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剧星风采大赛圆满落幕 中文系《编剧之死》摘得桂冠

“我在这儿感受到一种难得的空气,这种空气源自思想的自由和精神的独立。我想,这也许就是北大的灵魂。”北京戏剧家协会秘书长杨乾武在看完剧星风采大赛后感慨道。

4月30日晚,2008-2009北大剧星风采大赛决赛第二场在百年讲堂多功能厅落下帷幕,最后五项大奖的揭晓为本次大赛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中文系第二代表队的《编剧之死》赢得最佳戏剧奖和原创剧目最佳编剧奖,马克思主义学院代表队的《等待法则之<爸,你回来啦>》则包揽男女最佳演员奖和戏剧二等奖。

夜晚的星空分外璀璨,剧星的舞台上更是明亮缤纷。四支杀入决赛的队伍各自带来自己精心准备的“佳肴”,为观众献上一顿丰富的视觉盛宴。

《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 :尖锐的社会思考

首先上场的是中文系第一代表队,他们带来了意大利著名剧作家达里奥·福的《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

一个患有“演员狂想症”的疯子因假装他人被捕,审问他的分局在一个礼拜前有一个孤独的无政府主义者跳楼自杀。一个巧合的电话使疯子成为调查“无政府主义者事件”的督察,跳楼事件随之真相大白。

“我相信正义,我相信善良,我相信这个世界是公平的……”声声呼喊,道出了我们似曾相识的最初信念。此剧的导演兼编剧、及剧中演员的李杨一人分饰多角,穿插于演员狂想症者、督察、防暴警察及法师中,呐喊传达着人们心灵深处对社会的美好愿望。短短的四幕剧,却凝缩了不同角色对于社会真实现状的思考和批判。

评委李铎说:“演员具有很强的信念感,投入而充满着激情,具有强烈的爆发力和表现力”。 “我感受到北大学生的情怀,是对现实人生充满感情,具有深度的的的关注,这种情怀是思辨的,有力量。”

《奋斗之后》 :诗意的成长

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代表队在现实生活中积累经验,从时代潮流中汲取灵感,续写热门电视剧《奋斗》,展现一种对于成长的别样理解。

鲜活的人物形象,使观众跳出了先入为主的圈子,走入了《奋斗之后》的10年。奋斗之后,陆涛为何将那个能住三百年的房子的梦想遗忘?奋斗之后,夏琳怎样面对十年后的重逢?奋斗之后,重逢又激起米莱怎样的渴望?

人物内心诗歌般的自述,以一种亲切的声音娓娓道来,道出成长道路上的种种忘记和失去。过去、现实、未来的时空转化,给人一种错落的空间感,《奋斗之后》在不停的回环反复中,展示出了戏剧舞台的张力。

“从你们身上,我看到了年轻人对自我的反思,对即将到来人生的想象中的反省,是一种诗意化的探索”。 杨乾武先生在赛后评道。

美丽的青春,柔美的文字,痛苦的成长,《奋斗之后》用动人的故事打开了一副人生成长的思考长卷。

《编剧之死》 :反复与回环的颠覆

中文系第二代表队献上一部自编自演自导的《编剧之死》 。

一个三流的剧团里,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终于发生,剧团编剧离奇死亡,警察从导演入手对案情展开调查,然而剧情的发展却一步步把罪犯的矛头指向警察自己。正当似乎真相大白,警察真正的面目被揭穿时,剧情急转直下,原来这不过是一个剧团的探案剧排演。唯一相同的是,现实的剧团和戏中的剧团都是“三流”的。剧团人戏中的的矛盾和争吵最终引发了不可调和的冲突,最终编剧真的死了。 《编剧之死》的剧情回环反复,戏中戏,剧套剧的情节设计给观众带来不断的惊喜和意外。正如评委邵泽辉所言“我觉得自己被耍了,从一开始就产生许多期待,这种期待却又不断被调整方向,变换样式”,并大赞编剧的“手法特别有想象力”。

此剧另一大特色是反讽式的剧评色彩,结合了当下一下时尚的文化现象和热点,展示编剧对北京乃至中国的话剧舞台的理解和批评,也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灵距离。

《等待法则之:<爸,你来啦>》 :哲理剧的青春阐述

马克思主义学院代表队上演了一部独特的哲理剧,也是一出表现人类永恒的在无望中寻找希望的现代悲剧。

甲,乙,丙,丁四个人在一起日复一日地等待他们心中的“爸爸”回来,传说的“爸爸”会在天亮时回,但他们从来没有见到“爸爸”,也没搞清楚为什么要等爸爸。日复一日,夜复一夜,一直在迷茫和希冀中等待,等待。

《等待法则之:<爸,你来啦>》的主题与核心是等待希望,“爸爸”作为一个代名词始终是一个朦胧虚无的幻影,一个梦魇中的海市蜃楼。他虽然未曾露面,却是觉得人物命运的首要人物,他若有若无的存在吸引着人们迷茫却执着的憧憬。

这部剧试图引发众人的深入思考,要展示一个人性的侧面。无论“爸爸”会不会回来,希望会不会成真,它毕竟能使绝望的人多了一个盼头,多了一层精神寄托。

“我看到一种精神层面的信仰和理念,也许因为人从内心深处都渴望超越自我,是人类对更好更高的东西的追求与索取。”杨乾武说。

曾凭借话剧《作家之死》包揽北大剧星风采大赛多项大奖的07级硕士生刘纯,率领团队以《编剧之死》再次赢得了评委和观众的“芳心”。赛后他说,这次其实是在做一个表演训练,对一名演员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希望为以后的剧星大赛培养更多人才。邵泽辉在评点时用“钦佩”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大胆预言“北大出来的戏剧人才将来会在戏剧舞台上做出一番成就”。

获得第二名的《等待法则之:<爸,你来啦>》是一个深刻又比较难懂的剧目。被问及灵感源自何处时,导演张新新说:“其实是从快毕业要找工作中得到的体会……它是每个人心里最想要的东西,就是‘爸爸’。也许它就在你身边,但你却发现不了。因为每个人都执着于那个加了条件之后的目标。”

当晚到场的评委分别是北京戏剧家协会秘书长杨乾武,曾执导《情流感》、《在变老之前远去》等多部著名作品的青年导演邵泽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讲师、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博士后、中央音乐学院西方音乐史博士毕明辉,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台词主科教师张军慧,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表演主科教师李铎。

至此,08-09年度北京大学剧星风采大赛圆满结束。绚烂璀璨的灯光、缤纷多彩的舞台、淋漓尽致的表演、跌宕起伏的剧情,为美丽的校园之春再添一份勃勃生机。在舞台上,每个演员都是主角,他们用全力阐释生命和社会的主题,在各自的气场中扮演着属于自己的人生。站在时代巨潮之中,他们静观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发挥无与伦比的想象与构思,展现着北大人横溢的编演才华和对人生、对时代的深入思考。

附1:两场决赛获奖总名单

前三甲:

冠军:中文系第二代表队《编剧之死》 艺术学院代表队《红玫瑰与白玫瑰》

亚军:马克思主义学院代表队《等待法则之:<爸,你来啦>》

外国语学院《33 New York Lane》

附2:本场获奖名单

最佳戏剧奖:《编剧之死》

最佳女演员奖:张莙陆

最佳男演员奖:张新新

原创剧目最佳编剧奖:刘纯

编辑:李娜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