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的脚步】探索构建“424”学生党团日联合主题教育新模式

近年来,伴随着学生党、团员比例的逐渐增大,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和班集体所辖摄、覆盖、服务的学生群体具有明显的重叠性。为避免造成教育资源损耗,防止“党建带团建”效应弱化,北京大学于2007年启动了学生党团日联合主题教育活动。

学生党团日联合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了组织优势,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党委组织部、学生工作部和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三家单位联合实施主题教育活动,以系统联动带动资源整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形成育人合力;有效发挥了引领效应,明确要求学生党支部应充分发挥统筹指导作用,协调相关团支部明确工作部署、分配活动资源、协调时间安排,引领基层同学积极参与。有助于学生党支部和学生党员引领作用的充分发挥;切实保障了育人实效,实现了对于学生精力和时间的合理调配,构筑了全员覆盖、全员参与的学生教育活动平台,有效保障了教育活动对于学生的影响能力和覆盖范围,有助于育人效果的切实提升和示范效应的广泛增强。

在具体实践中,北京大学探索形成了以“抓住4个关键环节、建立2级联动机制、把握4项工作原则”为主要特点的“424”学生党团日联合主题教育活动模式:

第一,抓住4个关键环节,即“突出一个鲜明主题”,坚持围绕一个鲜明主题集中开展教育活动,深入挖掘教育主题背后蕴含的育人元素,充分彰显教育主题的引领、吸纳和辐射效应。“保障一笔活动经费”,学校党委按照每个党员每年100元的标准,向院系调拨党支部工作活动经费,为院系富有创新特色的党支部活动提供必要的活动经费,对表现突出的院系和支部给予大额物质奖励;“召开一场表彰大会”,组织部、学工部和校团委联合组成评审小组,在全校范围内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对表现突出的基层院系和成效显著的优秀项目进行鼓励;“做好一次系统总结”,及时进行工作总结,系统保存优秀活动资料,为今后组织同类活动提供成功范例,构建长效育人机制。

第二,建立2级联动机制,第一级是学校层面部门统筹协同作战。在学校党委的统筹协调下,组织部、学工部和校团委联合组织实施主题教育活动,在确定活动主题、拟定活动计划、选定活动方式、动员基层院系等方面精心策划、周密部署、系统推进、统筹资源,为活动开展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第二级是院系层面集中力量办成大事。联合主题教育模式既使得院系避免因“多头指令”带来的过大压力,也有效整合了院系分散的教育资源,充分调动了基层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把握4项工作原则。一是发挥党员先进性。活动前期,首先在学生党支部范围内对整体部署进行传达与讨论,充分发挥党支部的统筹指导作用。活动期间,学生党支部主动加强与团支部的协作沟通,学生党员充分发挥先进性作用,有效带动全体同学共同进步;二是推进团建促党建。充分挖掘学生团支部的主观能动性和活动创造力,为主题教育活动丰富内涵、创新形式、增强吸引力和实效性。在此过程中,团支部积极向党组织推荐优秀团员,进一步促进学生党支部的建设与发展;三是调动研究生的参与积极性。鼓励研究生党、团支部和本科生党、团支部交叉联合,充分发挥研究生群体的理论优势和专业特长,帮助、指导、带动本科生设计、组织和开展活动;四是确保主题教育的全员覆盖性。在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中,着重加强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构筑全员覆盖、全员参与的教育活动平台。

2007年以来,北京大学逐步完善了“424”学生党团日联合主题教育模式,成功开展13次学生党团日联合主题教育活动,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效果:首先,始终坚持“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的基本原则,推进了学生党团建设工作的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其次,成功打破学生党日、团日活动条块分割的传统局面,采取党支部牵头、团支部配合、班委会参与的全新运作模式。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第三,有效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和学生党员的先进性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示范效应和育人效果。

 

编辑:素馨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