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阅读马拉松”第五期举行 罗炜领读《中国心灵》

2022年10月13日晚6点半,“阅读马拉松”系列讲座第三届第五期举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罗炜教授应北京大学图书馆之邀,在北配楼科学报告厅为广大师生作“领略中国心灵之美——卫礼贤《中国心灵》品读”学术讲座。

讲座现场

罗炜介绍了德国传教士卫礼贤(1873—1930)的生平基本情况,并从卫礼贤的生平中分析他为何热爱中国文化,如家庭的艺术氛围、创办书院的机缘,以及与众多文人交好等。另外,她也简要提及了当时德国现代化、理性主义的盛行,在此背景下,卫礼贤无傲慢、无欧洲中心主义的笔触和同情底层人民的情怀显得尤为珍贵。

罗炜介绍了卫礼贤的主要著作。在中国传教期间,卫礼贤将大量儒家及道家经典译成德文,如《论语》《列子》《老子》《庄子》《中国民间神话》《孟子》等,尤其是1924年发表的《易经》对中西文化交流意义重大。此外,卫礼贤作为优秀的汉学家,也发表了诸多关于中国文化的论著。1910—1925年期间德国的中国热,很多便是以卫礼贤的著作为基础的。

罗炜作讲座

罗炜重点谈及了卫礼贤的《中国心灵》一书。她指出,《中国心灵》发表于1926年,由前言部分、20章正文以及36幅配图构成,主要内容是讲述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历史变迁(义和团、辛亥革命、世界大战)、风景名胜、社会大观和中西对比等。据卫礼贤自述,《中国心灵》一书的写作目的就是向西方和德国读者呈现“进化过程中的中国心灵”的各个方面。

罗炜为现场师生选读了《中国心灵》第十一章“青岛的故人们”和第十六章“北京”。她认为,卫礼贤和蔡元培及北京大学都有着深厚渊源,并梳理了他与蔡元培的关系。德国公使馆的工作使卫礼贤得以走遍全中国,结识中国“新文化运动”著名人物如蔡元培和胡适等。1923年11月,蔡元培重新组建北京大学德语系,聘请卫礼贤到北大任教。任教期间,卫礼贤积极投身教学和各项社会活动,促进中德友好,一直到1924年夏,方离开中国,去往法兰克福大学任教。回德之后,卫礼贤不仅发表了大量关于中国的著述,更举办各种有关中国文化的展览、组织演出中国戏剧,与中国学者保持着密切联系,如1926年邀请胡适去德国作客座报告、陪徐志摩周游欧洲、为蔡元培力争荣誉博士头衔等。《中国心灵》一书的内封扉页上,便有一段专门给蔡元培的献词:“献给蔡元培先生,正义和自由的斗士,学者,友人。”其书第六章“新中国”,也花费较多篇幅介绍蔡元培在教育改革、新文化运动及白话文运动方面的贡献。第十六章“北京”,又一次提到北京大学,重温了北大教师的理想主义情怀。罗炜指出,其实,卫礼贤和北大的渊源并非始于1921年,而是更早:他1912年前后结识的晚清名儒劳乃宣,曾于1911年任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总监督。而卫礼贤和劳乃宣的奇异相遇,成就了中德文化交流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在劳乃宣的指导下,卫礼贤于1924年完成《易经》德译本,对20世纪人类精神生活产生巨大和深刻的影响,其翻译在可预见的未来依然无法被超越。

罗炜的讲述生动而富有情感、深刻而不失活泼。她通过关于卫礼贤的一个个故事,将卫礼贤的人生轨迹与文学著作联系起来,深刻考察了《中国心灵》一书背后的思想理念。在褒扬卫礼贤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起到的重要作用的同时,她也鼓励读者以更辩证的态度批判性地看待书中内容。

在讲座最后,罗炜耐心细致地解答了在场师生的提问。

互动环节读者提问

罗炜与部分读者合影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