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22 信息来源: 本网综合
由中宣部、中组部、中央统战部等11部门联合组织开展的“双百”(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结果9月10日揭晓,李大钊、邓中夏、王选、孟二冬等19位北京大学教师、学生以及曾经在北京大学学习工作过的校友入选。
据初步统计,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的有邓中夏、张太雷、李大钊、冼星海、闻一多(西南联大)、埃德加•斯诺(燕京大学)、钱壮飞、鲁迅等;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的有王选、邓稼先、华罗庚(西南联大)、吴大观(西南联大)、李四光、孟二冬、钟南山、林巧稚、蒋筑英、樊锦诗、彭加木等。
此次评选今年5月中旬启动后,在全国以报纸选票、网络投票和手机投票等方式提名推荐候选入。在近一亿群众投票评选的基础上,经过有关部门审核、组委会评审组专家投票等程序,最终产生入选名单。
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的北大人简介:
邓中夏1917年入北京大学国文门学习,1920年10月参加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1922年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1923年参加创办上海大学,任教务长。192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后,任秘书长兼宣传部长,参与组织领导省港大罢工。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党的八七会议,被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随后,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中共中央军事部代部长、中共广东省委代书记。1928年赴莫斯科,任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1930年回国后被任命为中央代表赴湘鄂西根据地,任湘鄂西特委书记、红2军团(后改为红3军)政委、前敌委员会书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2年到上海任全国赤色互济会总会主任兼党团书记。1933年5月被捕。在狱中,被叛徒供出身份,被押往南京国民党宪兵司令部监狱。他以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钢铁意志,经受了敌人金钱厚禄的利诱和严刑拷打的考验。他对狱中地下党负责人说:“就是把邓中夏的骨头烧成灰,邓中夏还是共产党员。”1933年9月21日,他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昂首走向刑场,英勇就义。中共第二届、五届中央委员,第三届、六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
1915年成为北京大学预科学生,同年冬转入天津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法科学习,1919年投身五四运动,1920年10月参加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积极开展工人运动,与邓中夏到长辛店组建劳动补习学校,培养了北方铁路工人运动的第一批骨干,后到天津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春赴莫斯科,任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中国科书记,多次陪同共产国际派到中国的代表会见李大钊、陈独秀等,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他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人之一,曾任青年团中央总书记。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他主张武装工农予以反击。1927年8月出席“八七会议”,坚决主张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被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先后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中共广东省委书记、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9月到潮(安)汕(头)组织群众接应南昌起义军。11月到上海,参与制订广州起义计划,下旬回广州主持武装起义准备工作,兼任中共广东省委军委书记。12月11日领导广州起义,建立广州苏维埃政府,任代理主席、人民海陆军委员。12日遭敌袭击时壮烈牺牲,年仅29岁。
冼星海(1905-1945)男,汉族,广东省番禺县人,出生于澳门,中共党员。
冼星海1918年从新加坡回国进入岭南大学附中。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1928年进入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作曲班学习。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话剧《复活》等谱写音乐。抗战开始后,他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1938年,前往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的名作《黄河大合唱》等作品。1940年5月,他受党组织派遣去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配乐。后因战乱和交通阻隔而难以归国。其间,他写有交响曲《民族解放》,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中国狂想曲》以及小提琴曲作品等近300件。撰写并发表了《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等大量音乐论文。由于长期劳累和营养不良,致使肺病加重,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
闻一多(1899-1946)男,汉族,湖北省浠水县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闻一多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曾担任《清华周刊》总编辑及《清华学报》编辑。1919年6月作为清华学校学生代表去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1922年赴美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科罗拉多大学美术系学习。1923年在国内出版了诗集《红烛》。1925年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7年应邓演达之邀,到武汉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负责艺术股工作。不久离开部队。同年秋到南京第四中山大学任外文系主任。3月参加《新月》杂志的编辑工作。同年秋到武汉任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0年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1932年回到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投入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抗日战争时期,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3年开始得到中共昆明地下党和民主同盟的帮助,积极投身争取民主的斗争。1944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并被选为云南支部委员。1945年9月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1946年6月下旬与民盟云南支部的委员一起举行招待会,对各界人士表明了反对内战的态度。7月15日在李公朴追悼会上发表讲演,当天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埃德加·斯诺曾入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就读,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兼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在宋庆龄的联系与帮助下,斯诺经西安前往陕北苏区访问。