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星系列报道之十八:真诚的媒体人,不懈的探索者——记新闻与传播学院08级硕士生吕帆

吕帆,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专业08级硕士生。现任北京大学学生课外活动指导中心副主任,同时兼职于CCTV-1《我们》栏目,担任编导。本科四年中曾任北京大学电视台记者团团长,北大剧社社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学生会部长。曾获北京大学第三届主持人大赛冠军,获北京大学“三好学生”、“北京大学电视台优秀记者”、“海淀区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曾代表首都大学生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群众小组。独立编剧的数字电影《你潇洒 我漂亮》于中央6套播出,毕业DV作品《OK不了的WC》获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学院奖”最佳导演奖。

初拿到吕帆的简历,记者着实惊叹了一番。如此多的荣誉,如此丰富多彩的经历,简直让人目不暇接。那么现实生活中的他又是怎样一个人?茶香缭绕中,吕帆为记者缓缓讲述他作为一名北大学子的独特体验。

校园生活中不惧失败地奋进

吕帆说自己的大学生活并不一帆风顺。甫入大一便遭遇新生文艺汇演的闭门羹,但沉寂过后,他调整心态,找寻方向。大二时参加第三届主持人大赛并获得冠军对吕帆的大学生活来说是一个很奇妙的拐点,从那以后他开始获得认可,崭露头角,尽显锋芒。

主持、采访、演话剧、拍DV、写剧本,众多大型晚会和文艺活动,各种各样的工作与活动充满了吕帆的大学生活。而他是如何保持在忙碌的生活中“一个都不能少”的呢?吕帆的好友徐鸣涧说:“他平时事情忙,但活动都是很快地准备完成,并且很沉稳,平时很低调。”而他的本科室友赵博也说,他忙,但是不乱。在谈到如何面对压力时,吕帆笑着说:“我最喜欢枕头,不开心就睡觉。”充足的睡眠可以让他高效工作、思路清晰。而当记者问起如何解决突然而至的压力,如何凭一张巧嘴从容应变各种突发情况时,吕帆和记者分享了他的一个小秘诀:和自己说话,给自己出题,一问一答,跟人格分裂差不多。他喜欢考虑最坏的结果并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这使得他在面对主持中的突发事件时能够沉稳、自如地解决问题。吕帆的毕业DV作品《OK不了的WC》是他的得意之作,因为编、导、拍摄、后期全是他一手操办,整个制作周期也仅有六天。效果是令人满意的,他找到了平常生活的趣味与喜剧之后的反思。他说:“校园爱情剧在我看来难免矫情,为赋新词强说愁。我想拍的是让人有同感、有体验的故事。”他说DV不是电影,不应过分追求细节的真实,它不需过度炫技,不需死去活来,应在精短的内容中给人以直接的冲击和深沉的反思。这样的思想使他的作品收获良好反响,并获得了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学院奖”最佳导演奖。求真求实的思想贯穿了吕帆学习、工作和生活,他坦言自己最大的优点是认真,而最大的缺点是过于认真。而记者也在采访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坦诚而率真的吕帆。

象牙塔外坚持不懈的探索

吕帆不仅活跃在校内各项活动中,也曾在凤凰卫视、阳光卫视、北京、广州、陕西等电视台实习,担当编导、撰稿和主持工作。如今他在中央1套《我们》栏目兼职,为自己选择正式工作做准备。而谈及自己丰富的实习经历,吕帆坦言,实习大同小异,没那么神乎。但两个月前他在香港TVB的实习经历却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在TVB三个月的实习期里,吕帆在港岛新闻、财经新闻和中国新闻组担任出镜记者,之后在系列专题片《星期日档案》节目组中担任场记。走出象牙塔经历了实践,吕帆才亲眼看到,亲身感受着课堂里学到的媒体应有的模样:责任、良知、无冕之王。他说到这里时,我们在他的眼神里捕捉到了一份责任,一份担当。

也许如他所说,理想的头颅终会碰上现实低矮的围墙,但他仍会承载着媒体人的激情与信心,忠于自己选择的这份职业,保持真诚的态度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感。这也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外化而内不化”。“如果人的心能分成十块,一定要有一块什么都别种,围上篱笆。当迷茫困惑时,就回到这里来看看,看看你是因为什么才上路的。人渐渐长大,社会一定会磨圆我们的棱棱角角,但我们心中的那份坚守应永远存在。”

吕帆还特意提到媒体人的态度素养和职业操守。实习期间,他经常和同事“上山下乡”,而那些名满维港的著名记者竟丝毫没有架子,手把手地帮助指导,平易近人到让你不知所措。“他们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名气而高高在上,依旧做着最繁琐最劳累的工作,跟着香港快节奏的生活,简直不把自己当人”,吕帆不无感慨地说,“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身份大于这个职业,那么也许你不适合媒体。”在这段实习之后,吕帆更坚定了选择媒体作为事业的想法。“媒体可以影响很多人,可以塑造一个更好的未来,我希望能够通过我的努力,为社会做一点点事。”

成长路上的一点一滴

吕帆成长于陕西西安,在一个影视家庭中长大。家庭民主活泼的氛围是吕帆阳光幽默乐观性格的来源。从小,家里的各种重大决定都是通过三人会议协商决定的,让人不禁感受到这个可爱的家庭的温暖。吕帆提到他妈妈很时髦可爱,说到她不时给自己发来写着“囧”、“无语”、“你小子好自为之”的短信时,他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吕帆的父亲在电视行业工作,潜移默化地使他从小就有镜头感,长大后养成了一种视觉先于思考的本能。正是这样的家庭氛围让他从未感到两代人交流的沟壑,而是哥们间贫嘴的愉快。“什么80后、90后,我和50后、60后也照侃”,吕帆笑言,也正如他与他的导师——60后的阿忆之间的交流,“他的那份对媒体的热爱和一丝不苟的态度,对生活和正义的追求影响着我,让我拥有一份淡然坦然的心境和对事业的专注投入,让我看到了一个媒体人应有的人格魅力。”

吕帆不仅擅长和各种年龄段、各种身份的人“侃”,更热爱在各种活动中表达所思所想、展现自我。早在2007年4月14日北京奥组委在奥运大厦召开的“我所期待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座谈会上,当时还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04级本科学生、报名参加奥运志愿服务的吕帆作为首都大学生代表首先发言。他建议奥运会开幕式应着力表现“古老华夏与青春中国”的融合,在“美”、“趣”和“意”三方面进行创新,重在意境之高远,新在文化之深厚。同时也不应回避老百姓通俗的想象和他们的心声,需在通俗流畅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新。“作为青年人,我衷心希望中国青年能够以积极健康的形象展现于世界面前,这同时也是展现当代中国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最佳缩影。”他这样对我们说道。除了引以为傲的奥运志愿者经历外,学校举行的各大活动,如主持人大赛、北大剧社、北大共青团和电视台合办的影视人才培养基地等等也随处可见吕帆的身影。在成长的路上,正是这一点一滴的参与,一点一滴的收获,让他奏响了一曲不平凡的青春华章。

 

编辑:亮亮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