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笔谈 |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专家学者热议2022年“两会”热点(二)

编者按:自2014年以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依托专业优势,发扬经世济民之担当,每年两会期间,组织本院学者围绕两会热点,紧扣政府工作报告,畅谈国家经济改革与发展。如今,经济学院“两会笔谈”已然成为研究两会经济热点、分析国民经济现状、提供相关政策意见的重要思想阵地,产生了良好的政策影响和社会反响。目前,经济学院已推出“两会笔谈专辑”8部,共收录501篇时评文章,分别是:《中国改革再出发》(2014)《全面深改关键年》(2015)《时代节点的眺望》(2016)《身向雄关那畔行》(2017)《雄关漫道从头越》(2018)《变革中看格局,浪潮处听思潮》(2019)《直面冲击,面向未来》(2020)《直面新挑战,聚力新征程》(2021)。

王一鸣:大力发展供应链数字金融为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以促稳产业链

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着全球经济不稳定的威胁,须增强其自主可控能力,使经济在极端情况下也能自我循环。产业链供应链上大量存在的是中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稳定运行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顺畅运转不可或缺,但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长期制约了中小微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基于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下发展供应链金融是促使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运行、保市场主体、保就业的重要而有效举措,但供应链新发展对银行金融服务的适应性提出了新的要求,银行应摆脱对企业财务报表的过度依赖,也不再注重单独评估单个企业的状况,而是更加关注其交易对象和合作伙伴,关注其所处的产业链是否稳固,以及目标企业所在的市场地位和供应链管理水平。

现阶段供应链金融出现一些困难和障碍,为此建议如下:一是提高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意识。政府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它对行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并采取更加有利措施支持其发展。设立政府专项基金为供应链金融业务提供担保,对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政策倾斜,适度给予税收优惠或财政支持。二是加强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战略。一方面是技术创新,打通各种基础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另一方面是制度创新,鼓励银行基于交易场景的线上纯信用贷款业务,挖掘信用风险评价和监管新指标。

【作者简介】

王一鸣,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金融学系主任、金融工程实验室主任。

苏剑:三重压力考验宏观调控

关于中国2022年的宏观经济形势,本次政府工作报告沿用了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观点,就是“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在这个情况下,中国经济到底该设置一个什么样的增长率目标呢?我们去年底预判中国应该至少保持5%以上的增长率。在我们刚刚发表的一个报告里边,我们说的是“保五争六”。这次政府工作报告里边说的预期目标是5.5%,应该说跟我们的预判是一致的。应该说5.5%的增速目标已经是相当高了。今年如果能实现这样的增速,就将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当然,报告中说的是“5.5%左右”,那就是说不一定非要达到5.5%,5.3%、5.4%甚至5.2%都是可以的,而且是“预期性目标”,不是硬性目标。这就给宏观调控留下了较大的弹性。

在三重压力的作用下,这么高的增速,应该说是一个完成起来难度相当大的目标。这就意味着,今年中国宏观调控方面将会出现相对来说比较宽松的政策环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会相当宽松。扩张的主要领域应该在基建和符合国家战略的一些行业。在房地产调控方面应该会进一步放松。人口政策方面应该也会进一步出台一些配套措施,支持生育率的提高,生育率提高了,多出生几个孩子,消费需求也就出来了,这也是宏观调控的一个非常有效的一个政策。

【作者简介】

苏剑,美国布兰戴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国际经济学与金融学博士,北京市新世纪人文社科理论“百人工程”学者,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会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论坛副主席,曾任方正证券首席宏观经济顾问(2014.9-2016.8);研究/教学领域为宏观经济学和中国经济。参与或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十余项,著有专著《新供给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内外失衡下的中国宏观调控》、《宏观经济学(中国版)》等;在国内外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和政策评论文章。

赵留彦: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推动乡村振兴问题。提出落实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出台新的支持举措,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