他和毛泽东等同志进行长谈,到边区各地采访,搜集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次年写成驰名全球的杰作《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名为《西行漫记》)。斯诺是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记者。他热诚支持中国人民解放事业,长期向全世界宣传和介绍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增进西方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抗日战争爆发后,斯诺担任英美报纸的驻华战场记者。1939年,他再次到延安,对毛泽东进行了访谈,并详细了解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等方面情况,又一次向全世界作了报道。斯诺在旧中国度过了整整13年,做了许多有益于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的事情。他曾多次冒着风险,营救我党领导人和革命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新中国成立后,斯诺曾先后三次来华进行访问。1970年10月,斯诺偕夫人一同访华,参加我国国庆观礼,在天安门上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接见。斯诺于1972年2月在日内瓦病逝。按其遗嘱,他的一部分骨灰安葬在北京大学校园内。
钱壮飞1915年考入国立北京医科专门学校(今北京大学医学部),1919年毕业后留京行医。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底打入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任调查科主任徐恩曾的机要秘书。在这个特殊岗位上,他谨慎机智,不断为党获取大量重要情报。1931年4月25日晚,正独自值班的钱壮飞一连收到武汉发给徐恩曾的特急密电六封,他当机立断拆译密电。原来,长期负责中共中央机关保卫工作的顾顺章在武汉被捕后叛变,要将在上海的中共中央机密全数供出。他知道顾顺章也了解自己的情况,千钧一发之际,他不顾个人安危,及时将情况报告给党中央,冷静地通知中央机关有关同志尽快撤离。26日早晨,他像平常一样把这些密电当面交给徐恩曾后,从容不迫地离开敌营。接到他的情报,周恩来指挥在上海的中共中央各机关立刻采取行动紧急转移,中共中央、江苏省委和共产国际远东局的机关立即全部转移。他为保卫中共中央机关的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随后,他按党的要求进入中央苏区,历任红一方面军保卫局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第二局副局长等。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遵义会议后被任命为红军总政治部副秘书长。同年4月牺牲于贵州金沙县。
鲁迅1920年8月-1926年8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早年就读于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矿务铁路学堂。1902年赴日本留学学医,后放弃医学救国思想,为改变国民精神转而志向文学。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结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1926年参加北京“三一八”反帝爱国运动,8月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离京,先后在厦门大学、广州中山大学任教。1927年10月到上海,不顾国民党反动当局的迫害,从事革命文艺运动。1930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任常务委员,与瞿秋白一起领导左翼文艺运动。1933年任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执行委员,与宋庆龄等一起为营救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而斗争。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小说、散文、杂文、诗歌等作品,如《祝福》、《阿Q正传》、《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等。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写照。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的北大人简介:
王 选(1937-2006) 男,汉族,江苏省无锡市人,九三学社社员。
1958年参加工作,生前系北京大学教授,曾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计算机应用专家。
王选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他自1975年开始主持我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针对汉字印刷的特点和难点,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和高速复原方法,率先设计出相应的专用芯片,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控制信息(参数)描述笔划特性的方法。这些成果的产业化和应用,取代了我国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推动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的发展。同时,他又相继提出并领导研制了大屏幕中文报纸编排系统、彩色中文激光照排系统、远程传版技术和新闻采编流程管理系统等,在国内外得到迅速推广应用,使中国报业技术和应用水平处于世界最前列,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王选主持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被公认为是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他被誉为当代“毕昇”。他作为北大方正集团的主要开创者和技术决策人,积极倡导技术与市场的结合,闯出了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成功道路。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邓稼先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早在青少年时代,他就树立科技强国的理想。1945年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后进入北大物理系工作。1948年到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到祖国。为了发展国防科研事业,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几十年。他组织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他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他组织领导了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的研究,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与试验工作。在组织领导与规划中国新的核武器工作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不仅忘我地投入科学研究,而且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表现出高度的牺牲奉献精神。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华罗庚(1910-1985)男,汉族,江苏省金坛县人,中共党员、民盟盟员。
生前曾任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数学家。
华罗庚在国际数学界享有盛誉,为中国当代数学发展及其应用作出重大贡献。他初中毕业,因为家境贫寒,不得不边做工边自学。1930年春,他的学术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引起了时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高度重视,邀请他到清华大学工作。抗战当中,华罗庚一直在西南联大数学系任教。华罗庚出版了数学专著《堆垒素数论》和一系列学术论文,并先后赴苏联、美国进行学术交流。新中国成立后,他放弃美国一所大学给他终身教授的优厚待遇,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怀抱,投身我国数学科学研究事业。他在多复变函数、数论、代数及应用数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杰出成果,有许多定理、引理、不等式、算子与方法以他的名字命名。他还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致力于数学为国民经济服务。在生命的最后20年,他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推广应用数学方法的工作之中,特别是“双法”——优选法、统筹法的推广应用,取得了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陈嘉庚物质科学奖。
