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7 信息来源: 融媒体中心
文字:新闻网学生记者 苏仁心| 编辑:燕元 | 责编:安宁在北大47楼北侧的一棵老树边,有一个集装箱修车铺。修车铺前零星地停着几辆自行车,还有一排摆放整齐的打气筒,一盆水,和几筐修车工具。蔺庆刚组装好了一辆崭新的自行车,正坐在树荫下稍事休息。
他就是同学们口中的“修车师傅”,今年是他来北大从事自行车维修工作的第16年。16年来,蔺庆刚修了近50万辆自行车。“技艺精湛,价格实惠”是师生们对他的一致评价。毫不夸张地说,在共享单车进校园之前,是他帮北大人实现了“骑行自由”。
16年:从“小三轮”到集装箱修车铺
2004年,蔺庆刚在北大的自行车店做临时工,旁边的修车铺忙不过来,他就也帮忙修车。他说:“第一次来北大的时候觉得燕园好大,我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总是‘掉向’呢。”后经人推荐,蔺庆刚于2006年正式成为了燕园服务中心管理下的一名自行车维修工,摊位设在了北大图书馆南门口的银杏树边。从推着三轮车在图书馆南门口摆摊,到运营现在的集装箱修车铺,蔺庆刚在北大度过了16载春秋,早已把北大的“东南西北”熟悉于心。
推着三轮车在图书馆南门口摆摊的年代
蔺庆刚在集装箱修车铺前工作
2017年,北大启动“品质校园”建设规划,在学校相关部门和北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与帮助下,同年12月16日,蔺庆刚告别陪伴了他12年的的三轮车,搬进了现在的集装箱修车铺,继续自行车和电动车的维修工作。
三轮车上“燕园服务中心流动修车”的字样如今已难辨认
集装箱修车铺不大,箱内的墙上铺满了格子架,架子上分门别类地码着螺丝、铁片、轴皮、中轴、补胎剂等各式各样的自行车配件和维修工具,右侧的大架子上整齐地叠放着各种型号的自行车轮胎,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密密匝匝的格子架
欣喜:获得“免租减负”的“最忙修车铺”
“看着新楼一座座建起,就像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对校园内近10年来发生的变化,蔺庆刚一路见证亲历,身在其中,少了些初见的惊讶,多了些欣慰的欢喜。“在图书馆门口摆摊时,每个月要缴纳不少管理费。现在的修车铺不仅防雨防冻,而且房租全免。感谢学校和同学们的帮助,让我的生活负担轻了不少。”真真实实的“免租减负”,让蔺庆刚的获得感和满足感都更强了。
共享单车未进校园时,校园内几乎是人手一车,修车摊的忙碌则成了家常便饭。凭借过硬的维修技术,蔺庆刚的修车摊成了校园内3家修车摊里最热闹的。蔺庆刚还记得图书馆门口那“盛世般”的景象:需要修理的自行车常常把修车摊占满了,有时甚至排到了路边,颇有一种“被敌人包围了”的感觉。
从早上出摊开始,蔺庆刚手里的工作就再不能停下,中、晚饭点正值下课,是他百般忙碌的时候,因此从来赶不及在饭点吃饭。“我会在早上多吃点,到了下午去再买个煎饼。后来有个好心的清洁工大姐帮我从食堂带饭,但等我得空吃的时候,面条、饺子都成了坨。”虽然工作辛苦,但蔺庆刚感到非常自豪:“可以不吹牛地说,那时候我的修车铺应该是中国最忙的一家。”共享单车进校园后,私人自行车少了,维修工作不如从前那样繁忙。闲暇时,蔺庆刚会编制车轮以备不时之需,偶尔也和前来休息的环卫工人聊会儿天。
服务:匠心如一,风雨无阻
“他一直在为人民服务。”前来修车的同学对蔺师傅这样评价道。“服务”是蔺庆刚工作的关键词。他说:“做我们这一行,就是服务大家。大家需要我,我就开心,有成就感。”这种“被需要”感一路支持着他,让他坚持做下去。
“师傅,多少钱?”“不用钱。”这是蔺庆刚的修车铺出现频率最高的对话。“小修小补不收钱”是他保持多年的老传统。他说:“轮胎打气,装个链子,拧个螺丝,调下座椅,紧紧刹车,都是些小事,就不收钱。”正是这份简单的心意,这种体贴的服务,温暖了一代又一代北大师生。
7点起床,通勤骑行40分钟上班,晚上8点左右收工,忙的时候会到10点,这样的作息早已融进了蔺庆刚的生活。“风雨无阻”是蔺庆刚对自己出摊十几年的精炼总结。在图书馆门口摆摊时,3顶大棚伞就是他抵御酷暑严寒、狂风大雨的全部工具。但即便如此,他也从来都没有缺过工。他说:“要修车的同学太多了,摊上离不开我。”一年冬日,北京遇上极端寒冷天气,他记得清楚,那天特别冷,人都快要冻僵了,负责人吴经理特地来让他提前收摊。“只要他不让我收摊,我是绝对不会收的。”
转身:从“独门好手”到“全能师傅”
蔺庆刚是修自行车的一把好手,补轮胎、换配件、拧螺丝……常见的自行车问题只需几分钟时间就能解决。与此同时,他还兼修电动车。“我是半路出家,一切得靠自学。但如果我不修电动车,学校里就没人干这个活儿了,对大家来说很不方便。”于是,他拿来了两台废弃的电动车做实验,通过循环往复地拆装,了解内部结构,自学维修技术。
“看问题,才能修问题。第一次遇到的问题是看不出来的,只有多试、多看,积累经验,才能找出问题,再能摸索出方法。所以我就一直看、一直练。”虽然出于安全考虑,蔺庆刚去年就不再维修电动车的电路问题,用来做实验的电动车也早已蒙了灰,但他“不畏难,肯钻研”的工匠精神却依然在这平凡的岗位上熠熠生辉。
16年来,蔺庆刚用“匠艺”守护每一辆自行车,用“匠心”服务每一位北大人,因此深受北大师生的拥护和喜爱。大家称赞他是“北大的良心师傅”,是“有时冷幽默、总是热心肠的耿直师傅”,是“焦头烂额时,带给人温暖的暖心师傅”,是“北大师生离不开的好师傅”……
一路走来,蔺庆刚也很感激大家的支持:“工作中,我遇到了很多关心我、帮助我的贵人,有逢年过节为我送温暖的图书馆老师,帮我带饭的扫地大爷,还有经常光顾的老师和同学们。”
蔺庆刚和他的自行车
近日,《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号上对蔺庆刚的报道“飞速”突破“10万+”,全国各地的网友为蔺师傅的坚守点赞,也让这位北大的修车师傅获得了更多的关注,蔺庆刚一时间成了学校里的“名人”。但对他来说,修车靠的不是浮于表面的名气,而是深于内心的认可:“大家能够认可我的服务,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欣慰。”秉持初心,蔺庆刚将把大家的关注和鼓励转化为肩上的责任与心中的动力。“最重要的还是要干好自己的工作,不能辜负大家的期待!”蔺师傅真诚地说道。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