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讲座教授孙康宜在北大畅谈美国汉学研究

日前,应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邀请前来北大讲学的美国耶鲁大学讲座教授孙康宜先生,就美国汉学研究在五院中文系学术报告厅做了三场精彩的演讲。

 
孙康宜教授(左)与袁行霈教授

5月16日下午的首场演讲题为《美国汉学的研究现状和学术动向》。孙教授在演讲中指出,美国汉学是中国文化与美国现代学术碰撞、融合的产物,它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汉学”研究(Sinology),也包括中国问题研究(China Studies)。“今日中国的方方面面,包括当代中国文学,中国乡村的文化遗产,当前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学与文化,中国文学与日韩文学的关系;海峡两岸的‘记忆’和建构主义等等,都已成为美国汉学的研究对象。”孙教授在演讲中对新批评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经典论、接受史、印刷文化、物质文明、文学史、演进批评、性别研究、汉学全球化等不同研究范式,逐一加以点评,并对美国汉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高屋建瓴式的鸟瞰与概括。

在5月19日下午举行的《文学研究与文学教育》演讲伊始,孙康宜教授引用陆机《文赋》中“执斧伐柯,其则不远”之句与美国著名诗人Gary Snyder的英译诗歌,形象地指出,文学教育就好比如是拿着斧头伐木——如果要砍一段木头来做斧柄的话,最好的参照物就是手中现成的板斧。前辈的文学家们就像是一把把斧头,他们都是我们的老师;而我们的学生就像是砍下的树木,将来也要镟成的斧柄,做成新的斧头。文学便是在这“砍”和“镟”的过程中代代相传。从“斧头”的意象出发,孙教授现身说法,结合自身的经历,就文学的研究与教育问题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在当天的讲演中,孙教授以物质文化与文学研究为例,结合文化翻译等理论问题,与听众分享了她的学生们在课上所做的关于《织锦回文璇玑图》、“盘中诗”、“题叶诗”、“缠足文化”、“《金瓶梅》大餐”、《得夫子书》、贺双卿《春从天上来》诗歌与“女书”等方面的研究实例。这些实例具体而生动地展示了美国大学生研习中国文学的状态与其学术兴趣点。在演讲的最后,孙教授强调,文学教育,作为通才教育的重要环节,它的目的就是要“利用最有效的方法,制定出一套共同学习的方式,让人能因而加强和扩大其思考的能力。”

5月26日下午的《钱谦益其人及其接受史》演讲是孙教授近年所做的一个个案研究。孙教授在演讲中对钱谦益的跌宕人生与其生前身后百余年间戏剧般的接受史进行了详细的梳理。通过对近一个世纪以来“众声喧哗”的钱谦益研究的评析,孙教授重点阐明了:“即使是基于同样的史实,由于论者性情气质以及阐释方式的不同,他们所重构的历史面貌也往往大相径庭,在在折射出论者自身所处的文化语境。”

孙康宜教授此次访问北大期间所做的关于美国汉学研究的系列演讲,由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配合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举办。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任袁行霈教授、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廖可斌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夏晓虹教授分别主持了三场演讲。北大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安平秋教授等20余位教师和相关专业70余位研究生、本科生听了演讲,并与孙康宜教授展开对话与交流。演讲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编辑:素馨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