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04 信息来源: 高等人文研究院
2013年6月29、30日,“张君劢与现代中国”工作坊在未名湖畔的守仁国际中心亨利楼顺利召开。本工作坊由杜维明教授倡议,由北京大学世界伦理中心、高等人文研究院主办,诚邀国内外顶尖学者与学术新秀,以张君劢研究为契机,共同探讨中国现代性与现代中国思想之变迁。
作为现代中国政治史、思想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张君劢一生既奔走于政坛,又发声于文化思想界。他的著述涵盖了历代中国政治与思想、儒家思想史与新儒家哲学、民主社会主义诸方面内容。他也将西方哲学、法律思想介绍到中国。国内外现有的张君劢研究,已达到相当的高度,亟需为各位张君劢专家与中国思想史专家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以共同促进张君劢研究与现代中国思想研究。
北京大学世界伦理中心的研究方向是探讨世界伦理的发展,尤其注重中国文化与伦理对于人类理性与福祉的意义。世界伦理中心投入了很多研究力量,讨论儒家伦理,涉及到先秦儒家、明清之际、现代中国。张君劢的思想不仅仅关注近现代中国本身的问题,也从根本上关注人类本身,探讨现代人应该如何知、如何行、如何希望。与会学者从多方面讨论了张君劢思想,也讨论了现代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
台湾中央大学资深教授、历史学家汪荣祖从二战后国共两党之外的第三势力对中国发展的努力与尝试,整体回顾了二战后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的政治历程。复旦大学哲学院张汝伦教授从哲学高度上解读张君劢,认为仅仅从社会、政治等面向理解张君劢和那一代知识人的政治观念是不够的。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黄克武教授梳理了张君劢所参与的“科玄论战”,勾画出“科玄论战”对当时政治文化变迁过程的重要意义。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郑大华教授对张君劢的法律思想做了完整的梳理,尤其是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台湾政治大学教授、张君劢学会会长孙善豪教授,讨论了张君劢的社会主义思想,分析这种政治观念的价值。清华大学历史系翁贺凯副教授注意到张君劢对于英国社会主义的吸收,论证了那一代思想家不仅仅学习欧洲大陆,而且也吸收了英国的特有思想。台湾江日新教授则从文献的角度,详细梳理了张君劢从德国吸收的民族、哲学、政治等观念。同济大学裴自余副教授从政治史的角度,分析了张君劢的“国家哲学”,这对于寻求国家自我定位的近代中国有重要的意义。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陈丹丹副教授详细梳理了张君劢思想中的卡尔•施密特因素。最后,香港大学法律系陈弘毅教授从儒家与法治的角度,以张君劢为例子,分析了法治对于文化中国的意义。北航姚中秋教授则对于张君劢所谋求的“立国之道”,结合中国的历史、社会、文化等具体国情,做了自己的解读与期望。
合影
本次工作坊论文翔实,讨论热烈,取得了多个共识,也有多方面的争论。北京大学世界伦理中心将于明年组织一个较大规模的国际学术会议,继续讨论“张君劢与现代中国”,以作为世界伦理研究计划的一部分。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