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20 信息来源: 北大新闻网 倪昀
“我第一次来北大的路很绕,这一绕就绕了31年。本是一个糊涂人,糊涂上再糊涂一次才能恢复本来面目。”一袭青衫,被誉为中国“新写实主义”作家的刘震云在充满冷幽默的讲述中,开启了本次演讲。4月16日晚,由北京大学中文系主办的“中国作家北大行”刘震云演讲会在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举行,这位以《塔铺》、《一地鸡毛》、《手机》等脍炙人口的小说闻名的作家,发表了题为“从《手机》到《一句顶一万句》”的主题演讲,阐释了他对于文学的理解。
1987年,刘震云以小说《塔铺》一举成名,随后发表《温故1942》、《一地鸡毛》、《手机》等一系列作品。关注小人物或底层人的生存境遇和生活态度,始终是他作品的主题。《我叫刘跃进》是刘震云近期影响较大的一部作品,曾获“2007年年度小说长篇最佳奖”。《一句顶一万句》是其最新发表的作品,塑造了中国式的“千年孤独”。
刘震云首先回忆了自己的北大生活。那是一个大师云集的时代,也是一个状元云集中文系的时代。他是78级的河南省状元。他的第一篇作品也是在北大念书时发表的,发表在《未名湖》上。“现在想,写得确实不怎么样,3000来字,但在我脑海里记忆很深,深的不是作品,而是负责稿子的编辑是77级的一个漂亮女孩。”
刘震云在演讲中反复强调了胸襟、气度的重要性。他认为北大的教育教给了他做人的态度,“有多大的胸襟、气度,就能做出多大的事情。”他坦言,自己一开始写作时并没意识到态度的重要,“直到《一地鸡毛》,我似乎感觉到了,而且认识到,写作并不是写作本身,而是通过写作交不同的朋友。”《一地鸡毛》问世时,很多人都评价它是原生态的,写的是小林家的流水账。刘震云昨天反驳说,“如果这样,这部小说是不成立的。小林恰巧不是我们认为的芸芸众生,我是把他当英雄写的。小林认为他家一块要馊的豆腐,比八国首脑还要重要。”
对于写作的理解,刘震云认为写作是倾听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听书中人物说话的过程。“写作不是写作本身,而是要通过写作交到特别不同的朋友。遇到了说不同话的朋友,是写作的开始。”这些理解集中体现在刘震云创作的各色小说中,尤其是在《一句顶一万句》中,主人公杨百顺一生追求的就是找一个知心的人,说一句知心的话。刘震云相信,一个写作者若变成倾听者,那么作家将没有负担,负担落在了书中人物的身上。
演讲过后,在场嘉宾纷纷发表了点评。沈阳师范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孟繁华表示,刘震云的小说一直在寻找,寻找爱情、寻找故乡。“文学就是处理人内心领域的,刘震云抓住了这一点,一句顶一万句。” 《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说,“胸襟、气度到底是什么?就是不断让自己做到老实,以老实的眼光看世界、看人。老实人刘震云做到了。”
据悉,此次刘震云演讲会是“中国作家北大行”活动的第三讲,著名作家王蒙会随后登台。
编辑:云超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