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环境学院举办“地理学前沿2015:地貌演化与地表过程”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

8月21日至27日,城市与环境学院举办了“地理学前沿2015:地貌演化与地表过程” 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作为北京大学2015年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专项资助项目,这是国内首次举办以地貌研究为主题的研究生暑期学校。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等国内十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生和青年学者30人参加了本次暑期学校。

本次暑期学校分为课前研读文献、专家授课和野外地貌实习三个环节。开课之前,暑期学校将授课老师推荐的文献发送给被录取的学员,要求学员研读,并根据专业和兴趣自选题目,准备一份读书报告初稿,鼓励学员们将问题带到课堂上与老师交流。授课时,老师留出了充裕的时间与学员们进行讨论,这种强调互动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员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感。

本次暑期学校的十位授课老师中包括七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其中两位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来自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郭正堂院士和南京师范大学“长江学者”郑洪波教授分别以“亚洲季风、内陆干旱和地形的协同演化”和“新生代中国宏观环境演化:问题思考与研究实例”为题,介绍了他们各自在过去十余年的野外工作和对东亚以及我国地貌格局形成历史的探索。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研究所董治宝研究员和宁波诺丁汉大学傅平博士分别以“中国干旱区典型风沙地貌过程”和“冰冻圈环境与过程”为题,介绍了我国西部特色的地貌过程研究。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崔鹏院士讲授的“山地灾害与动力学地貌过程”,将地貌与现代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自然灾害密切联系起来。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刘静研究员和美国加州戴维斯分校Mike Oskin教授分别以“构造地貌在前锋:构造-气候-侵蚀相互作用研究进展”和“高分辨率地形学揭示的活动断层行为”为题,介绍了当前定量分析活动构造的最新技术,以及高分辨率激光雷达技术在断层的滑动速率,高原地貌的演化、构造、侵蚀与沉积间的相互作用和探索断裂发震模式等研究中的应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黄河清研究员在“河流地貌演化的理论发展与实际应用”的一课中,着重介绍了河流形貌形成机理与过程研究的最新进展。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莫多闻教授从地貌学的角度介绍探究地质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思路。城市与环境学院长江学者周力平教授则以互动的方式,与学员们探讨了测年与发现和解决科学问题之间的关系。授课专家课前精选阅读材料,授课时由浅入深、将各自领域的国际前沿和自己最新的学术成果系统地介绍给学员们,特别是与学员们分享自己多年艰苦的野外工作、科学思想的形成等经历,使学员们看到了具有挑战性的科学研究和对科学执着的含义。

暑期学校还安排全体学员到河北阳原县泥河湾盆地与山西大同盆地进行了为期三天的野外实习,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的袁宝印研究员和北大莫多闻教授、张家富研究员三位老师的带领下,学员们冒着酷暑,翻山越岭,考察了沿途的第四纪湖相地层、泥河湾古人类活动遗址、大同火山群和黄土、桑干河河流阶地等中国北方典型地貌现象。

 
野外考察

 

编辑:舍予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