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4 信息来源: 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青苗 | 责编:晏如2024年9月21日,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共党报党刊史(多卷本)”课题组主办、贵州大学传媒学院和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点学科承办的第三届“中共党报党刊研究”学术研讨会在贵阳举行。此次会议主题为“党报党刊与红色文化传承”,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大学等20余所高校、科研单位和期刊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参会。贵州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副院长唐娟主持开幕式。
研讨会合影
唐娟主持
贵州大学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康莉强调,贵州是一片红色沃土,是长征精神的主要孕育地,也是伟大转折的发生地,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本次研讨会在贵州召开意义重大,将进一步推动党报党刊的研究,丰富红色文化的内涵,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康莉致辞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陈应武指出,总结百年中共党报党刊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其在党的伟大事业中的重要作用、探寻其对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的意义,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者自觉,也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重要论述的主要途径。他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充分利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搭建的高端平台,共同推动百年中共党报党刊史研究。
陈应武致辞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共党报党刊史(多卷本)”首席专家林绪武介绍道,前两届“中共党报党刊研究”学术研讨会均在北京大学举行,本届研讨会首次尝试与其他高校、学术科研机构联合举办,就来到了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贵州。研讨会的举行,将进一步推动中共党报党刊和红色文化传播研究,对构建中共党报党刊史研究的自主知识体系和培育壮大中共党报党刊史的人才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林绪武致辞
研讨会上,8位专家作大会主题报告。贵州大学传媒学院特聘教授、人民网原总编辑余清楚重温了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任地委书记时发表的讲话《把握好新闻工作的基点》,他认为该讲话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重要文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前瞻性,是当代新闻工作实践和理论创新的重要遵循。
余清楚作报告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宏雨阐述了《星期评论》对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学说的介绍,认为《星期评论》同人秉持“研究的态度”,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思潮的一种、新文化新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来介绍,进而讨论了《星期评论》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地位并作出客观评价。
杨宏雨作报告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许峰探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报党刊中马克思主义图书广告具有的文献学、传播学、出版学、文学及美学等多重价值,多层次的价值呈现提示了马克思主义图书广告的多元研究路径。
许峰作报告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娜基于《人民日报》的计量分析考察了新中国早期中国共产党海防话语的嬗变,指出美苏攻防态势阶段性易位是引发中共海防话语阶段性转换的主要因素,并探讨了话语主体与话语之间双向生产、相互呈现的关系。
杨娜作报告
林绪武以《红色中华》为中心,考察了人民委员会常务会议的议事内容与制度运行。他指出,人民委员会常务会议的内容涵盖苏维埃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等议题,在议决重大事项、颁布法令条例、部署巡视检查工作、决定人事任免等方面,人民委员会常务会议制度逐步形成,奠定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制度的雏形。
林绪武作报告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郝雨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对建党精神的媒介呈现及系统建构,他认为这些报刊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理想信念等“元价值要素”,是解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依据。
郝雨作报告
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阳美燕探讨了《新华日报》报人群体的红色基因根植问题,她通过分析《新华日报》报人群体的形成过程、人员构成与办报模式,总结出该群体以民族革命为大旗,推动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推动历史进步的群体镜像。
阳美燕作报告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教授张太原作线上主题报告,他阐述了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刊物及阅读群体状况,并分析道,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兴盛与中共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关系密切。左翼文化团体不仅自办刊物,还想方设法进入公开发行的报刊,扩大了左翼刊物的阅读群体。他认为,报刊史料的运用要见物见人,要考察史料背后的复杂因素。
张太原作报告
研讨会分别设置了“学者论坛”和“学子论坛”,12位与会学者和13位青年学子围绕党报党刊的文本内容、宣传动员、发行阅读、国际传播,中共党报党刊的报人群体与报刊思想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涉及《新青年》《向导》《斗争》《工人之路》《政治生活》《中国青年》《人民画报》《广东群报》《大众日报》《陕南日报》等报刊。分论坛以论文分享、专家和编辑点评、学者互评及讨论等方式,促进党报党刊研究前沿问题交流。
闭幕式发言
闭幕式上,北京大学校史馆研究员、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特聘研究员杨琥充分肯定了学者们对党报党刊史料的搜集、挖掘和整理,并指出党报党刊研究需要跨学科交流合作和多角度、多视野的探讨,要发掘新史料,加强文本之外的考察。《党的文献》编辑赵丛浩鼓励青年学子在党报党刊研究中增强政治意识和问题意识,开阔视野,以史鉴今;增强驾驭史料的能力,避免重复堆砌。《新闻与传播评论》副主编刘金波从选题策划、话语体系、学术规范等方面,建议青年学子在论文写作中注重对概念的清晰界定,突出亮点和逻辑。林绪武主持闭幕式,他对贵州大学传媒学院和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的精心组织与周密安排表示衷心感谢,并认为与会专家、学者的精彩报告和学术分享能够拓展党报党刊研究的视野,激发党报党刊的研究热情,不断丰富中共党报党刊研究的成果。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