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思政实践课 |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脱贫攻坚、同心筑梦”思政实践团侧记

编者按:2020年是不平凡之年,是举国战“疫”之年、脱贫攻坚决胜之年、迎接建党百年之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给青年的系列回信精神感召下,着眼时代命题和现实关切,2020年思想政治实践课程设置“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不畏艰险冲锋在前”“改革开放五位一体”“扎根沃土决胜小康”“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五条主线,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作为课程主持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主讲单位,教务部作为主管单位,校团委作为执行单位,协力推进思政实践课方案完善和实施。100多位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等担纲思政实践课任课教师,25个开课院系书记或院长全部参与带队,在革命老区、城镇乡野、田间地头开展实践课教学;100多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各院系研究生党员担任思政实践课助教;3226名选课学生正在生动的社会大课堂中学思践悟总书记回信,读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追寻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足迹,触摸新中国的发展脉络,在抗疫主战场感受战疫精神,在改革主阵地见证发展力量,在历史大变局中读懂中国未来,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不知该怎么称呼你,你把我的事装进你心里。拉家常、细叮咛,一句精准扶贫暖透我心里。”歌曲传唱的是十八洞村的苗族阿婆石拔哑家中,一段关于称呼的对话。一句“我是人民的勤务兵”、一声“你是我的大姐”,“精准扶贫”的指示从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8月19日至21日,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思想政治课程实践团踏上习近平总书记曾考察过的湘西热土,循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十六字方针首次提出、践行之地,从吉首到十八洞村再到芷江,深入学习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模式,全面领会“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探索青年工作的未来与潜能。共青团湘西州委书记张世田、副书记吴春艳,湘西政协办公室一级主任科员龙英芹,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施金通等同志参与指导,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李欣、团委常务副书记刘冰洁担任领队教师,9名2018、2019级本科生全程参与。

吉首共建,在交流研讨中探求青年成长路径

8月19日下午,实践团一行抵达了吉首市,与共青团湘西州委员会代表召开了共建“北京大学思政实践课教育基地”座谈会暨签约授牌仪式。

心理学院思政实践团与湘西团州委代表在共建仪式上合影

张世田为实践团成员介绍了湘西州的发展现状与愿景,展示了精准扶贫七年来翻天覆地的巨变,并就与北京大学共建提出四点期望。他谈到,在总书记的指导下,湘西坚持把脱贫攻坚与建设美丽湘西相结合,让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张世田介绍湘西发展现状并提出共建期望

李欣介绍了北京大学思政实践课教育基地建设的相关情况、学院学科情况、以及实践团“知行合一”、将专业素养与实践结合的课程设置。双方就青少年思想引领、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建立湘西人才站、助学纾困工程等共建方向进行交流研讨,双方代表共同签署了共建思政实践教育基地协议,并举行授牌仪式。

李欣向湘西团州委授牌共建

在交流环节,学生们就思政实践与湘西的精准扶贫工作各抒己见。何俊杰用“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来比喻本次实践与共建,表达了力行实践的愿景、展现了北大青年的风貌,更讲述了思政实践共建为莘莘学子心中播下的理想信念之种;李静怡结合家乡宁夏的发展瓶颈和人才空心化问题,表达了对学习旅游扶贫经验、青年人才建设的期待。团州委代表与发言同学亲切交流,鼓励他们紧跟党的领导,真抓实干、诚心实践,为祖国的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

座谈会上学生代表发言

十八洞村,在参访座谈中感悟精准扶贫

8月20日上午,实践团抵达十八洞村,在吴春艳的陪同下,参观学习了十八洞村的精准扶贫专题展览,并走访村落、调研扶贫工作成果。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考体察民情,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这几年来,十八洞村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为指导方针,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先扶志,再扶智”,从思想道德、技能技术、基础设施、资源支持等方面给予村民全范围的支持与指导,最终得到了有成效、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扶贫经验。实践团在展览中全面了解了十八洞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进一步深化了对精准扶贫的理解。

实践团师生参访习近平总书记召开村民大会的平台

20日下午,实践团一行与十八洞村书记施金通、创业青年代表龙先兰、大学生村官梅瑶等进行深度交流,听他们讲述自己在十八洞村的精准扶贫、奋斗脱贫故事,了解精准扶贫为十八洞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实践团师生与施金通、龙先兰、梅瑶等交流

