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04 信息来源: 本网综合
3月2日,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公布了2009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的结果——《中国报告·民生·2010》。这是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依据2009年在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三地进行“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测试跟踪调查数据形成的一份描述性报告。
北京学生每天学习12.7小时
调查显示,北京学生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达12.7小时,超出上海和广州。
“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小组,跟踪调查了北京、上海、广东三地的1995个家庭,发现三地在校学生每天平均用于学习的时间为12小时,其中,北京的学生学习的时间最长,为12.7小时。
调查数据同时显示,三地在校生2009年在校学习的时间都有不同程度减少。其中北京学生平均在校学习时间从7.6小时减少到5.9小时,减少的时间最多。
“这表明基础教育阶段的竞争,越来越从校内转向校外。”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丁小浩说,这一调查结果与公众的普遍认识基本相符,给学生“减负”依然是现今教育要抓的工作。
超过半数人从来不阅读
据“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2009年对京、沪、粤三个地区的调查发现,54.8%的人从来不阅读。几乎每天读书的人群占22.8%,偶尔读书(包括一周/一月/一年几次)的人群占22.4%。这一结果显示,三地居民阅读的频率比上一年有显著下降。
三地居民工作外时间“几乎每天”从事的活动依次为:看电视(81.0%几乎每天),做家务(68.3%),健身或体育锻炼(23.7%),打牌、打麻将、玩游戏(7.6%),外出就餐(0.6%),旅游和参加宗教活动分别为0.1%。
京沪粤三地在校学生上课时间有所减少
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三地在校学生平均每天用于上课的时间为5.9个小时,与上年统计相比下降了近1个小时;同时,小学和初中在校生课后学习时间有所增加。
报告按内容分为5个主题,即经济、教育、健康、社会交往和社会和谐。教育主题中的上课时间方面,根据调查统计,三地在校学生平均每天用于上课的时间为5.9个小时,与上年统计相比下降了近1个小时。其中北京减少了1.7个小时,为最多;其次是上海,减少了0.8个小时,广东减少了0.5个小时。
从时间投入上看,用时最多的仍然是初中学生,平均为8.2个小时,其次是高中学生,为6.7个小时,小学及以下为6个小时。与上年的调查数据相比,各教育水平的在校学生每天用于上课的时间都有所减少,其中时间减幅最明显的是初中和小学,分别减少了1.4和1.1个小时。
课后学习时间上,从三地数据统计结果来看,初中学生平均每天花在课后学习的时间最高,为3.9个小时,紧随其后的是小学学生,高中、大学分别位列第三、第四,而职高/中专/大专在校学生的课后学习时间明显低于其他各阶段在校学生。与上年的数据相比,小学和初中的在校生课后学习有所增加,职高/中专/大专和大学及以上的在校生课后学习的时间有所减小,高中在校生课后学习时间与上年基本持平。
调查增加了对家长日常教育行为的考察,并从家长与孩子两方面分别展开研究。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家长均对孩子的日常学习表示关心,且会为孩子做出一定的牺牲,如牺牲自己的爱好等。但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平等交往,类似谈心、一起游玩等活动较少。另外,家长期待与孩子的自我期待之间存在一定落差,学生自我期望低于家长期待的案例不占少数。
此外,与2008年的调查数据相类似,本次调查样本中北京、上海、广东三地居民受教育水平的总体分布依旧呈现出两头少中间多的“橄榄型”,其中受教育水平为“初中”学历的仍在总体中占最高比例,接近三分之一,“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超过总体的四分之一,说明居民的平均教育水平还处于中等偏低的水平,而拥有大学及以上教育水平的人占总体的7.5%。
2008年,中心对三地的2400户样本进行了初访调查(有效样本2375户);2009年,又对2008年的样本户进行再次调查,即跟踪调查。这也是2010年展开全国调查之前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测试调查。“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是北大设计并实施的一项全国性家庭跟踪调查计划,希望通过对全国代表性样本村居、家庭、家庭成员的跟踪调查,历史性地反映中国的发展与变迁。
编辑:知秋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