十八大以来,我国减贫成就和农村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在中国扶贫过程中,金融扶贫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多层次的金融机构都深度参与到乡村发展过程中,带动大量金融资源进入乡村,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乡村资金净流出的状况,提升了乡村的信贷可及性,推动了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当前,我国扶贫攻坚工作正在向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战略过渡,这对我国普惠金融提出了很多挑战,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伴随着贫困人口的大面积脱贫和乡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合作组织和农村中小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着业务的大发展和大转型。经济学研究者应致力于总结我国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在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模式和机制创新,并探索我国未来在新的科技条件下普惠金融发展的新途径,这对于我国总体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意义重大。

【作者简介】

赵留彦,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金融学和金融史。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如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Economic History Review、《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讲授课程包括本科生时间序列分析、投资基金概论,研究生实证金融分析、金融计量学等。

张亚光:共同富裕彰显百年初心与理论自信

历史告诉我们,财富分配状况是影响社会和谐安定的关键因素。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但他们的解决路径集中于社会福利保障,并未直面财富分配制度的前端环节。进入21世纪之后,西方世界收入差距过大的现象不仅没有改善,而且跌落到了近百年前的水准。

与之相对,中国正在以推进共同富裕的方式为解决不平等问题探索出一条应对之道。党的百年奋斗经验表明,共同富裕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党从未忘却的“初心”。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继承了马克思、列宁等革命导师关于财富分配问题的基本认识。此后,尽管随着革命形势不断发展,党的阶段性任务有所调整,但共同富裕的最高目标始终未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共同富裕的思想渊源、历史进程、实现路径等方面的理论思考达到了全新的高度。其中最具突破性的理论贡献在于,共同富裕不再是单纯的物质财富分配问题,而是被上升到了哲学层面,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是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既是一种社会政策,也是党的根本理论;是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终体现。中国理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必将为全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

张亚光,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经济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学位委员会理论经济学分会委员,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工作委员会委员,欧洲经济思想史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经济思想史、经济学学术史。在China Economic Review、《中国经济史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经济学动态》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多篇文章,出版《中国民营企业启示录》、《千年金融史》、《美国商业简史》等多部著(译)作。

刘冲:完善减税政策,深化税制改革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指出,“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坚持阶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相结合。”正如总理所言,在减税降费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将减税降费与税制改革相结合,兼顾普惠性减税降费与结构性减税降费。具体而言,需要关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平衡普惠性税收优惠的政策力度和可持续性。未来应在普惠性税收优惠的力度和可持续性间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平衡,在政策制定中更多考虑财政收支平衡等因素;准确把握普惠性税收优惠推出的时机,充分考虑普惠性税收优惠对结构性税收优惠可能产生的替代效应;在保证“普惠”的前提下,在政策的期限和政策的延续方面更加审慎,为未来其他政策留出空间。

(2)普惠性减税因行业特征、税负转嫁能力等表现出差异,需要进一步平衡。在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低、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的一些行业中,部分企业议价能力相对较弱,需向下游企业或消费者让渡一部分减税收益;此外,由于增值税各档税率调整幅度不同,上下游企业面临着不同的税负变化。因此,未来需要对这些企业和行业进行平衡。

(3)优化结构性减税方式,以行业性优惠政策为主,减少区域性优惠政策。一方面,区域性税收优惠负外部性强,容易造成税收洼地,增加税收征管成本;另一方面,区域性税收优惠与行业性税收优惠相结合,能够更加充分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更有针对性地扶持特定区域的发展。

【作者简介】

刘冲,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世界银行研究顾问。研究领域为公共财政、发展经济学和大数据应用。近年来在Economic Journal、《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51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咨政报告多次得到中办、国办采纳。荣获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洪银兴经济学奖(青年)、中国信息经济学优秀成果奖等荣誉。

