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17 信息来源: 学工部
【编者按】他们是北大学生的卓越楷模,他们是当代青年的优秀代表,他们的精神状态和人生追求寄托着祖国的希望、关乎民族的未来,他们的身上闪耀着燕园特有的学术才情、蓄积着对民众、对社会、对祖国乃至于对世界的深切感悟。他们尽情挥洒着青春的汗水,凭借理想的翅膀展翅翱翔。他们就是在燕园成长起来的,活跃在各个领域的北大优秀研究生代表,是全体北大研究生的青春榜样。
为创新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展现当代北大研究生文明生活、健康成才的昂扬风貌和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生动形象,2007年9月,学生工作部和北大新闻网联合设置专题栏目,持续刊登报道文章,首次启动了“青春的榜样——北京大学优秀研究生系列报道”工作,深入挖掘、广泛宣传燕园研究生群体中的优秀典型,有效激励全体研究生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坚定成才报国志向、激励学术科研兴趣、实现全面成长成才。自启动以来,此项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2008年6月3日,《教育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简报》(第528期)专门对此进行总结,对北大开展研究生榜样教育工作的尝试给予高度肯定,向全社会充分展示了北大研究生育人工作的丰硕成果。
本学年,为持续激励全体研究生砥砺德行、坚定志向、全面发展、成才报国,学生工作部与北大新闻网共同推出专题报道,将继续开展“青春的榜样——北京大学优秀研究生系列报道”工作。我们惟愿:通过汇集和展现这些现实中的成长故事,分享身边的青春榜样鲜活的成长经历和感知体悟,让大家在面对选择时多一份智慧、少一份迷惑,在身处逆境时多一份坚持、少一份退缩,在追寻梦想时多一份执着、少一份旁骛,让每一个北大研究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方向,在这条最终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一团火捧出的光芒——记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电子学系2007级硕士班
班级简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电子学系2007级硕士班(以下简称07电子硕士班)由68名同学组成。组建近两年以来,他们脚踏实地地开展学术研究,取得了优异成绩;此外,07电子硕士班集体氛围浓厚,同学们团结协作,为家庭困难的同学募捐;在公益活动方面,他们热心参与奥运志愿者等社会实践工作。如果把他们每个人比作一只心怀理想而燃烧着的灯芯;那么,正是在07电子硕士班的相汇,他们得以凝聚成一束燎亮的火把,共同燃灼起照亮未来的熊熊之火,灿烂了美丽动人的燕园年华。
集体之火:群才属修明 承运共跃鳞
2007年9月,来自天南海北的68名学子初遇在湖光塔影之畔。面对全新而陌生的班级,刚刚走马上任的临时班委做出了如下宣言:“把我们这个班建设成温暖的一家,让她更好的为大家三年的学习生活服务,为大家实现自己的理想服务”。然而,研究生平日承担着繁重的学习、科研工作,外加专业不同、实验室不同,大家平时相聚的机会并不多。如何尽快消除同学之间的陌生感,是临时班委面临的第一个难题。
“我们当时想到了以表格的形式来搜集大家信息,通过汇总和公布来消除班级的陌生感”,班长熊宇乐介绍道。于是在新学期第一周,每位同学都拿到了一张详尽的个人信息统计表,从个人情况、联系方式到兴趣爱好、期望建议,事无巨细、无所遗漏。“我们班委把这些信息汇总到一起,整理出一份详尽的班级大档案。依靠这样一套详细的表格,兴趣相近的同学们在班委的建议和协助下组成了跨实验室的兴趣小组、联谊小组,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逐渐互相熟悉起来”。
从这些“第一手资料”起步,靠着临时班委的努力、技术“牛人”的热情和全体同学的支持,班上建立了包括班级大档案、班级QQ群、班级FTP、未名ID列表以及短信平台等一系列信息交流途径,确保了班级信息在第一时间为每一位同学所获取。“尤其是班级FTP,它汇集了班级档案、共享资料、活动照片,还有我们收藏的音乐、视频、电子书等大量信息,成为我们班集体的重要信息平台”。一位同学边说边向我们展示了FTP上的一个班级纪念视频,当每一位同学的影像与名字在屏幕上流动时,即使是此前与这些同学素未谋面的记者,也真切感受到了视频中传达出的班级温情,集体的氛围与团结便在这点点滴滴的细节中慢慢积累起来了。
