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中国脊】之八:我把青春献给你——甘于奉献收获感动 挥洒青春绽放美丽

编者按:2008北京奥运会乒乓球比赛的大幕终于拉开,国球国校交汇的华彩乐章将在这一舞台奏响,这一夏,荣光跃动、心潮汹涌!

在过去十天的赛前准备中,北京大学体育馆的奥运志愿者们经过岗前培训、赛前预热,积极融入团队、主动学习技能,他们摩拳擦掌,早已跃跃欲试!今天,胜地兴盛事,国校办国球,在奥运圣火的照耀下,志愿者们将再次扬起风帆,践行对世界的承诺、履行对祖国的责任。他们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奥林匹克精神带给北大、将北大精神播撒世界!

奥运乒乓球比赛期间,《乒乓博雅》将用独特的视角与您共同见证志愿者们的创新与拼搏;将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他们的微笑与沟通;将用温馨的镜头捕捉他们之间的友谊与团结;将用绚烂的画笔描绘十几天中他们的坚守与成长。我们尝试,将他们镌刻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青春作出尽可能多维的定格;我们相信,这群年轻的志愿者将会以智慧、坚忍、负责的姿态挺立于国球国校的荣光之中

“我把最美的青春献给你,我的祖国,我的母亲”,这是一句父辈们十分熟悉的歌词,是当时的青年对祖国发自肺腑的誓言。曾几何时,“奉献”因为它巨大的包容性和普适性而被泛读、被模糊。然而就在2008年的北京大学体育馆中,一群普通的志愿者用自己的日常行动再一次诠释了“奉献”的现实意义。也许他们的岗位太普通,普通得你只能看到这岗位上的一大群人,但如果你能对他们中的任何一位稍稍凝视,就可以看到这些个体们在十几天奥运华年中的动人美丽,收获他们带给你的十几天奉献青春的感动。

藏在学生中的老师

和徐烜峰的谈话,是在凉风习习的五四操场草坪上。面前的他随意地坐着,平头,天蓝上衣,短裤,白袜。做奥运志愿者这些天,“跟同学们在一起,我就是一个普通大学生。”事实上,徐烜峰早在几年前便已脱离了“学生”的身份,作为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实验室管理老师,他也和自己的学生一起成为了北大场馆一名普通的交通志愿者。

“‘峰哥’在我们交通口其实特普通,别人晒太阳他也晒太阳,别人淋雨他也淋雨,都和大家一样。”一旁的志愿者这样对记者说,但从“峰哥”这个称呼中,也不难感觉出他的不同。 “我2002年毕业就来了北大,在化院做教学辅助和实验室管理的技术工作。”烜峰老师娓娓道来,“因为我在实验室里也是为同学们服务的,年龄和经历的不同可能会让我比这些孩子们更容易和别人沟通,为别人服务。”

一说到为奥运服务,徐老师的话里就满是兴奋。“我刚到北大不久,就遇到了场馆建设方案投票。我当时投的就是现在这个馆。”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徐老师就坚定了自己要为奥运奉献的信念。后来,他又成为了学院第一批报名做志愿者的人。“我本想自己平时的工作就是管理仪器之类,想报物流的志愿者,但是因为业务口和院系对接的原因,就来了交通业务口。不过都挺好,奥运百年难得,能为奥运服务,做什么我都愿意。”

去年测试赛中,徐老师成为了“好运北京”乒乓球测试赛的一名志愿者。当时正值寒冬,徐老师所在的实验室每天又都有大量的实验任务,可他依旧坚持准时到岗。“那时候,实验室的工作每天四点才能结束,我就每天上晚班,急匆匆吃过晚饭就跑到场馆这边来了。”也就是那段日子成为了徐老师最愿意与他人分享的开心回忆。“那时候多兴奋啊,工作的时候一点都不觉得累。心里一直想着我是在为奥运服务呢,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说到这,老师兴奋地晃晃身子,大笑起来。

“我就是来服务的。”徐老师爽朗的笑声再次响起,“来了之后才发现,这里不但圆了我服务奥运的梦想,还让我有机会这么长时间和这些孩子们过几乎一样的生活,我好像也变年轻了!”

藏在福娃里的女孩

记者原本约了福娃“迎迎”下午1:30接受采访,可是到了1:35,她的志愿者同学发来短信:“今天观众特别多,我们的吉祥物还得再撑一会儿,大概两点以后才能下岗。”而到了2:05,记者到达场馆前院,仍不断有老老少少的观众走到“迎迎”面前合影,她们或高扬着国旗微笑,或抱着“迎迎”的大头亲昵,种种动作都配着同一种表情,那就是发自内心的开怀的笑脸。的确,艳阳下福娃娇憨的笑脸与可爱的动作,几乎是可以驱逐燥热的。