韩晗: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取得经济发展与人民健康的双丰收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我国将“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不断优化完善防控措施”。这是对我国未来抗击疫情的工作要求。我国在过去的两年里坚持对疫情实施动态清零政策,在保障人民生命与健康的同时,取得了亮眼的经济成绩单。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1%。我国成为疫情流行期间全世界的主要商品供应方。实践证明,有效控制疫情会成为稳定内需,经济快速成长重要推动力。只有有效的防控疫情,才能让群众敢消费,企业顺利生产,国内经济循环基本畅通。可以说,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是有借鉴意义的“中国方案”,是生动的、有吸引力的“中国故事”。这有助于在国内凝心聚力,为各项经济政策营造更有利的社会预期,增加宏观调控的社会心理空间。

我们也要注意到,各地零星爆发的疫情给部分地区和行业造成了局部困难,形成了不可忽视的短期负向冲击。为了应对这些冲击,要进一步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为此要打出一套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拳。要用好财政政策,进一步对困难行业和中小微企业与个体工商户减税、降费、减租、暂缓社保。放水养鱼,保持市场主体元气。也要用好货币政策,把工作做扎实。既要保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又要防止大水漫灌,让宝贵的金融资源服务于真正困难的行业与企业。

总之,过去两年我国坚持动态清零,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这体现了我党执政为民的理念,我们党做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未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同心戮力,一定也会取得经济发展与人民健康的双丰收。保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

【作者简介】

韩晗,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学,货币经济学,银行,信用与金融市场。他的多篇研究发表在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European Economic Review、Oxford Research Encyclopedia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等著名刊物上,主持国家社科重大专项,并荣获北京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冯科:论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带来的金融风险

房地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发展与金融市场紧密联系,房地产累积的风险,很可能向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等金融市场传导,因此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带来的金融风险。一方面,房地产市场会通过直接放贷和抵押融资向金融市场传递风险;另一方面,在表外资金、理财产品、非标业务等其他融资途径,房地产市场同样累积着大量的金融风险。为此,我国已出台大量房地产调控政策,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形成“处置风险的风险”:一是在政策执行层面,存在一些用力过度、矫枉过正的现象,房地产市场硬着陆风险逐渐累积;二是对于可能出现的新问题,缺乏政策配套措施,房地产企业的流动性危机难以化解;三是纵向看政策实施,存在层层加码的现象,加杠杆实行政策导致房地产市场愈发艰难。为建立全面高效的重大风险应急处置机制,助力房地产风险“软着陆”。一是应适当放松对房地产融资的额度限制;二是应明确银行所应承担的责任;三是要做好配套政策准备,引导央企和地方国企参与到化解房地产风险的过程中;四是可将央企和地方国企收回的资产,做成经济房或廉租房,解决住房难问题。

【作者简介】

冯科,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教授,北京大学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委员会委员,住建部中房协专家委员会委员。北大资产经营公司董事。

吕随启:两会精神与货币政策调整

2022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做了政府工作报告,全面肯定了过去一年我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指出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从外部来看,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际争端和利益纠葛日益错综复杂。全球资本市场、外汇市场波动加剧,跌宕起伏,风险和不确定性迅速上升。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加息日期临近有可能使问题雪上加霜。就内部而言,货币政策承受的压力日益上升,面临多重困境。一方面,要解决实体经济大幅下滑、企业和家庭资产负债表恶化、消费领域通胀与生产领域通缩困境交织并存、地方债和企业债高企且违约率上升、房地产市场收缩、资本市场维稳等现实问题,同时完成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做好六稳六保、确保粮食能源安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以及社会保障、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区域发展、抗击疫情等重要任务,要求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另一方面,外汇供求格局趋于紧张、人民币贬值预期强化、资本外逃压力加大、通货膨胀预期强化、化解风险等要求货币政策中性偏紧,通过稳定汇率化解系统性金融危机的隐患;进一步而言,如果中国政府既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又要通过稳定汇率防范化解金融危机,央行就只被迫适当加强资本管制,这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大方向背道而驰,有可能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因此,中国货币政策回旋余地很小,空间有限。正是因为内忧外患加上三重困境的制约,我国货币政策必须尽快调整,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为稳增长促就业发展实体经济提供有力支持。可以说,立足当下、放眼长远,政府工作报告为我国货币政策调整的必要性、原则、可行性都指明了方向,里面有许多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比如:

1、货币政策三难困境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克服?

