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丰富建筑,用建筑感动世界:记法国建筑大师保罗·安德鲁北大演讲

他,在世界建筑业享有“诗人建筑师”的盛誉;

他,被公认为具有超前独特的建筑设计理念和过人的眼界;

他,设计了享誉全球的中国国家大剧院;

他,就是世界知名建筑大师-----保罗·安德鲁先生。

2008年9月29日,远道而来的法国建筑大师保罗·安德鲁访问北大,并在百周年纪念讲堂就自己的建筑理念发表演讲。演讲由他的挚友北京大学法语系董强教授担任翻译,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吴志攀教授也聆听了演讲。



保罗·安德鲁毕业于法国乃至欧洲首屈一指的专业学院。多年来,他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国:与人合作的法国巴黎“新凯旋门”德方斯的大拱门、日本大阪海洋博物馆、英法海底隧道法方终点站……这其中最多的还是飞机场,你可以在环球飞行中体验以下安德罗作品带给你的视觉震撼: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机场、埃及开罗机场、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机场、日本大阪关西机场、文莱机场、中国三亚机场等等。当然,最为知名的杰作还数巴黎戴高乐机场及上海浦东新机场,曾荣获许多国际建筑大奖。作为世界级的建筑大师,安德鲁先生非常随和幽默,有着浓郁的艺术家气息。

演讲开始前,安德鲁先生首先展示了他在中国建筑的几个代表作,其中包括:浦东机场,广州体育场,浦东东方艺术中心,苏州科技文化馆,成都行政楼以及为世界瞩目的中国国家大剧院。结合图片,安德鲁先生向大家阐释了蕴涵建筑之中的他的建筑理念和风格。他认为,建筑最重要的是功能性,但同时应兼具审美的意蕴,因此自己始终强调在功能的完善之外要加入诗意的元素。浦东机场就是这种理念最好的体现,机场内部的线条既起到了支撑整个建筑的作用,又起到了装饰性的作用。同时他认为,建筑的“奢侈”不在于材料的贵贱,而是在于“奢侈的思想”,即建筑师的设计应让人有不尽的联想。比如广州市体育场中用同一根梁柱通过不同的组合产生了不同的效果,这些不同的组合就是建筑师思想的结晶与精髓;而浦东东方艺术中心的玻璃设计则充分体现了安德鲁先生细腻的建筑风格,玻璃因不同位置而颜色透明度各异,有些地方“有如昆虫触角般细腻”,这样的效果能够在一个如此大型建筑中体现出来非常惊人。不只是细腻,“亲和力”也是安德鲁先生建筑风格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他说:“在成都行政大楼的设计上,我希望在政府机构中办公的人以及来这里办事的人都能够拥有一种轻松的心态,而不是对这栋建筑感到不自然以及恐惧。”可见,安德鲁先生真正的把人文主义关怀融入到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之中。



正如大家所期待的,安德鲁还重点介绍了中国国家大剧院的设计。它建在人民大会堂的旁边,与奠基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核心建筑比邻而居,但看起来不失和谐,因为安德鲁在设计中贯穿着“两个时代的建筑不能有冲突,但允许每个时代有自己的特点,没有必要再一味地模仿”的理念。而将建筑入口设计在地下,则是为了给人“慢慢遗忘外界而进入一个新的境界”的感觉,让人有足够的空间来感受自己的情绪,在进入剧院的过程中慢慢明了自己的内心想法。而其中的歌剧院则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顶部设计既为音响效果服务又有雕塑的感觉,也体现了他“功能性为首,同时注入艺术感和诗意”的创作特点。

最后,作为钟情于中国建筑设计的老朋友,安德鲁先生诚恳地提出了对中国的三点希望:“将建筑的特色化推广到全中国,使每个城市各有特色;找到新的适合中国的都市模式;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位将源源不竭的才思奉献给世界建筑事业的大师,不仅具有过人的空间想象天赋,也将对和谐与美的追求贯穿始终,其魅力令人折服。演讲结束时,吴志攀常务副书记上台向安德鲁先生赠送了京师大学堂牌匾以及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爱国教授所绘的画像,安德鲁欣然接受了礼物,并对北京大学的盛情邀请和款待表示感谢。(文/郑阳)

 

摄影:孙琳琳

编辑:文尚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