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云·校友采访录之十五】苗文芳:慈母情,赤子心

【编者按】:日前,北大校友工作办公室组织采写的图书《故乡的云》由北大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采访了27位自改革开放以来北大留学回国的优秀校友,深入挖掘了他们响应祖国号召投身国家建设的感人事迹,引导青年学子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将北大人为祖国和人民奉献青春和力量的精神发扬光大。《故乡的云》是继《西部放歌》之后“北大博雅系列”丛书的又一力作。本网将陆续编发本书文章,以飨读者。

人物简介:苗文芳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药学系,后赴美国德克萨斯基督教大学(Texas Christian University)深造,取得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先后任职于美国卡林顿实验室 (Carrington Laboratories, Dallas, TX),Elan制药公司制剂研发分公司分析部(Elan Drug Technology, Elan Pharmaceuticals, Inc. King of Prussia, PA),葛兰素史克公司制药研发部 (GSK, King of Prussia, PA),在回国担任任Elan制药公司制剂研发分公司分析部高级主管 (Senior Manager),负责支持纳米技术研发的分析工作并带领团队负责临床试验用药GMP生产的分析和质量控制工作。2008年6月,苗文芳博士加入康龙化成(北京)新药技术有限公司,任分析化学副总裁,开启了“海归女博士”在中国的事业。

康龙化成(北京)新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龙)总部坐落在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这里环境整洁、规划合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记者到达的时候,苗文芳博士已经在路旁等候了。“这片地区是新建成的,路标还没有安置好,不太容易找,我来带你们过去。”她亲切的话语,温暖的微笑让我们倍感亲切,这就是从未谋面的优秀学长给我们留下的第一印象。我们跟随苗博士走进了公司的办公楼。

一走进办公楼,我们就开始眼花缭乱,隔着玻璃窗子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奇怪的设备和仪器,看着我们好奇的眼神,苗博士开始一一为我们讲解,虽然似懂非懂,但我们还是感到很新奇。在实验室里,穿着白大褂的工作人员在各种我们叫不出名字的精密仪器前仔细地操作着,完全没有感觉到我们的到来;苗博士一边跟我们讲解着,不时地突然停顿,“哦,这个词简单的说就是……”对于一些复杂的专业词汇,她还细心地特别解释。终于有回头的工作人员发现了我们,亲切地和我们打过招呼后,便继续投入到下面的工作中,干劲十足。

游子归故乡

“在这里工作的人身上都有一种特别积极向上的力量,当初在美国我放下一切决定回国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被这里充满干劲的氛围所打动”,苗博士说,从她的眼睛里,我们看到的是真实和感动。“回国之前,我特地到公司来考察了一下,一走进来就被这里年轻向上的气息所感染,因为国内制药行业还处于新兴发展阶段,所以员工基本上都是年轻人,他们主动性强,工作积极性特别高,让我深深感到一种奋发向上的活力。晚上七八点钟,公司的大楼里依然是灯火通明。”她深深地被这样的氛围所感染,有一个声音告诉她:这里就是适合她展现能力和挥洒热情的沃土,她要回国!

同样令苗博士印象深刻的还有这片土地带给她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她说在国外十几年,祖国永远是祖国,“根”的概念始终在心里,她感到自己是被需要的、被尊重的、更是被认同的,“这样的感觉无形中给人动力”。苗博士在美国的事业发展不是不顺利的,也非常受领导的重视,发展空间也很大,但她说自己似乎总少了一份血脉深处的认同感,“工作仅仅是工作,并没有体会到自己真正的价值”。

于是,苗博士毅然辞去了她在美国的Elan制药公司制剂研发分公司分析部高级主管的职务,回到中国加入了康龙公司。“虽然看似一个很大很大的决定,但做出这个决定我并没有用很长时间,也许我的内心已经认为这是很自然的吧”,谈到关于回国的最终决定,苗博士很坦然地说。

然而,当时的康龙还处在起步阶段,员工不足300人,不仅企业发展前景存在风险,待遇也不是很好。租来的办公用房冬冷夏热,冬天在室内穿着厚厚的羽绒服还是很冷,这对于习惯了美国恒温空调房的苗博士来说是在是个不小的难题。但是,这些都不能冲淡苗博士回国的强烈愿望,她告诉记者:“我生长在一个革命家庭,父亲1937年入伍,是解放军的军官,他一直教导我说,中国人还是应该在中国发展,报效国家,所以可以说回国贡献力量的想法是早已深埋于心的。”说到这些,她的眼眶有些湿润,苗博士的父亲去世时,她还在美国上学,家人为了不影响她的学习一直隐瞒着,直到后事完成才告诉她,“我能回到中国来也算了却了父母的心愿”。