2、货币政策的总量控制与结构调整是什么关系?

3、货币政策逆周期与跨周期如何有效结合?

4、货币政策的调整如何促进内外部经济目标的均衡?

5、货币政策的调整如何有效服务于政府工作的具体任务目标?

6、货币政策如何应对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带来的挑战?

7、货币政策如何应对不确定性上升带来的风险?

8、如何确保货币政策的连续性、有效性、前瞻性、灵活性、针对性?

【作者简介】

吕随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主讲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等主干基础课以及汇率经济学、国际金融与货币政策等选修课。曾经担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主任、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职务,作为教师荣获多项教学和科研奖励。曾经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金融业杰出贡献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金融、投资学与资本市场。

张鹏飞:抓住“关键少数”防范债务风险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持续扩张,形成了一定的风险隐患。截至2021年12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30.47万亿元。其中,一般债务13.77万亿元,专项债务16.70万亿元;政府债券30.31万亿元,非政府债券形式存量政府债务0.16万亿元(财政部预算司,2022年2月9日)。值得指出的是,上述数据仅仅只包含了地方政府在限额内依法举借的“直接债务(显性债务)”,地方政府还通过融资平台公司、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积累了大量的“隐性债务”。由于测算口径的差异和测算出发点的不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测算结果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2017-2018年间,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的测算结果基本介于10-50万亿之间,其中30-40万亿是比较集中的测算结果(任涛,2019)。我们通过对YY评级官网(https://www.ratingdog.cn/home)所披露的数据进行加总,发现截止2020年底,全国省级、市级、县级三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有息债务余额就达40.65万亿元之多。

我们收集统计了2008-2020年间中国大陆除西藏外的26个省和自治区263个市级(241个地级市、17个自治州、3个地区、2个盟)地方政府债券余额以及市级政府及其部门(如国资委、财政局等)直接控股的751家融资平台的债务余额,同时收集了市级地方党政主要领导(954位党委主要领导和1044位政府主要领导)和融资平台公司高管(1758位董事长和1682位总经理)的相关信息,并对他们的任职时间进行匹配。我们通过研究发现:第一,市级地方党政主要领导(特别是党委主要领导)通过任免市本级融资平台公司高管有助于该融资平台的债务扩张;第二,2014年修正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赋予了地方政府一定的直接举债权限,但是这种通过“修明渠、堵暗道”来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政策未能取得预期效果,成效甚小;第三,2017年7月,中央高层一个月内连续三次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严厉表态,但是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只有2017年这一年的强政策冲击显著抑制了市级地方党政主要领导(特别是党委主要领导)的债务扩张。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我们就如何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提供了一些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

张鹏飞,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资源、环境与产业经济学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激励理论(契约理论)。在China and World Economy、《世界经济》、《经济学季刊》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多篇文章。

王熙:回顾过往展望未来

近四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跨越,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向中低收入国家、再到中高收入国家的跃升,可谓筚路蓝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但面临着空前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还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以及在转型过程中不断调整分配体制,以达到人民收入增长与宏观增长相协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的艰巨任务。

在当前波谲云诡的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发展理念贯彻到工作的方方面面,不但在实践工作中已经探索出一套针对短期经济波动行之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也明确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行方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地指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强调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在描绘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时,明确地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百年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也从此迈上新的征程。虽然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必须爬坡过坎。但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也必将奋力攻坚克难。值此两会召开之际,我们期待看到我们的党和政府会如何规划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期待看到党和政府会如何积极面临接下来的风险和挑战,如何不断把造福人民的事业推向前进。

【作者简介】

王熙,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资产定价,宏观经济学和数值计算与强化学习、机器学习的交叉应用。

微信图片_20220307103326.jpg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