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论坛(2023)“我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青年论坛举行

11月4日上午,由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韩国崔钟贤学术院主办,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大学国际新闻传播项目、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共同承办的北京论坛(2023)“我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青年论坛在中关新园7号楼205会议室举行。

参加本次论坛分享的青年学者有中国外文局欧亚中心主持人、编辑爱丽克斯(Aleksandra Pozhidaeva,俄罗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托马(Donglona Adawa Thomas,乍得共和国),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林子睿(Kirill Kravtsov,俄罗斯)、博士生安泽(Anzelika Smirnova,拉脱维亚)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本科生谷尼克(NikGu,俄罗斯),歪果仁研究协会 Y China 创始人高佑思(Raz Galor,以色列),北京大学国际新闻传播项目研究生刘好、罗颖。会议还邀请到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副部长蒋晓涛、留学生办公室副主任马博,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唐金楠、教授何姝、研究员张慧瑜等作为点评嘉宾。北京大学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同学、北京大学留学生国际传播证书项目同学、北京大学团校第39期研究生骨干研修班同学等60余人参加会议。论坛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王维佳主持。

会议现场

唐金楠致辞

唐金楠在开场致辞中指出,今年恰逢北京论坛20周年。20年来,在“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主题下,北京论坛为时代与世界的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范式和模板。他代表论坛承办单位对参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希望本次论坛的举行进一步促进跨文化交流,通过中外青年学者的视角更好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为推进人类社会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2fba89bc54214583bd4bd7d1d7b65ff6.jpg

青年学者发言(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分别为:爱丽克斯、托马、林子睿、安泽、谷尼克、高佑思、刘好、罗颖)

会上,青年学者们分别以“用镜头和文字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故事”“中非关系演进中的中国形象探索:现状与展望”“中国式现代化:俄罗斯观众眼中的中国式现代化”“重思‘现代化’——外国人视角下的中国式现代化与其思想的对外传播”“我眼中的中国式现代化”“如何用自媒体让跨文化交际不再困难”“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助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现代化’中国叙事的‘现代性’”为主题,回顾发展历程的同时,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工作经历,从不同视角讲述了自己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分享结束后4位点评嘉宾分别对青年学者的发言进行点评。

光影魔术手拼图2.jpg

嘉宾点评(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分别为:蒋晓涛、唐金楠、何姝、张慧瑜)

蒋晓涛点评时提出“求真”“解异”两个关键词。他强调从细微事件出发做好对外传播,希望同学们多读书、多学习,提高知识和技能水平,要从普通人角度讲述中国故事。他指出,跨文化要超越求同存异的状态,做到“理解差异”,多实践、多接触,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唐金楠用多元性、生动性、建设性3个关键词总结了本次论坛的特点。他指出,多元性的分享与交流能让大家更真切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真实、具体、有细节的传播内容更加生动感人,充分展现了本次论坛的主旨。

何姝用英语与现场参会同学进行亲切交流,她强调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英文在国际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并邀请同学们一起参与日后活动。她希望大家可以利用好短视频平台,通过短视频更好地了解中外文化动态、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张慧瑜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对第三世界国家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但各个国家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借鉴学习。

王维佳作总结发言

王维佳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我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青年论坛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世界各地青年需要不断探索交流,共同推进跨文化交流事业,讲述更加精彩的中国式现代化故事。

参会人员合影

国际战略年banner.jpg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