在过去的近两年时光里,07电子硕士班利用节假日,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刚来学校,班委就组织我们进行燕园定向越野活动,让我们在游戏中熟悉了校园环境,也熟悉了彼此”,一位同学回忆说。香山、八大处、百望山、龙庆峡……无论跋山还是涉水,他们手挽手一起走过,一直走到今天所见的这个团结而温暖的集体。“记得去香山那次,我们在返程的时候遇上车流拥堵,只得拖着已经疲惫的身体步行”,同学们将过往趣事翻出来同记者分享,“但我们却并不觉得无聊烦躁,因为大伙一路上有说有笑,不知不觉,还真走回了学校”。
当然,在各种活动的组织中,班委同学额外付出了很多努力,例如在郊游前三番五次的“踩点”工作,例如提前通知、确认和现场组织。当记者询问,这样大量而繁琐的工作对于忙碌的研究生学习是否造成了很大负担时,班长熊宇乐干脆地回答到:“其实我们班委除了班长之外,没有任何固定的成员。不过,我们班拥有一大群热心的同学,每一次活动都会有很多人参与组织,他们有的是出于兴趣,有的是提供技术,有的希望锻炼自己。正因为每一位同学都有可参与的位置,我们的活动向来都人气旺盛”。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班上同学还积极支持参与学校和院系的学生组织、兴趣社团。“美丽大卖场”、“学术十杰”、“lab杯” 体育联赛、抗震救灾义演义卖等活动中,从来少不了班上同学的身影。院研究生会一整年的工作中,也包含了同学们关注的热性与挥洒的汗水,班上同学“占据”了研究生会主席、副主席和多数部长的职务,大家都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奉献着。
每一个人都有无限发展的可能,当每一位杰出的成员能够发现和发挥自己的潜力,那么这个集体必然会和谐而共进,集体的力量必然能得到最大的发挥,集体之火必然会在熊熊燃烧中永放光芒,07电子硕士班正是用他们的经历,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友谊之火:共渡难关,心手相连
2008年新年,百年未遇的雪灾阴影刚刚淡去,正当07电子硕士班满怀希望地迎接新一年的时候,班上一位同学却突然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困境——他的弟弟被确诊罹患白血病。而就在半年前,他家里还刚刚为了母亲的治疗而艰难筹措费用,如今在治疗弟弟的白血病上,无论是做常规的化疗,还是考虑骨髓移植,治疗费用对于这个家庭都是难以承担的天文数字。
这个消息使得同学们大感意外,一开始有些不知所措,班长熊宇乐甚至接连几天睡不安稳。“经过讨论,我们决定先在班里筹集应急资金”,一名同学告诉记者说,“尽管我们班集体才组建半年,但大家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大家积极捐款,一些同学还拿出了数千元”。在友谊的感召下,班上在两天之内竟募集了近三万元。除了解囊相助之外,同学们还纷纷积极联系相关的校内、企业、社会资助渠道,老班长牛力两次向时任校长的许智宏院士寻求帮助,得到了许校长等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牛力说:“我们必须动用我们所能动用的一切资源和能力,因为这样就可以尽量去挽救生命,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感到自责”。
在学校、院系和老师的关心支持下,同学们在校园内组织了募捐活动。班长熊宇乐说,“当时才三月,北京的春风依然刺骨,但是我们班几乎所有同学都自发地赶来协助宣传,一遍遍地向路过的同学老师讲述。一些同学坚守在募捐点,从上午一直到晚上6点”。同学们的真挚情感,深深触动了每一位行人,更多的关怀与帮助纷纷涌来。与此同时,有的同学还一直在身边给予那位同学精神上的鼓励:真挚的言语安慰,亲手折叠的幸运星,还有“我们一起承担”的鼓励,让春寒料峭的燕园燃烧着温情脉脉的友谊之火。
在北大师生的积极帮助下,最终募集了10多万元善款, 大大缓解了费用难题。北大电视台、《新京报》等校内外媒体也对募捐行动做了报道,更多心怀爱心的人们纷纷予以援助,得益于爱心的潮涌,弟弟的病情也逐渐稳定下来了。在这个乍暖还寒的初春,集体的和煦光辉,成为大家茫茫行程中明亮于心间难以忘怀的的温暖。正如熊宇乐所说,“假如把我们每个人比作燕园中的一个点,以此为圆心,最紧致最亲近的那个圆应该就是我们的这个班级。我们这个班级,首先应该成为大家最温暖可靠的支持。”
