作让我充分体会到投资银行人士细致认真和不畏疲劳的专业精神。

也许正是这样一种能够和精英人士合作的期望使我转变了自己的道路,转向一个更加绚丽的商业世界。为了进一步培养自己的商业嗅觉,我和两个好友报名参加了2007年欧莱雅校园市场策划大赛。这是一个为期半年的比赛,比赛中我们要扮演欧莱雅的品牌经理,帮助某个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制定一份详尽的市场推广计划,包括产品设计、定价、销售、广告制作等环节。为了完成这个综合的计划,我们三个人不断地讨论,学习化妆品的产品原理、进行市场调查,和广告公司沟通,设计产品模型……经过半年的努力,我们的团队进入了全国总决赛,并获得了第四名的成绩。这样一个逼真的商业环境要求参与者具备创造性和执行力,使我体会到了商业世界的挑战和乐趣,进一步加强了我对于商业的兴趣。

对于计划求职的同学来说,大三是大学中最关键的一年也是充满机遇的一年,因为几乎所有的大机构都会招聘三年级的学生做暑期实习生,并以此作为招聘全职员工的重要渠道。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经过了大二的磨练和大三上半学期的努力,我有幸拿到了摩根士丹利投资银行部的offer,成为其在大陆招募的十名暑期实习生中的一员。07年的夏天,我在这家世界一流的投资银行进行了为期十周的实习,让我近距离地感受到了金融行业的挑战性和魅力。尽管每天都要工作超过十六小时以上,而且经常要面临很大的压力,但我总能够从优秀的同事那里学到很多东西,不仅仅是行业知识、财务分析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如何高效地执行项目,细致地完成任务,培养专业的精神。所以很多人在形容投资银行的工作是都会用这么一句话:“Ihis career has a very steep learning curve.(学习曲线的斜率很高)”经过了两个月“痛并快乐着” 的投行生活,我拿到了2008年全职工作的offer,没有丝毫的犹豫,我接受了这样的邀请——这就是我所向往的具有挑战性的生活。

很快就要告别燕园了,一张张带着好奇的面孔即将和四年前的我一样步入陌生而美丽的大学生活,我想对大一的新生说:我们真的很幸运,能够在北大这样一所伟大的学校度过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所以千万不要虚度光阴,要充分利用北大的资源锻炼自己,充实自己,让四年后的自己不同于现在的自己!每位学长学姐都会根据自己的视角提出很多具体的建议,我也想根据我的思考和体验提出几条具体的建议。

学好英语。全球化的世界需要全球化的人才,而全球化人才的基本素质就是无障碍的英语沟通能力。无论是从事学术研究还是投身到商业世界,英语能力必不可少,报考美国名校需要TOEFL,GRE,GMAT,LSAT的考试,写学术论文也要参考大量的英文文献,参加求职面试有全英文的电话面试和现场面试,工作中很多国际机构都以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即使在国内的机构工作,也经常会涉及到国际交流,所以,无论选择怎样的发展道路,英语能力都必不可少,尤其是听说能力。

多听讲座。讲座是北大精神生活的一个特色。国家元首、学术大师、商业领袖,各个领域的成功人士经常会和北大学子分享人生的经历、对社会的思考。听他们的讲座,不仅仅是理性地欣赏他们的语言和思考,拓宽自己的视野,加深思考的洞察力,更重要的是感性地体会大家风范和领袖气质。一场好的讲座也许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大学是校园和社会的中转站,我们既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培养自己融入社会的能力。在社会分工日益明确的现代社会,凭一己之力所能完成的工作越来越少,任何人只有在团队的环境中,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体现自己的价值。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领导能力、演讲能力,这都是通过一次次课外活动锻炼而成的。可能每一次活动之后都不能看到显著的改变,但几十次、上百次活动的磨练之后,你将为自己的进步而赞叹。北大有那么多的活动可以参加,学生会、社团、比赛、暑期实践……处处都是锻炼自己的舞台,所以学弟学妹们,千万要抓住机会,不要虚度光阴,愿你们都能度过无怨无悔的燕园时光!

作为一名即将离开母校的北大人,我感到四年的北大生活给了我太多太多,北大的教育让我学到了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北大人的网络锻炼了我工作和沟通的能力,北大的平台让我获得了在世界一流投行工作的机会……我相信所有在燕园生活了四年或者更长时间的北大人都会和我有一样的感受,将来我们不论走到哪里,都一定会牢记母校的教诲,为北大争光,争做中华民族的脊梁!

 

编辑:文尚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