悠悠慈母情

回到中国后,苗博士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新的工作中。这个岗位融合化学、药学、管理、法规等多方面内容,带有很强的综合性,使她的才华得到了充分发挥。但在工作上取得成绩的同时,苗博士心中有一件事一直放不下,那就是他在美国的尚未成年的儿子。当年苗博士到美国后结识了同样来自中国的先生,先生的帮助让她很快适应了在异国的生活。之后儿子出生,一家人在那定居下来。当时苗博士也曾面临工作上的选择,而她基本上没有犹豫就选择了家庭所在的德克萨斯州而非待遇更优厚的加利福尼亚,为的就是更好地照顾孩子,尽到妻子和母亲的责任。“从孩子出生到他长到11岁,我将很大部分精力放在照顾他成长上,虽然依旧在工作,但感到作为母亲的责任更重些,我希望能更多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

而2008年加入康龙的这次选择,苗博士一个人回到中国,先生和孩子仍留在美国。离开美国时儿子只有11岁,对于妈妈的远离感到十分难过,每次苗博士回去看他,他总是希望能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更长些。“当时也曾考虑将孩子转到北京这边的国际学校读书”,苗博士回忆,“但是孩子的汉语讲得不太好,交流存在问题,他的朋友又都在美国,突然转换环境对孩子来说会有较大的负面影响,所以最终还是决定与孩子暂时分离”,说到这里,苗博士表现出了她作为母亲慈爱细腻的一面,也表达出对丈夫和孩子深深的歉意。“其实刚开始先生不太希望我回来,毕竟在美国的生活都已经很不错了,孩子离开我也很伤心,但是渐渐地他们都理解我了。”先生看到了她工作的热情和干劲,认为她的事业是有意义的;更让苗博士欣慰的是,随着儿子渐渐长大,他也懂得了母亲所从事的事业的意义所在。以前每次要离开母亲的时候,孩子既不舍也不解,“为什么妈妈不跟我在一起,不去看我的比赛?”而现在孩子知道了他的妈妈是在做一件极有意义的事,他为妈妈而骄傲。最近一次看望孩子时,即将升入高中的小男子汉对妈妈说:“你不用担心我,我已经长大了,到了高中我也会很忙的!”转述着儿子的话,苗博士脸上现出骄傲的神情,孩子曾对她说自己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化学家,那他的母亲就是很好的榜样吧。

苗博士还提到,公司考虑到她的特殊情况,特地为她探望在美国的家人提供方便,每年苗博士都有多次机会见到儿子,她和先生也会在暑假时将孩子带到中国,在各地参观游历。孩子的汉语越来越流利,对中国的了解和热爱也越来越深,在美国的课堂上,他开始骄傲地介绍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他会对同学讲北京的故宫、上海的世博园、西安的兵马俑,我看的出孩子的内心是很自豪的,而且他现在的中文课是全班最好的。”说到这里,苗博士脸上写满了骄傲。

报得三春晖

如果说对儿子的关爱体现了苗文芳博士的慈母之情,那么,回到中国的土地上,为这里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热情和力量则展现了她拳拳的赤子之心。

目前的康龙,已经在苗博士和她的同事们共同的努力之下,渡过了最初的起步阶段,渐入佳境。苗博士充分发挥自己优势,借助深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对国际通行制药法规的了解,为康龙的发展开拓了新天地。公司目前90%的客户来自欧美地区此外,苗博士独特的背景使她可以很好地起到沟通的作用;公司也达到了行业领先的位置,是中国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合同研究机构)行业北方地区规模最大的药物研发服务机构,是中国第一家拥有符合欧美GLP(Good Laboratory Practice,优良试验室规范)临床前毒理学服务能力的CRO企业。此外,苗博士还特别关注一项工作,那就是对年轻人的培养。“我们这有许多刚刚走出校园的学生,他们带着知识和热情而来,但是缺乏行业工作的经验,。”苗博士说。她很关心这些年轻人的成长,在最大限度地范围内帮助他们。据我们了解,在她的悉心指导下,这些年轻人渐渐成长为公司的骨干力量,她的队伍也从最初的十人成长到目前的六十余人。在实验室,我们从年轻的研究人员那里了解到,苗博士对后辈们十分关照,总是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指导。“能为中国多培养一些人才,是让我感到特别高兴和自豪的事情,这让我觉得自己确实为国家的发展做了一点事,”苗博士如是说。

谈到目前的状态和接下来的目标,苗博士告诉记者,当年她怀揣着200美元只身前往美国,一切未知,但幸运地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而如今她有了自己成功的事业和幸福的家庭,她觉得自己已经“得到了很多,心里充满感恩”,目前的状态就是“希望尽可能多的付出,将自己的力量贡献到最需要的地方,今后也会一直这样做”。

当前的中国制药行业迅猛发展,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相关法规方面也正努力与国际接轨,而在这壮阔的事业中,有一位杰出女性的身影,她拥有慈母般的心胸和赤子般的热忱,在中国这片热土上,挥洒着激情,描绘着灿烂的画卷。(文/任博雅 刘恺)

编辑:拉丁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