学术之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为研究生,07电子硕士班的同学在本行上更是出类拔萃,各种“牛人”比比皆是。一名同学介绍说,“我们当中很多人从大四开始就参加实验室的各项科研工作,多位同学已经开始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会议”。其中,张诚已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学术论文3篇,并申请专利1项;杨筱舟发表学术论文3篇;张福强正在申请专利1项,还有许多同学正准备发表学术论文,并逐渐成为各个实验室的主力科研人员;刘睿之还在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室内导航系统设计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班上绝大部分同学的成绩都很优异,践行了共同进步的集体理念。当然,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与班委的付出是息息相关的。为了方便同学们的学习,班委不辞辛劳地组织了一些服务工作,比如统一购书、打印讲义、收发作业、在老师和同学之间辅助沟通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少不了大家的热情支持与积极参与,“平时,我们班很多人会把‘独门秘籍’上传到ftp同大家分享,在期中期末考试之前,我们班成绩最好的同学还会主动为大家进行答疑”,一位同学谈到他们班的学习经验时说。
学术之路永无止境,当我们还在这条时而平坦时而荆棘的路上踽踽独行时,07电子硕士班正用他们燃烧成的学术之火,激励着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在学术科研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奉献之火: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
去年盛夏隆重开幕的北京奥运会,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在“我为奥运尽份力”的心愿驱使下,数千北大学子争相报名参加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07电子硕士班依然不甘于后,他们中有张诚、杨筱舟、柳迪等十多名同学成为了场馆一线志愿者,分别在技术、媒体、交通、观众服务等岗位发挥着灯芯般的温热。
由于场馆志愿者招收的规定限制,班上也有很多同学没有获得这些机会,不过他们自告奋勇,积极承担了学校东门一带安保等方面的志愿者工作,不同的职位安排,同样的奉献情怀。由于安保工作的特殊性,大家经常在烈日下许久保持同样的姿势。最喜欢看“国球”的班长熊宇乐向我们讲述了此间的一件趣事,“有一次临近比赛,有一位外国观众手持两张票在乒乓球馆一带‘征友同看’,当他询问我时,我的确感到这是一个难以抗拒的机会”。不过,出于责任心的驱使,熊宇乐最终选择了坚守岗位。“其实后来也有几次机会可以进入现场观看比赛,但既然我们选择了付出,就应该义无反顾地承担下去,要对得起国家,更要对得起自己”。熊宇乐笑谈说,“有时会遇到外国的小孩带着期待的目光询问我们天马行空的问题,这样的趣事很多,常常会给疲倦单调的工作带来了几分清新和满足。”
在整个奥运会期间,参与志愿者工作的同学们不辞辛劳,无私奉献,积极工作,互相学习,直到奥运会结束时全体志愿者的狂欢,一些在“鸟巢”承担媒体任务的同学依然在默默卸装设备。张诚打趣地告诉记者,“记得最后那晚,我好像拆了300来个电话,拆到最后手都没了感觉”。
正是因为有着如07电子硕士班同学这样的青年无私奉献和投入,这场伟大的世界盛典才能在北京完美的谢幕,“谢谢志愿者,谢谢北京,谢谢中国”,奥委会主席罗格的话虽然简短,却道出了世界人民对于这群最可爱的人的真诚感激。
2008年的夏天,是志愿者为青春、为祖国,为世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之后,在国家体育场场馆团队总结奥运会、残奥会志愿服务工作的表彰中,因为出色的工作,07电子硕士班硕果累累,张诚等三人获得奥运会“五好志愿者”的称号,张翼飞等三人获得残奥会“五好个人”的称号,张诚成为了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先进个人”,杨筱舟等四名同学还获得了“优秀志愿者”称号。
采访结束后,07电子硕士班的同学们,表露出的深挚情谊,还久久萦绕在记者的脑海,使我们不断感受到集体力量的伟大与永驻。团结、友爱、执着、奉献,这就是07电子硕士班:一个展示自我、激扬青春的大舞台,一个充实人生、升华精神的大学堂,一个洋溢爱心、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一滴水,只有汇入大海,才能激荡起最美的浪花;一束光,只有在班级的火把中才能燃出耀眼的光芒;一个人,也只有在集体的支撑下才能走得坚实,走得长远。对此,他们这样说:“许多年后,也许大家不会再记得彼此的名字,但我们一定会牢记,这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光辉集体”。(文:周航 赖海涛 六梦钰 尹梓奇)
编辑:文尚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