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李明滨教授出版新著《俄罗斯汉学史》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李明滨的新著《俄罗斯汉学史》于近日(2008年11月)由大象出版社隆重出版发行。

这是作者酝酿了近30年长期积累写出的成果。俄国资深汉学家齐赫文斯基为该书作序:“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李明滨教授即开始梳理俄罗斯和苏联文学在中国的译作,成果丰硕。同时也搜集到丰富的俄罗斯汉学史料,均已纳入了本书新著之中。”

 
《俄罗斯汉学史》

全书设六章,系统阐述300多年来俄罗斯汉学兴起和发展的漫长路程。头两章追述古代史料,从18世纪驻北京的俄罗斯宗教使团(系据彼得大帝和康熙皇帝的意向达成的协议)成批翻译中国历史文献与官方文书开始,到19世纪俄国汉学奠基人所作中国国情综合型研究论著。再用两章叙写19世纪至20世纪前期俄国系统翻译诸子百家、史记汉书以及广泛的古代文化典籍,传播儒学说,产生佛学研究的独特学派,撰写世界第一部中国文学史,组成汉学中心喀山大学和圣彼得堡大学,直至形成汉学研究的俄国学派。后两章大篇幅地介绍50年代苏联时期汉学走向辉煌,汉学中心遍布莫斯科等各大城市,汉学的各分支:史学(古代、中世纪、近现代)、文学、哲学、民族学、敦煌学、西夏学、经济学、造型艺术,以及政治社会学等都有长足的进展。由此产生的一批代表人物和著作,包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考察辛亥革命的史学家,编成中国哲学辞书的冯友兰先生海外弟子和俄国新儒学学人,发现汉语新方言和率先写出白话文文法的汉语学者三杰,广泛翻译古诗与唐诗、元曲与章回小说几大名著、民间文学与现当代文学名著的一大批资深汉学家。形成中国文学名著如:“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态势,连绵不断地流向俄罗斯。

概括地说,该书分期连续撰述俄国汉学形成、发展和成为世界汉学的一支劲旅全过程。从历史溯源起,中经比丘林、瓦西里耶夫、阿列克谢耶夫三个历史时期,迄于以齐赫文、米亚斯尼科夫、基达连克为代表的当代汉学新时期。这是国内第一部贯通古今的俄罗斯汉学史。

李明滨教授

李明滨教授,1933年月生,台湾台北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留校执教至今。曾任北京大学俄文系系主任、俄罗斯学研究所所长、俄中比较文学研究会会长、普希金研究会会长,长期从事俄罗斯语言文学俄罗斯国情学与中俄比较文学的教学和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学在俄苏》、《中国文化在俄罗斯》、《中国与俄苏文化交流志》、《俄罗斯文化史》、《俄罗斯文学史》、《俄罗斯文学的灵魂——托尔斯泰》等,主编高校教材《苏联概况》、《独联体国家文化国情》等,译著《陀思妥耶夫斯基夫人回忆录》等多部,发表论文约150篇。曾多次获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优秀学术成果奖,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并荣获俄罗斯联邦政府颁授的普希金奖章和俄方颁发的俄中友谊奖章及高尔基奖状。1995年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授予李明滨教授荣誉博士学位,以表彰他在研究、翻译和传播俄罗斯文学和文化以及两国之间文化交流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编辑:文尚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