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智’理——新工科如何赋予现代社会智慧‘大脑’”圆桌交流会举行

12月21日晚,“社会‘智’理——新工科如何赋予现代社会智慧‘大脑’”圆桌交流会在新燕园校区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本期圆桌交流会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邱泽奇,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研究员、《景观设计学》执行副主编许立言,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助理教授、研究员、德国绿色精英奖获得者张川作为邀请人,6名来自美国、德国、巴西、新加坡的国际交换生和中国学生前来做客。

本期圆桌交流会共设置3个主要环节,首先由来自不同文化与学科背景的中外学生组队,对青岛中德生态园与德国绿色低碳住宅、新加坡智能交通系统两个经典案例前期进行充分调研与准备,现场进行案例陈述;随后进入教授评述环节,教授对中外学生分享进行点评并就话题阐释学术立场与观点;最后进行圆桌深入对谈环节,立体、多元展示并展望新工科如何通过跨学科知识促进创新发展,赋能社会治理。

在案例陈述环节,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可持续性与环境管理学专业本科生白天翔(Christian Daebritz)、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物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艾欧力(Jan Ole Ellermeier)、新加坡国立大学数据科学专业本科生方怡蓁(Pong Yi Zhen)、巴西圣保罗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田博宇(Rubens M. de Campos Pinto)、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博士研究生王子仪、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技术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张蕴洁等6名中外学子分享了他们对新工科的理解和应用。通过论述案例,他们总结了新工科发展带来的社会影响,论证新工科在本地、国家、全球等不同尺度的范围内对社会发展,以及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们生活品质方面带来的积极影响。

中外学子作分享

台下同学认真听讲

学生发言结束后,老师们分别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对学生案例进行点评。邱泽奇主要介绍了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变革性影响。他认为,新工科从一个新理念、新知识,到新技能、新实践再到对日常生活的新融入,技术发展对经济和社会具有潜移默化的塑造力与影响力。同时,多学科交融也是一种新的科技生态与数字生态,不同国家在空间整合方面进行着实践,如何将技术与人类社会相结合、激发不同主体的新工科实践动机等问题也值得进一步探讨。许立言分析了智能交通技术在现今社会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并指出,新工科助力“智慧”社会发展的同时,如何使社会中弱势群体利益得到保障并从发展中获益,也是承担相关领域技术人员与学者思考的问题。张川以他自身所从事的能源研究为例进行评述,他认为,本次交流会集新工科、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思考和智慧,为运用跨学科知识推动解决当前社会重点与难点问题提供了一个着力点和平台。

邱泽奇(上)、许立言(中)、张川(下)进行评述与分享

圆桌讨论环节,与会者围绕“新工科:重新思考社会的未来”“新工科中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机遇与挑战”“面向未来的新工科”进行了讨论,大家分享了新工科视角下的未来社会治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与挑战相关思考,以及新工科在交通规划、住房改善等方面的发展前景。师生们就新工科发展,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和通用人工智能在资源分配、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热议,探讨了数据管理和法律监管的必要性。

师生进行热烈讨论

本次活动为北京大学第二十届国际文化节主题活动“中外学子来做客”圆桌交流会的第二期,全校各校区近40个院系师生齐聚新燕园,展开一场跨学科的知识探求与多视角的热烈讨论。

合影

国际战略年banner.jpg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