作为电影《十八洞村》中人物“杨懒”的原型,龙先兰为实践团师生们讲述了自己的人生故事:从最开始的浑浑噩噩到现在的事业有成,他的经历折射出精准扶贫政策对村民生活的重大影响。2013年,得知村子被选为全国精准扶贫试点时,在外务工且染有一身恶习的龙先兰奔回村里,张口便“要发钱、要媳妇”,一时沦为笑柄。然而,扶贫工作队队长龙秀林待他如手足、倾力相助,他也开始卖力气、下苦功、学技术、勤探索,终于通过养蜂摆脱了贫困,还通过开展合作社拉动当地其他养蜂人的销量,真正做到“先富带动后富”。现在,龙先兰的“金兰蜂蜜”从十八洞村销往全国各地,他自豪地说道:“我的日子比蜜还甜!”

龙先兰介绍个人经历与在扶贫帮助下的创业故事

施金通则从十八洞村“投入有限,民力无穷,自力更生,建设家园”的精神出发,展示了当地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因地制宜”与上下一心。他讲述了十八洞村如今的矿泉水生产和猕猴桃种植、加工产业的繁荣,以及背后的发展故事。“给钱给物,不如给一个好支部”,在村落改造之初,修路、通电势必要挖断每家每户门口的土路,支部的13户党员家庭于是躬先表率,将自家的田地贡献出来,以供村子发展建设使用。“修路先挖党员家门口的路,修高压电先砍党员家的树”,在党员们朴实却真诚的身先士卒下,村民们也积极投身到村子的建设中,种植修路学技术,经商创业拓思路。他感慨道,十八洞村能够打赢脱贫攻坚这一战,靠的是党员和村民戮力同心、携手共进。

施金通讲述党员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梅瑶则将目光更多投向十八洞村中一个广阔却易被忽视的群体——留守儿童。许多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留下孩童与老人在村里生活。面临着苗家老人的精力缺乏与对孩子的疏于管理,非苗族人的梅瑶组织起“示范儿童之家”,为适龄儿童举办寓教于乐的课余活动:学苗鼓传承民族特色、读诗词浸润传统文化、学绘画开阔艺术视野,为保持留守儿童的生活丰富与心理健康提供帮助。因担任“孩子王”而学会的苗语是她在基层留下的真实印记;长久以来因与孩子对话而嘶哑的喉咙是她的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的绚丽之花。

实践团师生与龙先兰、梅瑶在十八洞村委员会前合影

芷江受降,在重温历史中牢记初心使命

“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落芷江。”8月21日下午,适逢芷江受降75周年之日,实践团来到位于湖南芷江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回顾历史、缅怀先烈。实践团在庄严矗立的受降纪念坊前,举起右拳,由刘冰洁领誓,严肃地重温了入团的神圣誓言,以铭记先辈们筚路蓝缕的艰苦过往,坚定为国家和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光辉信念。

实践团师生在受降纪念坊前重温入团誓词

步入受降会场旧址,实践团成员们参观了当年受降仪式的会堂,巨幅油画讲述着苦尽甘来的胜利故事,中国代表昂首自豪而日本代表神情紧张的光辉时刻依然历历在目,中华民族胜利的荣耀在实践团员们的心中激起了强烈的共鸣。在湖南抗日战争纪念馆内,栩栩如生的蜡像则真实地还原了湖南人民在日寇铁蹄下遭受的摧残,更彰显了湖南人民宁死不屈的抗争精神和“战士没有不得已的时候”的牺牲精神。

实践团师生认真参访受降仪式会场旧址

实践团成员们深入了解了日军芷江投降的史实,极大地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怀与民族自豪感。重温入团誓词,团员们回望初心,心记使命,明确了身为一名共青团员的责任与担当;瞻仰馆内陈列,团员们倾听历史,缅怀先烈,深切感受到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所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以及以湖南人民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的铮铮铁骨和同侵略者开展坚决斗争的民族精神。

湖南湘西之行,是奔赴小康与精准扶贫的携手共建,是现代文化与民族传统的多元联结,是对初心使命的追溯、对未来航向的探寻。在本次思政实践中,同学们踏上精准扶贫之路、瞻仰抗日受降圣地,学习广大党员勇挑重担、冲锋在前的坚定信念,感动于革命先烈不惧牺牲、为国为民的抗战精神,更深刻地明晰了“两个一百年”之际青年肩头的责任。

专题链接:2020思政实践课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