然而,当这所有的表演结束,两位志愿者扶着刚才还活蹦乱跳的“迎迎”走出前院,那“迎迎”的脚步竟然已变得“蹒跚”。随着饱满的充气道具一点点瘪下来,一点点挪动脚步的“迎迎”终于走到了场馆背阴处的一个休息点。两位志愿者赶忙上前打开拉链把道具的上半部分提起来,下半部分也呼喇喇掉在了地上。如同小鸡出壳般,一个瘦弱的小女孩从道具中钻了出来,衣服贴在身上,头发黏在脸上,连腿上的汗都流成了“小溪”状。就在志愿者们拿走道具的同时,女孩几乎是跌坐在一旁的楼梯上,接过身边同伴递来的水,咕嘟咕嘟一口喝下了大半瓶。

她叫益西康卓(以下简称“康卓”),是所有福娃扮演者中唯一的女生,一位瘦小得看起来体重不足90斤的女生,而那一套福娃道具,不少于30斤。“我们每一次的表演在15分钟左右,不过我最长坚持过25分钟呢!”说这句话的时候,康卓脸上的笑容几乎像破了世界纪录的冠军。“有一次有一位比我块头大的女生对福娃特别好奇,就穿上表演了5分钟,脱下来的时候说‘以后再也不扮福娃了’。这里边确实特别闷,有一次我在里边闷得头晕,差点要呕吐呢。”

这位19岁的志愿者第一次走下雪域高原,之所以能披挂着几乎达到她本身一半重量的道具为观众们表演、拍照,精神力量的作用不可小视。每天三次这样的高体力消耗活动,再加上醉氧的缘故,除了上岗时间,康卓几乎都在“沉睡”。“有一次刚刚在台阶上脱掉道具,本来想趴一下就回休息区,结果竟然睡着了。”但即使这样,回到休息区的康卓还是会走到道具前,认真地把它翻过来晾开,并细心擦拭里边的污渍,似乎那是她自己的宝贝。“能穿着它给别人带来欢乐,受多少苦都没关系的!说实话,除非身体特别不舒服,如果是和观众在一起或者在表演的时候,我自己都感觉不到流汗。”而说起与观众之间的交流,康卓脸上更显出几分质朴的顽皮:“我通常都会和观众说你好,有时候观众会惊叹‘哇,是个小姑娘’。还有一次我站在一处,一个小朋友过来摸了摸我,边摸边说‘这里边有什么呢?’我蹲下去和他说‘你好’,结果小朋友一下子兴奋得直叫‘妈妈妈妈,福娃是个姐姐’!”

藏在幕后的英雄

在观众服务业务口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每天清晨,他们要推着小车把水和饮料送到前后院每一位志愿者的手中;每天傍晚,他们又要忙碌着收回发放的手台等物资,把它们完全清点之后再离开场馆。没有比赛时,他们工作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仓库;比赛进行时,他们待得最久的地方是工作部署区以及前后院的替补岗位。他们的名字是“运行支持”小组。

“我们做的就是物资保障以及替岗轮岗,如果有新增岗位的话也是我们配专员。”运支小组主管赵常说。他还举例,现在前院增加了一个无障碍服务员,任务就是帮助推婴儿车和轮椅,以便这些观众能够更快速地进入看台。这个岗位看似容易,但也费了他们不少功夫学习。比赛第一天时他们突然发现“和平时演练完全不一样”,有很多电缆或者斜坡,“如果不认真研究就会弄得轮椅上的人很不舒服。”赵常笑言,“不过年轻嘛,学习总是好事情。”

除了学习,他们还为奥运奉献了自己的创意和智慧。在工作部署区的东南角,记者看到了一个发放水和饮料的台子。运支的成员正在里里外外地忙碌着。只见他们拧开一瓶矿泉水倒满志愿者水壶,之后志愿者将瓶子里剩下的50ml水喝掉。这样,一个空瓶子就被回收了。“我们注意到每次大家喝水喝了一半就找不到自己的瓶子了,就想出这个办法。第一,能够保证每个人都不浪费水,第二,回收了瓶子,保护环境。”赵常介绍说。“这项工作虽然非常繁琐也很累,但是能为奥运做点贡献,我觉得还是值得的。”

其实“运行支持”这四个字,就能很好地诠释他们的工作内涵。运,运筹帷幄,他们要整体掌握志愿者的所有物资;行,行走江湖,他们负责分发各种物资;支,智勇双全,预示着他们会用自己的智慧解决所有问题,为志愿者提供最好的保障服务;持,持之以恒,这样细微琐碎的工作需要的恰恰是毅力以及耐心。

“虽然我们不能进场馆看比赛,但是想到场馆因为我们的工作而正常运行,我就觉得非常高兴。我们相信,任何岗位都能做得精彩。”赵常总结道。

在北京大学体育馆里,有一片蓝色的志愿者的海洋,而在这片志愿者的海洋中,藏着无数青春的个体,青春的故事。他们是一群有个性的80后,但他们常常会不约而同地提到一句话:“为奥运奉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做什么我都愿意。”这,就是他们对奥运、对祖国许下的发自肺腑的誓言。(文/王思泓 易洁)

编辑:聪平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