吴大观(1916-2009)男,汉族,江苏省镇江市人,中共党员。
生前曾任原航空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常委。著名航空发动机专家。
吴大观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航空系,后到美国莱康明发动机厂和普惠公司学习深造。1947年3月,他拒绝了美国有关单位的高薪聘请,毅然回来报效祖国。1949年11月,他任新中国重工业部航空筹备组组长,参与了新中国航空工业的筹建,是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奠基人和创始人。他的奋斗历程,与新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许多个“第一”紧密相连:组建了新中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设计机构,领导研制了我国第一个喷气发动机型号,创建了我国航空史上第一个发动机试验基地,主持建立了航空发动机研制第一套有效的规章制度,建立起了新中国第一支航空动力设计研制队伍,主持编制了我国第一部航空发动机研制通用规范,被誉为“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对党忠诚,从1963年开始,他每月多交100元党费,从1994年开始,他每年向组织继续多交党费4000—5000元。此外,他还为“希望工程”等捐款9万多元。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在病床上叮嘱家人拿出10万元积蓄交纳最后一次党费。他被原航空航天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荣誉称号,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孟二冬学科专长为中国文学史及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化,是我国当代高校教师的典范。他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潜心治学,撰写了《中国诗学通论》(合著)、《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韩孟派诗传》、《千古传世美文》、《陶渊明集译注》、《中国文学史》(参编)等400多万字的专著。他历时7年的艰苦研究,完成了100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得到了我国文学界和史学界的高度评价。多年来,孟二冬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坚持不懈地教育学生追求真知,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高尚人格的楷模。为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孟二冬主动要求到石河子大学支教。支教期间,出现严重的嗓子喑哑,但他坚持为学生和教师授课,直至病倒在讲台上。经医院诊断,他已患食管恶性肿瘤。在北京治疗期间,他仍以顽强的毅力坦然面对病痛折磨,坚持课题研究和指导研究生的工作。2006年4月22日,孟二冬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年仅49岁。他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等称号,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樊锦诗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同年9月到敦煌文物研究所,扎根戈壁沙漠40多年,潜心于敦煌石窟的考古研究,为敦煌莫高窟这一人类宝贵的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作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敦煌的女儿”。她提出了“莫高窟治沙工程”等13项文物保护工程,独创了一套新型砂砾岩石窟崖体裂缝灌浆、风化崖面防风化加固的材料、工艺和技术,使莫高窟文物保护环境得到改善,本体病害和损毁得到遏制。她规划出新世纪敦煌文物保护与利用的蓝图,首次提出了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敦煌壁画、彩塑艺术永久保护和展陈利用的构想并付诸实施。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断代,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她积极开展文物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成功解决了敦煌石窟研究和保护的有关难题。她牵头起草的《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成为甘肃省第一部为保护一处文化遗址作出的专项立法。她编写的26卷大型丛书《敦煌石窟全集》集中展示了敦煌石窟百年研究的成果。她是中共十三大代表,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蒋筑英是我国光学界的优秀人才,他在科研中勇于探索,刻苦钻研,任劳任怨,在光学机械检测等领域做了大量工作。1956年他考取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考取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开始从事科研工作,1965年,他和他的研究小组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建成了国内一流的光学检测实验室。以后又设计了中国第一台电子分色机的分色特性和镀膜要求,先后解决了国产镜头研制工作中的许多关键性技术难题。他撰写的《关于摄影物镜光谱透过率》对中国的电影电视事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他是光学传递函数的计算、装置、测试以及编制程序、标准化等方面的专家。他对待同志、荣誉和个人利益有着坦荡的胸怀和高尚的风格。他掌握英、德、法、俄、日5门外语,翻译了大量外文资料,但从不据为己有。他帮助同事一遍又一遍修改论文,发表时却不让署他的名字;他和别人共同研究取得的科研成果受到光学界的重视,被邀请出席学术会议作报告时,他让合作的同事去,把荣誉让给别人;研究所评职称、分房子、提工资,他多次主动让给别人。1982年6月,蒋筑英到外地工作期间,由于过度劳累,病情恶化,不幸逝世,年仅44岁。他被追授为全国劳动模范,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彭加木(1925-1980)男,汉族,广东省番禺市人,中共党员。
生前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并兼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
1947年在北京大学农学院任助教。新中国成立后,彭加木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工作。1956年,中国科学院组织一个综合科学考察委员会,分赴边疆各地调查资源,他主动放弃出国学习的机会,以“从荒野中踏出一条道路的勇气”,积极向组织要求赴新疆考察。1957年,他身患纵隔恶性肿瘤,回到上海治疗,以顽强的意志同疾病作斗争,病情稍有好转就重返边疆。彭加木先后踏遍云南、福建、甘肃、陕西、广东、新疆等10多个省区,曾15次赴新疆考察并帮助改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后任该院副院长。他冒着生命危险,先后3次进入罗布泊地区,调查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为开创新疆科研工作倾注心血,并为我国植物病毒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1980年5月,他带领一支综合科学考察队进入新疆罗布泊考察。6月17日上午10时,为解决缺水这一困难,他独自外出找水,走向沙漠深处,迷路后因饥渴而昏倒,不幸被狂风掀起的沙浪淹没,为发展我国科学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1982年,他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编辑:知秋 李娜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